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时:赖清德面临两岸关系考验 台湾未来仍无定数(组图)

纽约时报中文网 0



台湾当选总统赖清德以熟练、勤奋的政客形象闻名,他了解台湾普通民众所需。 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2014年,作为台湾政坛冉冉上升的新星,赖清德访问了中国,有人在公开场合问了他一个对中国领导人来说最具煽动性的问题:他所在的政党对台湾独立的立场。

据认识他的人说,他当时礼貌但坚定的回答了这个问题,显示出了这名周六当选总统、即将在未来四年领导台湾的人的特点。

赖清德当时在著名的上海复旦大学与教授们交流,与许多中国大陆的人一样,参加交流者对台湾属于中国几乎确定无疑。

赖清德说,虽然他所在的民进党历史上提出过主张台湾独立的党纲(中国反对台湾独立),但该党也认为台湾地位的任何改变都必须由全体人民决定。他说,民进党只是反映民意,而不是支配民意。民进党的立场“经过(台湾)社会的极大共识”,赖清德说。

无论是对他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来说,赖清德的回答揭示了他直率、有时义愤的信念感,是这名医生出身的政治人物的主要特点之一,他将于今年5月接任蔡英文的总统职位。

“他择善固执,他是善恶分明,”台湾南部城市台南的民进党官员潘新传说道。“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他是很坚持的。”2014年访问复旦时,赖清德的身份是台南市市长。

64岁的赖清德是矿工的儿子。他以熟练、勤奋的政治人物形象闻名,他认为自己的平民背景能够让他了解台湾普通民众的需求。不过,涉及与北京打交道的危险细微差别时,他可能不太擅长。



支持者在台北的赖清德选举集会上,摄于上周六。 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赖清德也许需要注意自己偶尔发表即兴言论的倾向,北京可能利用他的这种言论制造危机。

“我认为赖清德并非真要追求法律上的独立,”在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研究台湾问题的学者戴维·萨克斯说。“但我的确担心的是,赖清德在外交政策和两岸关系方面没有多少经验,两岸关系是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而他容易一时口误,给北京以可乘之机。”

认识赖清德的人在接受采访时经常用“固执”、“坚定”等词描述他。但作为台湾总统,赖清德也许不得不在与反对党主导的立法院打交道时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反对党立委已放话,要认真审查他的政策。

作为让民进党获得第三个任期的领导人,赖清德需非常留心台湾的民众情绪,在立法院颇具影响力的民进党立委王定宇在大选前接受采访时说。

“你怎么样去让人民相信你,保持政治的清廉干净,这个是成熟型政党要面对的,”王定宇说。“然后一定要谨记,民众不会给你太多空间犯错,他不会原谅你。”

赖清德在竞选期间打出的最成功的广告之一是,他坐在蔡英文总统开的车上,两人心平气和地谈起他们一起工作的时光。当蔡英文把车钥匙交给自2020年起一直担任副总统的赖清德时,这条广告传递的信息很明确:如果他在大选中获胜,保证会有令人放心的连续性。

无论蔡英文与赖清德在政策上有什么连续性,他们仍是有相当差别的领导人,有着非常不同的背景。领导了台湾八年的蔡英文仍受到许多人的喜爱和尊重。但她在执政期间也表现出一种技术官僚的矜持,很少召开记者会。

蔡英文是作为负责贸易协议谈判、制定针对大陆政策的官员升上来的。相比之下,当过市长的背景让赖清德对房价上涨、就业机会短缺等问题更敏感,他的支持者说道。

“赖清德一路走来,就是从草根——从国大代表立法委员、市长、行政院长——这一步一脚印爬上来,”民进党在台南的长期活动人士曾俊仁说。“清寒贫困他都经过,所以他很了解我们这种基层草根那年头人民的痛苦。”

蔡英文和赖清德并不一直是盟友。民进党在大选中惨败后,在蔡英文带领下于2016年重新掌权。赖清德曾在蔡英文手下担任行政院长,后因民进党在地方选举中大败辞了职,并在 2020年大选前的党内初选中大胆挑战过蔡英文。



