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副教授跨栏进出校门引关注 从不遵守门卫制度(图)

澎湃新闻 0



随着北京大学工学院副教授李植有关进出北大校门的文章在网络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大学校园该不该开放话题近几日再度称为社会舆论热议的话题。

根据李植在知乎发表的文章介绍,北京大学现在进出校门要刷脸,但是他没有授权学校使用他的人脸识别信息,刷不了脸,进出学校需要门卫查验工作证后放行。因为查验工作证经常需要耗时十几秒时间,他往往直接跨过闸机栏杆就进去了,门卫大都认识他,一般不会拦截。

但是最近一天入校时,保安在校园里追了他半天,跑步没追上又骑了自行车来追。最后以李植向保安出示工作证结束。而在出校时,又被门卫拦住要求刷脸,否则不能出校,最后他又是跨栏出校。

根据李植在文章中的说法,北大校园出入要查证件始于2008年。在此之前,北大是可以随意进出的。他在文章中认为,“北大的这种门卫管理制度给师生造成了很大不便,上下班高峰时,北大东门的闸机前常常排起长队。门口执勤的保安都很辛苦,但是这种严防死守的模式不适用于大学,我们真正希望看到的保安应当更关注校内公共场所,而不是站在门口。尤其是连出门也要管,毫无必要”。

据北京大学工学院网站提供的信息介绍,李植目前是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副教授,并担任流体力学学科点副主任。李植的本硕博都在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就读,1999年9月进入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历任讲师、副教授(2001年8月)。

李植的研究领域为流体力学,水波动力学,环境热力学。在教学方面,李植担任北京大学力学系本科生的基础课“流体力学”和研究生的必修课“高等流体力学”、选修课“高等热力学”的主讲教师,是力学系教学委员成员,负责流体力学学科点的教学工作。他还担任国际杂志《Communications in Nonlinear Science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的编辑。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自今年7月以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陆续打开大门,近4年后首次恢复校园参观预约通道。其中,北京大学等高校没有明确规定对外开放截止日期,而清华大学等高校则明确了固定的校园对外开放参观时间段。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北京大学等高校“打开校门”主要是指开放参观通道。

例如,根据北大此前发布的公告明确,2023年7月8日,北京大学恢复校园预约参观通道。一般情况下,寒暑假、法定节假日及双休日期间,开放校园参观。每日可预约时段为:09:00-11:00、14:00-16:00,且需于当日19:00前离校。个人和团队预约均实行限额管理。参观校园可提前7日通过“参观北大”微信小程序或扫描微信小程序码进行实名预约。中小学和教育行政部门等预约团体入校,可提前与北大招生办、院系或保卫部([email protected])沟通,按流程办理。

对此,澎湃新闻此前曾致电清华保卫处和北大保卫部了解到,清华每天开放4000个预约名额,约满即止;北大保卫部未说明每天可预约名额,只表示以预约平台每日放号为准,约满即止。

与这些举措相伴的,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开放预约的参观票“秒光”且出现“黄牛”兜售现象。《中国科学报》今年7月就曾刊文指出,这些现象的背后,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高校该不该设置围墙,以及大学该如何更好地开放?

文章透露,早在1993年,北京大学就推倒了南门外长达600米的围墙,建起2.5万平方米的商业街,由此成为国内最早拆围墙的高校,但几年后又因多种原因而“重建”。

比较流行的一个说法是“好的大学没有围墙”,认为大学之“大”在于“有容乃大”。

对此,东南大学青年首席教授孙文文告诉《中国科学报》,好大学和有没有围墙并无任何必然联系,围墙本身没有错,也禁锢不了思想。如果把办好大学和围墙联系起来,本身就是悖论。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刘永谋则认为,没有围墙的大学更能融入社会、更加包容,但并不意味着有围墙的学校就不是好学校。中国主要的大学资源都是国家财政公共投入的,应该适当反馈社会,比如校园绿地、运动场所等可以与社会共享,这些并不是一堵围墙所能阻挡的。

