五花肉1公斤110元 到家要250 武汉市民怒了(组图)

南风窗 0


“汉骂”嫂子和作家方方

数日前,一段微信语音在网上“一骂而红”,名叫“@雨儿”的业主在她所在的小区群里,用中气十足的武汉方言痛斥社区和中百超市推出“阴阳套餐”,社区推卸责任、置若罔闻。

“我们买一袋米,就要买什么草纸、酱油,买一堆”“你们在我们这里做了么事,列个表出来看,差火(缺德)!”“……沆瀣一气,一丘之貉,说这都是褒奖你们了。”



不到半日,这段录屏视频在微博播放量超300万。在全民隔离的低迷状态下,“武汉嫂子”用气吞山河的一段汉骂,成为部分武汉市民情绪的泄压阀。

1月23日起,武汉全面交通管制,进入史无前例的全城封闭式管理,家家户户闭门防疫,能不出门就不出门,复工时间无限推迟,生活物资的迫切需求却始终难以跟上。



武汉某社区居民在城市留言板中反映:社区封闭管理,出行困难,社区超市也被迫关闭,居民得不到基本生活保障

小区封闭,生活圈被隔断,作为社会基础设施之一的商超服务功能大打折扣。

围城之中,需求大,状态紧,团购买菜经历一波三折,前期陆续滋长了不少不满和质疑。比如以“武汉嫂子”为代表的部分市民,就认为团购的蔬菜存在品种单一、价格偏高以及捆绑销售等问题。



武商超市推出的“社区套餐”

“走红的几句“汉骂”则直截了当地痛斥其中两点:

1、社区前期不作为,业主们被迫自救,社区接手后反而端架子。

2、中百超市售卖AB套餐,不合理捆绑销售,价格贵。

武汉作家方方在日记中写道:这里面粗口很少,很讲道理,应该算是武汉的雅骂。

作此评价的方方,在隔离之后也写起了“武汉日记”和“封城记”。她的日记中也提到武汉人民的生活物资问题:“武汉已经封城了一个月,春节期间的储存基本上消耗完了,吃喝是人们很大的问题。”

买菜是日常的小事,到了疫期,就是民生大事。作家们、名人们开始公开地谈论“买菜”,对于买菜过程中出现的不满宣泄,也让一个普通的武汉嫂子成为名人。

早在2月初,中篇小说《霍乱之乱》的武汉籍作者池莉在疫情爆发后向自己小区发出一封建议书,建议物业公司集中直购蔬菜送到小区,让业主将隔离进行到底。

2月7日,池莉在《新民周刊》上用口述形式再次呼吁:“为什么不能‘配给制’送菜到社区?公交车和单位公车都闲置着,为什么不动用全社会力量进行彻底隔离?”



买菜的问题,不断地被提出、被解决,又有新的问题出现。

2月18日,武汉的商超不接待散客零售,解决了大家在超市拥挤、交叉感染的问题。

但2月22日,“武汉嫂子”一骂,又发现配送里的“阴阳套餐”的弊端。

“武汉嫂子”火了之后,某小区又炸出一个武汉“爹爹”,一位70多岁的老人买草纸,却因为捆绑销售,不得已和卫生巾搭配在一起买。“爹爹”打电话给市长热线投诉,社区人员却也哭笑不得,只能再次反复强调超市方面限于人力,城区配送区域太多等。

2月23日,中百超市就“汉嫂”指摘的阴阳套餐进行回应,声称已从即日起,取消套餐团购模式。



至今,武汉买菜的最后一公里,还是不断有新的问题出现。

目前武汉所面临的困局,直接指向了基层社区服务工作的胶着状态。物流配送、社区管理、物价捆绑……名人也好,普通人也罢,总要有人发声。然而骂两句,写两句,都很难一下子说清楚,疫情旋涡中心的武汉人每天焦头烂额的,具体是什么。

柴米油盐,蔬食饮水,这些不是“不成问题的问题”,而是必须解决的难题。



“最后一公里”

武汉市民的手机里,经常收到买菜的新办法通知,一变再变之后,还总是遇见困难。

张益所在的江岸区某小区,附近1公里处有一家中百仓储,2公里内有“家乐福”。武汉禁止个人出门购物,实行社区团购,和网络下单之后,他先在手机程序商城找到“中百仓储APP”,下载下来却发现“程序正在开发中”,几天内连续下了三次,结果都一样。

他转而搜索2公里外的家乐福超市的购物APP,下载下来后却发现自己的地址“不在配送范围内”。



而居住在江汉区的陈楠,刚开始团购的时候,哪怕她与父母全家人出动“抢单”,也败于手速跟不上网速,稍一走神,手指一慢,就没米下锅了。

一天三餐,家家户户都要吃饭。都要吃饭,下单人数、次数过多,很多超市APP平台也遭遇频繁崩溃。



微博上部分武汉市民对于“团购”的抱怨

在武汉这种大型中部城市,一个中级小区至少也有上万名住户,社区工作人员不超过50名,光是确保隔离、维持社区环境,就已经占据了社区的大半主要工作,更别提挨家挨户送菜上门。

