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扫雪”为何沦为“扫雪作秀”?倡议群众除雪引群嘲

网易 0

前言

寒冷的冬日,积雪给出行带来诸多不便。当局号召群众自发清扫积雪,本是好事一桩。但天津的“全民扫雪”运动最后却没能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还引来许多人的群嘲。“全民扫雪”为何沦为“扫雪作秀”?老百姓对此翻起了白眼,其中原因值得深思。



“全民扫雪”背后的种种困惑12月中旬,天津突降大雪,交通瘫痪。为恢复通行,天津市清雪指挥部发出《清雪倡议书》,呼吁全市民众自发参与扫雪。但让其始料未及的是,最后一个百姓也没响应号召,更有甚者对此冷嘲热讽。“全民扫雪”成了笑柄,这其中到底有何玄机?



(一)扫雪奉献变“花式作秀”

很多人认为,这次运动变相成了某些官员的政绩作秀。某政务大厅号召清扫,仅清扫自己区域一隅后无作为;某单位草草拍照后也只清扫了十几米路面便走人。在老百姓眼里,无异于将他们当作可有可无的配角。最终,这次“全民扫雪”只成了某些人在百姓面前卖弄的把戏。



(二)利益驱动不足

扫雪原本就是种无私奉献,但现实是,利益驱动往往才是最强大动力。以往扫雪没有补偿,大家也心甘情愿;而许多地方开展的“创城创环境”运动能获得丰厚奖励,群众也积极参与。面对白白劳动,百姓的热情难以调动。



(三)时代变迁难预料

评论认为,现在人们生活已日益优渥,不像从前坚忍耐劳。小孩也不再被父母推出门口扫雪锻炼。优越的条件养成了大家的懒惰,这在当初也是始料未及。



(四)奉献之名遭屡次利用

“创城创环境”中,老百姓辛苦劳动而官员轻易获利,让人厌恶“奉献”二字。此外,像强拆、街头义工等事件中,也屡次出现损害群众利益的情况。屡次被利用的老百姓,对号召奉献已然心寒。



天津群众冷眼旁观的背后当初的扫雪运动之所以能开展数十年,就是因为体现了人民内在的无私奉献,大家不计较得失,乐于参与。那么,为何今年的天津“全民扫雪”运动遭遇群众的冷遇和嘲弄呢?



(一)政府部门作风问题突出

很多地方扫雪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部门在运动过程中的某些作为,让老百姓对“奉献”这一概念产生了抵触情绪。比如将百姓当作政绩作秀的道具,在利益分配中损害百姓权益等等。这些都让老百姓对“奉献”一词形成条件反射式的抵触。



(二)政府公信力每况愈下

在此前的强拆、违章建设和各类运动中,越来越多的百姓利益被损害的事件发生,政府的公信力也在持续下滑。这让老百姓在面临每一次政府的号召时,都深感保留和怀疑。政府需要通过真诚待民的作为来恢复信任。



如何让老百姓重新拥抱奉献当初扫雪运动之所以能开展数十年,正是因为那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群众运动。大家内心有奉献的动力和信任感。那么要让今天的老百姓重新拥抱奉献,政府需要从自身做起。



(一)真金白银关爱百姓生活

政府要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好,财政要把钱花到百姓切身利益的地方,而不是浮夸的形象工程。这能让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家”的温暖,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也就更有动力为这个家奉献力量。



(二)严肃处理损害百姓利益事件

政府要及时调查和严肃处理各种损害百姓利益的事件,绝不姑息;并保证老百姓能从中获得应有的补偿和安抚。这对修复政府公信力非常关键。



(三)群众运动归群众

像扫雪这样的群众运动,政府仅需在后台提供资金、设备等支持即可,不应过分发号施令,宁愿进度放慢也应让老百姓自发自愿参与,不能搞行政命令强制和分层。这是调动群众积极性、让奉献之花重新绽放的必由之路。



结语当初的扫雪运动之所以能够持续开展,因为它体现的是人民内在的奉献精神,大家不计较得失,乐于参与。而一些地方今年的扫雪运动之所以让人反感,恰恰是因为政府部门的某些作为让老百姓对“奉献”产生了抵触情绪。

如果政府真心希望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就要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一家人”的温暖。既不能搞意识形态挂帅,也不能将百姓当做政绩作秀的道具。只有真正关爱百姓,让老百姓利益得到体现,群众才会自发自愿加入到各项集体行动中来。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641179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