“几乎所有设围墙的高校都认为,不设围墙容易引起安全隐患,学生安全难以保障。事实是,不设围墙固然风险更大,但还没到学生安全难以保障的程度。”刘永谋表示,既想没围墙又想要保障师生安全,这给管理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其实可以通过深入调查,结合本校实际施策,比如出台一些弹性的校园开放政策。

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的专家学者中,有不少人认为高校设置围墙是有必要的,关键是要突破无形的墙,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型大学。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则表示,公办高校的资源属于全社会,理应向社会开放,让社会公众共享公共教育资源。但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办学,培养人才。校园开放的前提是不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为此,高校是否向社会开放、怎么开放,应充分听取全校师生和社区居民的意见,作出科学、民主决策。

央视网在今年11月30日也关注了高校恢复向公众开放这一话题:为什么大学应该向公众开放?怎样开放大学校园更合适?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胡娟教授表示,公立大学的校园是公共资产,是一种社会性资源。大学校园的开放是符合公共资源利用原则的,是高等学校应承担的一项义务和责任。开放大学校园应该注意教学科研秩序、校园安全和高校的实际情况,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来做好校园开放。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周详副教授认为,现代大学的功能包含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项,社会服务本身就是大学的重要功能之一。开放大学校园一定是有序、科学地开放,应当在校园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进行,同时也应以保障师生正常的工作和学习秩序为前提条件。

《光明日报》在今年12月5日刊文《期待更多高校回归“我家大门常打开”》认为,应当说,开放的大学校园,才能回归大学的本义。大学之大,就在于它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打开校门,既是物理意义上的扩大,也是抽象意义上的扩大:和城市融为一体,消除与社会之间的边界。放眼全球,很多知名高校都是可以进入参观的,校园和社会之间的界限并没有那么明显。

文章认为,一所大学适不适合开放,开放之后利弊如何,不仅是大学自己的事情,也和其所在城市有关。诸如治安问题、文明素养问题、资源的共享与挤兑问题,都需要大学所在城市管理部门协调解决,也需要市民的支持和配合。

《光明日报》文章指出,但无论如何,更加开放的高校是大势所趋,也应该蔚然成风。一些尚未真正打开大门的高校,不能停留在封闭管理的舒适区,这在本质上还是“不做就不会出错”的思维。为了更好的大学、更好的教育,期待更多高校回归“我家大门常打开”。

跨栏入校,一个从来不遵守北大门卫制度的教授

“植也入燕园,何须脸授权?飘飘身影动,不敢忘先贤。” Photo by Jonas von werne from Pexels

这几天,被北大一位教授,李植,承包了笑点。

严格来说,李植先生是一位副教授,任职于北京大学工学院教席,主讲流体力学(本科)、高等流体力学、高等热力学(研究生)。他的副教授获评于2001年8月,现在,是第23个年头。

“这个学期在北大没有课,很少进主校区,所以门卫们大概忘记了还有我这种人,一个从来不遵守北京大学门卫制度的教师……”

当他以这样的开头在“知乎”发帖之后,他的“跨栏”往事,才渐渐为校外吃瓜群众所听闻:

第一个阶段是查证阶段:北大是完全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进,2008年起,北大开启新制,进门必须查验证件。但李植认为,“大学自由出入是天经地义的事”,断然拒绝接受查证,于是就与门卫不断摩擦。当然这种摩擦是很温和的:李植拒绝出示工作证,但认真配合调查,恭候警察前来问话。一来二去,保安们都认识了他,也就都不查证放行了。

第二个阶段是刷脸阶段。2019年后,疫情之前几个月,北大装上闸机,要求刷脸进校。李植仍然拒绝,“刷脸?没门,我按照法律规定不授权北大使用我的个人信息。”于是,他每到闸机口,都会用书包遮挡刷脸屏幕,然后,要么利用瘦高的身材优势,从闸机门之间直接挤进去,要么就是直接抬腿跨过闸机进去。

但在2023年12月3日这天,情况不同了。当他跨过去后,保安并没有放过他,迅速追来,于是李植“决定来一次短跑训练……我向保安招了招手,然后开始快跑”。李植本来的短跑水平很差,但没想到跑过数学科学学院,又跑过了农园食堂,再跑到新太阳活动中心,保安都还没追上,等到开始他擅长的长跑后,保安甚至跑不见影了。后来,李植按计划到大讲堂前等人,等了十分钟,那个追他的保安才骑着自行车赶到,并用对讲机报告:“发现目标!”调配巡逻队员赶来集中。

李植:“你们的体力不行啊!连我都追不上?”