新冠肺炎,把武汉人民的生活彻底打散、打碎了。

原有的线上购物方式和运送体系应对乏力,疫区人民日常生活中最基础的买菜购物都需得遵循另一套逻辑。



微博网友上传的武汉某封闭小区内居民取菜图

志愿者,是特殊时期的另一个主要求助对象。

张益所在小区的邻居们成立了志愿者团队,在业主群里以“购物接龙”的各式搜集各人的买菜需求,再由志愿者统一采购送上门。

但他们一开始就被反复强调:可购蔬菜有限,一些商家只卖菜,一些商家只卖肉。并且,为了节省效率,志愿者团队只负责代购油盐柴米蔬菜等必备食物,不包括面包、牛奶等副食。

张益想买点肉,但附近最大的中百超市称只向30份以上的肉类出具订单,这意味着他必须在同一个群内找到至少30个想同时买猪肉的业主。

他住在一个只有两栋主楼的旧小区,且多以一室一厅的单人户型为主,一次性达到30户以上购肉需求并非易事。

群里每天都有业主埋怨买不到想买的菜,面对七嘴八舌,志愿者只得在群里“手动”分散需求:3号群有买肉的人,4号群可以买水果。

不能出门的业主极大依赖跑腿的志愿者,在一片混乱中怨声四起,有的埋怨运送慢,有的埋怨到手的蔬菜蔫烂不新鲜,有的质疑老板送的肉菜缺斤少两,还不能复秤。



前些时候,武汉本地长江日报公布了政府规定的肉价,武大商超平均限定在20-40元/斤。



然而,无论在社区团内报价,还是“武汉本地宝”小程序公布的超市方物价,张益都找不到低于50元/斤的肉,更找不到传说中的“十元蔬菜包”。

他在采购团内发布的价格表上看到,中百超市五花肉55元/斤,但最后送到单元楼后货到付款却被要价126元/斤。

他打电话给超市追问,忙得手忙脚乱的商家简促地跟他说:我们就是个菜贩子,你跟我们计较什么?

2月25日,方超所在的江汉区某小区,解散了志愿者团队。志愿者属于业主自发团队,没有社区授权,超市方不予提供APP下单对接。业主向社区提出授权志愿团队的要求,只得到冰冷的回应:“出了事我们负不起责任。”



方超社区的志愿者团队,在买菜之外的其他活动也不顺利。他们在志愿者群内发起了一场募捐,为小区保安、清扫人员捐助防护服、口罩、酒精等物资,也遭到了物业拒绝。

业委会极力反对,因为“这次捐赠没有经过官方渠道,没有征得他们同意。”

沟通、疏解的渠道似乎面临铜墙铁壁,生活被隔离僵硬地堵死了。25日,自愿者团队只得无奈地原地解散。



随着隔离戒严加剧,居民家中囤货消殆,人们对物资的需求只会有增无减。

围城之中,社区、业主、志愿者,像一辆马车的三个角,朝同一个方向用力,新鲜食材才可能送到家家户户。

但这毕竟是第一次全城规模的大型团购运动,在人力物力都极其有限的条件下,初期难免在配合各方需求上南辕北辙。但问题在发生,也在解决。

有业主开始理解。社区也好,志愿者也罢,以少对多,站在最大利益的角度考量,除了紧盯“制度”,还可以把目光放到个体的“人”身上,或许才能看到硬币的另一面。



远亲不如近邻

文琪所在的武昌区某小区业委会协助业主建立了志愿者团队,小区约15栋单元楼,每个单元约4-5名志愿者,每个志愿者平均三天一次轮流出楼团购。

除了小区外的中百仓储,业委会还帮忙联系上了五百米外的连锁超市麦德龙。麦德龙也给出团购套餐,包括“米油调味料”和“生活用品”两类,每个社区总套餐100份起送,接单时间为每天上午10点至下午1点。

在当天晚8点之前,业主在各楼群里报备购物需求,再由志愿者统计整理成文档集中发给超市,以提前备货。



志愿者整理的业主需求文档

起初,群里互传文档接龙填写,后来有志愿者开发了一个简便的接龙小程序,数分钟就能完成意愿征集。

文琪宁愿囤积多些需求再下单,中百超市可以为个人买零散的货物,但“套餐更快”,无疑可以分担志愿者的工作量,同时也提高配送效率。

当业主、志愿者和社区委员会多方面开始为对方考虑的时候,事情的效率必然会得到提高,隔离时期的物资配备,离“有条不紊”不远了。



文琪所在小区的志愿者正在单元楼底下卸货送货

对文琪而言,这是一次从混乱到有序的隔离体验。

每天活跃在群里的“楼友”们成了他们最近的交流者,一栋楼百余人逐渐熟络起来,以前从未说过话的邻里对门,组团买个酱油就重新认识了一次。

一位同栋楼的女士在超市售罄后向文琪要一点84消毒液,文琪把家里多余的消毒液用袋子装好放在自家门口,对方拿走后给文琪发了红包:非常时期东西贵,请收下!

文琪没收,反倒转而问她:我只有三罐咖啡豆了,你家有没有多的可以分我点?两人在微信上私聊起来,文琪才得知对方是前些年经常在公园里遇到的一位母亲,那时候她们的孩子都还小,见过好几十次面,却从没正式打个招呼。

两人还约了疫情结束后串门小酌,文琪住在武汉整整十多年,头一回感受到了旧年代电视剧里呈现的那种邻里和洽与自然。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次隔离把平时居住在同一屋檐下的单独个体串联起来了,相互之间仍有厚重的墙,但它似乎仅仅是为了隔离病毒。

2月23日,针对部分居民对街道社区保障服务工作不到位的反映,武汉市江岸区对社区前期工作中的不足向居民诚恳致歉,并向全体业主发布公告,表示将加强与业委会、物业、居民的沟通联动。



钟南山院士说,武汉是一座英雄之城。这座城市正在经历最痛苦的时期,疫情暂时掩盖了它往日的鲜活生猛。“汉嫂”一个也许足矣,但既撬起了实实在在的问题,就不得不去直面它。

眼下最重要的事,既是“活下去”,也是“生活下去”,正如武汉街头随处可见城市标语“每天都不一样”。个人或许不能控制疫情,但终究希望还能控制自己的生活。这才是武汉直率爽朗的硬气,是面对痛苦和停滞的勇气。

(文中人物为化名)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04130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