赖清德(左)与总统蔡英文(中)在本月的一个集会上。 Mike Kai Che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蔡英文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加入民进党的,当时民进党需要一个局外人,”曾在民进党任资深官员的周奕成说,他在赖清德刚开始从政时就认识后者。“但赖清德不同。他是和民进党一起长大的。”

赖清德的童年是在台湾北部万里乡度过的。父亲是一名煤矿工人。他还是婴儿时,父亲在井下一氧化碳中毒身亡,留下赖清德的母亲独自将六个孩子抚养成人。

赖清德在竞选活动中提到自己过去吃过苦头,将其视为自己政治性格的一部分。

他在一段视频中说,他家曾住在小镇的矿工宿舍里,房子下雨时会漏水,他们不得不把铅板覆盖在房顶上,但这并不总管用。“台风来的时候就会把覆盖的东西吹走,”他说。

赖清德继续上学读书,后来念了医学院。服完兵役后在台南市当了医生。当时台湾刚开始摆脱国民党的几十年独裁统治,国民党领导人是在被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军队打败后从中国大陆逃到台湾的。

赖清德加入了成立不久、当时还很稚嫩的反对党民进党,他后来回忆说,当他决定弃医专职从政时,母亲曾对他很失望。

“他得到母亲的勉强同意,”台湾记者周玉蔻在她最近撰写的赖清德传记中写道。当赖清德决定在1996年首次竞选国民议会席位时,周玉蔻写道,赖清德的母亲对他说:“选不上再回来做医师。”

但赖清德表现出了天生的政治才能。他上升得很快,这得益于他的勤奋、年轻英俊的外表,以及他的口才,尤其是他用台语发表讲话的能力,这是台湾岛上许多人的第一语言,尤其是在台南等南部地区,前党内官员周奕成说。



选民们在台北排队投票,摄于上周六。 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赖清德后来成为台湾立法委员,并于2010年出任台南市市长。再后来,他在蔡英文手下担任行政院长和副总统。他在政治生涯中表现出的好斗性格给批评他的人提供了弹药,但也为他在党内赢得了追随者。

民进党内支持他的人引用了2005年的一段视频,他在视频中猛烈抨击立法院里的反对派国民党立委正在阻止一项购买美国潜艇、战机和导弹的预算提案。“国家被你们搞垮了!”他说,还用了脏话。“你们什么都挡掉。”

2017年担任行政院长时,赖清德说过一句他的批评者最常引用的一句话。在台湾立法院委员的质询下,赖清德称自己是“务实的台独主义者”。

当时,中国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谴责了这个言论;从那时起,中国政府和赖清德在台湾的批评者们一直将这句话视为他无所顾忌地追求独立的证据。但赖清德的说法与民进党严格控制有关台湾地位问题的紧张局势所做的更广泛努力一致,民进党认为台湾已经是个独立的客观存在,因为它是一个自治的民主政体。

尽管如此,赖清德在总统任上仍将面临避免发表这种言论的巨大压力。中国的军事实力已更强大,而且在习近平领导下越来越愿意使用武力向台湾施压。在大选夜的获胜演讲中,赖清德强调了他与北京展开对话的希望。

“他用了含糊的说法,在我听到的东西里,他没有使用任何北京认为无法容忍的语言,”在胡佛研究所研究台湾和观察台湾选举的研究员祁凯立(Kharis Templeman)说。“在努力争取避免或至少推迟北京做出最严厉反应方面,他给了自己一线机会。”

大选结束了,台湾的未来仍没有定数




An Rong Xu for The New York Times


我的家乡台湾是自由、民主和包容的光辉典范。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开放的社会之一、全亚洲最高的女性议员比例,以及一位跨性别政府部长。几代人的辛勤劳动、明智的政策和创业精神为我们带来了令人艳羡的高生活水平,也使我们成为了半导体行业的全球中心。

当台湾大选于周六举行,我是带着一种真正的担忧去投票站的,这种担忧关乎我们的未来,以及我们能否保住和维持所取得的成就。

台湾的发展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中美两国数十年来的稳定关系。但随着这两个全球对手陷入不信任和竞争的局面,这种稳定正在迅速消失。两国在不断恶化的关系中采取的措施正在威胁台湾的韧性、创新能力,更重要的还有我们的人民在这一挑战中保持团结的能力。中美竞争的最终输家可能会是台湾。