保安:“是啊,你跑得挺快!我这身大衣太沉了!”

队员们赶到后,向领导汇报了李植名字,又撤退了。下午,李植出校门时,保安仍要求他刷脸,于是又有了这个对话:

李植:“出门还要这么麻烦?”

保安:“怎么进的就怎么出。”

李植要的就是这句话,一抬腿就出去了:“我就是这么进来的。”

跨栏教授实锤了。



当然,跨栏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暑假时,李植出门后保安不让走,拽住他的背包,他则反方向拽,两人就这么拽了两分钟,“上演了一出拔河比赛”。

如此趣事,李植以诗记之:

植也爱燕园,闸机岂可拦。

身轻飞羽过,传统守如前。

植也入燕园,何须脸授权?

飘飘身影动,不敢忘先贤。

当然,影响最大的还是这两篇正文:《从今天与保安比赛跑步说起——北京大学的门卫制度,该改改了》《再说北京大学的门卫制度为什么必须改》。李植的主张是:刷卡入校,拆除出校闸机,自由出校。

后来,他开始玩行为艺术,征集校长的高清彩照,准备打印出来试试刷校长的脸进校。很快啊,他的邮箱里就收到了四张高清彩照。“不讲武德的年轻人”竟还不少。李植宣布:“一份完备的刷大头照入校测试计划”已经制定好,并踩点完毕。“做事要深思熟虑,不露马脚,不留把柄,还要防止那个伸缩自如想大就大想小就小的口袋一不留神套将过来。”

“龚校长,对不住了啊。”李植说。他甚至对照片上领带部分一个疑似大头针的小物件心生好奇:“我虽然教连续介质力学,但是对领带这种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缺乏认识……”

保卫部高度戒备,学院领导则客客气气地约见了他。“大家一聊,发现我并不吃人,挺好说话的,会场时不时响起欢快的笑声。”“领导们认为,我提出的诉求——刷卡入校,自由出校——挺合理的。”学院领导表示,愿意帮助联系保卫部,争取促成一次面对面对话,李植自然是求之不得。但“领导们比较担心一个法律问题:刷龚校长大头照会不会涉嫌侵权?会不会引起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网上批评李植的人也不少,其中声量比较大的是:要是怼主任院长,我还敬你是条汉子,你不过就是柿子捡软的捏,欺负一个最底层的保安。

这些长脖子的看客不知道的是,真要谈“硬柿子”,李植的故事就更多了。何止院长,他之前与连续两任校长打过交道:学院将电费不合理摊派到教师头上,被李植抵制。在代表北达资源中学学生就校舍问题与校领导谈判时,李植是唯一一位来自北大的家长。一位校长主持修订的《北京大学教师手册》,在李植的再三坚持下,被推翻重写。“我写过厚厚一本错误分析和修订意见,触目惊心,触目惊心,忍俊不禁,忍俊不禁。”

这些“事迹”还都被他本人写成了诗。

李植最新的话是这样一长段:“在北京大学,得罪领导根本就不是事儿!并非我多么天不怕地不怕,而是北大传统使然,早些年,谁还害怕蔡元培和胡适之呢?这才有兼容并包的北大传统。那些认为我只敢欺软怕硬的主儿,应该深刻感悟这里的道理,争取人人都不怕得罪领导,这才能实现真正的中国梦!”

这样一段话,对我来说,后劲太大,一时竟难以消化接收。孤陋寡闻如我,从未听其他人说过。我自己也从未想过说这样一段话,即便万一想到了,也不会说。

另,李植老师毕业于莫斯科大学,1991-1999年,他在那里从本科读到了博士。

跨栏教授,有点意思。愿原力与你同在。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640807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