台湾在美中间周旋的难度越来越大。一边是中国,它与台湾的最小距离仅130公里,对我们构成了存亡威胁。自1949年国共内战结束、共产党的胜利迫使曾经统治全中国的国民党政府逃往台湾以来,中国和台湾在政治上就处于分离状态。

与无数台湾人一样,我是在中国军事入侵的威胁下长大的。在念书时每周都要参加的演习中,我们会练习如何在袭击发生时躲到小木桌底下避难。随着中国军事力量的增长和习近平主席一心想实现台湾和大陆的统一,北京已从试图赢得台湾民心转向了经济胁迫和军事威吓,这只会进一步加剧危机。

但讽刺之处在于,我们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我们与中国密切的经济联系。上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开放经济,此后台商纷纷涌入大陆,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中国既是台湾的威胁,也是台湾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另一边则是美国。虽然在1979年改变了对台湾的外交承认转而与中国建交,但美国仍是台湾重要的经济伙伴和军火供应方。拜登总统曾多次承诺,如果中国袭击台湾,美国将帮助保卫台湾。但台湾民众对美国的承诺存有疑虑。

中美在关键战略技术——尤其是半导体——供应上的竞争也把台湾夹在了两难之中。美国对中国禁售某些高科技产品,台湾制造的部分产品受到影响,为了防止其产品进入中国,台湾芯片制造商还被迫到美国境内耗巨资建厂。这些政策或许对美国有所助益,但却损害了台湾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及其整体经济的竞争力。

台湾实际上是困在了两个不可靠的伙伴之间。

蔡英文总统之所以能赢得两届任期,部分原因就是她在中国日益严峻的威胁面前坚持台湾独立自主。但许多选民如今认为,她让台湾和美国走得太近,有激怒中国并让台湾承担罪责的风险。在大选中竞争取代蔡英文的人选包括她的现任副总统、与她同属民进党的赖清德,以及反对派国民党的侯友宜。赖清德在大选前的民调中略微领先。

几十年来,两党在台海关系问题上始终争论不休。民进党认为台湾是实际上的独立国家,自诩为最致力于保护台湾主权不受中国胁迫的政党。国民党认为,搞好与中国的关系才能确保台湾的和平与繁荣。但民众——尤其是年轻选民——对两党日益厌倦,加之在台湾未来问题上愈发严重的分歧,让呼吁变革的台湾民众党候选人柯文哲成为了声势浩大的第三方势力。

尽管存在中美可能爆发冲突的担忧,但本届大选(包括台湾立法院选举)的结果,可能取决于如何解决困扰许多高收入国家的严重内部问题,民进党在过去八年执政期间因为未能妥善处理这些问题而受到了批评。选民们担忧的是房价飙升、薪水增长滞后、台湾能源未来,以及如何制定政策帮助应对人口的迅速老龄化和人口增长缓慢等挑战。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是共识,但共识可能很难达成,因为近来的趋势表明,没有哪个政党能获得决定性的权威。

所有这些问题都意味着台湾承受不起中美竞争所导致的进一步损害。

台湾的新总统需要懂得如何与中美合作,实现经济多样化,建立更牢固的国际贸易联系,同时维持台湾与中国重大经济关联的稳定。但我们选出的总统能否成功驾驭这种复杂局势还远没有定数。长久的外交孤立导致台湾缺乏在国际问题上经验丰富的政治领导人。总统候选人全是现任或前任市长,他们缺乏外交政策方面的专长。

外部威胁能团结一个国家,也能削弱一个国家。台湾内部的分歧已经十分严重,这不仅涉及如何处理跟中国和美国的关系,也关乎岛内问题。而社交媒体上的虚假信息猖獗放大了分歧,这些信息被认为来自中国,意在削弱民众对台湾民主制度的信心。台湾就这样在最需要团结的时候分裂了。

在周六的大选和未来,台湾人民能否团结起来,真正面对这些问题,可能将决定台湾令人钦佩的成就究竟是得以维系还是会逐渐消失。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index.php?app=news&act=view&nid=645401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