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陪诊:卖课收学员才月入过万 超80岁老人不接单

中新经纬 0

7 月 7 日电 ( 林琬斯 ) " 不就是黄牛吗?" 说起陪诊师,这是不少人的直接反应。

近年来,老龄化、低生育等社会问题开始凸显,折射出 " 孤独就诊 " 的普遍现象。种种背景之下," 陪诊师 " 应运而生。" 接单自由,月入上万 " 是外界对陪诊师这个职业的普遍认知。但实际上,不仅收入鲜少人上万,陪诊业务压力大、不被信任、急危重症患者的各种突发状况,让陪诊师承担了很多无形压力。

那么,做陪诊师究竟是怎样一种体验?近日,广州 "85 后 " 陪诊师小李向中新经纬讲述了这个职业不为人知的一面。以下为小李自述 ( 略有编辑 ) :

" 特别心酸,也深刻感觉到了被需要 "

在做陪诊师之前,我在广州一家物业公司当了十余年采购员。因为疫情,今年的工作量陡增,到手的工资少得可怜,我便离职,到现在从事陪诊将近 4 个月。我们有一个 10 人左右的陪诊师团队,有不少是医院护士转行来的。

每天早上 8 点,当患者见到我时,我已经做完了一切看病前的准备工作:6 点起床,一个小时的地铁到达医院,取号、报到,接着到医院门口和前一天刚从外地来广的客户汇合。两人碰头,再带着客户排队、面诊、缴费、检查、取报告、取药,直到确认客户没有漏拿证件、物品,帮客户查好路线,将对方送上车,我的陪诊服务才算真正结束 ……

目前收入和之前在物业公司工作基本持平,但做陪诊师,看中的是兢兢业业做好服务,客户信任我,会再来我帮忙或转介绍,收入也会逐渐增加。

按照工作经验,我把陪诊工作分为三大类:陪诊、代问诊和跑腿。

第一种专门陪同就医,主要针对老年人和部分年轻人,比如孕妇、带孩子的妈妈。我们会提醒客户现在的出行政策,提前帮客户取号、报到,陪同客户和医生面诊、排队缴费、检查、取报告、取药等,在这过程中跑上跑下的事情我们都去帮客户搞定。陪同就医的单子最多,占比达到一半。

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对就医流程不熟悉,如果儿女无法陪同,就会联系我。还有些老人当着医生的面,描述不清自己的病症,也有一些老人不会说普通话,交流起来费劲,我们都会提前收集好他们的情况,在纸上将病情、是否有检查报告、面诊需求列出来,与患者确认完毕再和医生沟通。

有需要的时候我会陪着客户面诊,有一些客户认为面诊是隐私,我们就在外面等候。还有一次是一位妈妈联系我,她带了两个小孩子去医院,其中一个小孩子需要妈妈陪同进行身体检查,她希望我能帮忙照顾另一个孩子。

其实陪诊师就像客户的就医小助理,起到一个协助、陪同的作用,提供 VIP 服务。

第二种是跑腿。有时候客户来广州看病,有些检查报告不是当天能取,那么他们也会让我们来医院帮他们打印检查报告、复印病历,再寄给他们。

第三种是代问诊,针对一些外地客户,之前来医院面诊过,没时间或不方便来广州复诊,就会把病历、最近的情况和想咨询的问题发给我,我帮他找医生面诊。如果医生同意,我会开视频或者语音,让客户直接和医生沟通。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妈妈,她的小孩今年 8 岁,从 2、3 岁起就开始头晕,找了不少医院的大夫都没能治好。不久之前看到网上一个教授分享药方,服用了一段时间有所缓解,这次希望找老教授看看药方是否适合长期服用。

当我收到他妈妈寄过来的那 30 页病情记录表和各种检查记录时,我口头很难表达出那种震撼。我也有孩子,翻看孩子的病历时,我能够感受到这位妈妈一边求医一边寻找希望有多难。后来,那位妈妈拿到老教授的药方,在电话那头不停对我表达着感谢:" 没有你,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第一次感觉到做的虽然是冰冷的生意,但也在体会着人间百态,特别心酸,也深刻感觉到了被需要。

直播卖课收学员可能月入过万 想赚快钱的别来

最近我开了一个网店,也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些视频素材,慢慢地就有客户找我陪诊。到现在每天都有单子,一天最多接 3 单,一个月最多的时候接了 60 单,但前两个月每月只接 10 单左右。

我们的收费标准是陪诊半天 300 元,一天 500 元;有些客户会要求按小时收费,一小时 120 元。代问诊一天 200 元,跑腿则看情况收费,一般在 99 元至 150 元,顺道帮客户跑腿的,收费就比较低。

有很多人会在社交平台问我,陪诊师是不是能轻轻松松月入过万。这种情况不是没有,但很少,也不轻松。

目前我们的收入,低的在 6000 元以下,高的也只有 7000 元至 8000 元。在接单的选择上确实比较自由,但网上盛传的 " 陪诊师月入过万 " 并不真实。以我的经验,这个职业是靠资源与口碑累积拓客,不是吃青春饭的职业,也不是赚快钱的工作。如果想靠陪诊师赚快钱,那我劝你别来,前几个月基本赚不到多少。

但月入过万,也有人能够达到,但非常少。我有认识的人,白天是陪诊师,晚上做直播、卖课、收学员,偶尔给学员分配一些单子。加上直播卖课的收入,部分陪诊师是可以达到月入过万的。

这些课程有点用,但也并不完全有用。直播课程的内容是分享怎么入行陪诊师、陪诊工作是什么样的、如何引流、怎么规避风险、怎么剪辑陪诊短视频、怎么挂链接变现等,价格在 10 元至 1000 元之间。

网上售卖的陪诊师课程 电商平台截图

部分课程的导师还会收学员,给学员分配一些单子。分配单子的情况很少,更多时候需要自己拓客。在导师给学员推荐单子后,导师会收取 20% 至 30% 的提成,这是他们盈利的一种模式。导师手里的单子可以很多,他们也从中赚取不少,但真正分配到你身上的单子屈指可数。

除了陪诊和分配单子获取提成,还有一种盈利模式是延伸代理一些健康产品的销售,像一些病人需要的食材或者护理器械。

这几个月下来,我能很明显感觉到 " 陪诊 " 是有着广阔的市场,而且体量不小,但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供给端,大部分人没有为陪诊服务买单的意识。我们曾经在医院门口做了一个调查,在 2000 人中,知道陪诊师并使用过陪诊服务的人数比例在 3% 至 5%。

陪诊市场要像家政一样家喻户晓,还需要一段时间。我记得在 2015 年前后,陪诊业务站上风口,多个有陪诊业务的创业公司走向台前。但不久之后,如头部企业 e 陪诊卖身,创始人离职;贴心小护的中心业务也迁移至陪护和养老大健康。其实理由很简单,因为那时大家还没有认可这个服务,资本投入没产出,钱投完就没了。

人们关注医院、关注患者、关注新药,但鲜少人关注到陪伴病人、照顾患者的人,成为陪诊师或许很简单,但要达到及格线甚至成为优等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个标准并不是月薪过万与否能够衡量的。

陪诊还是黄牛?

经常有人问我哪些人是否适合做陪诊师?以我的工作经验看,一般得在一、二线城市生活,最多到三线城市。因为一线城市三甲医院多,医生水平高、医疗设备好,需求量也是真实存在的。另外陪诊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时间成本与人工成本也需要考虑进去。

再者还需要一定的体力和沟通能力,需要充当患者和医生之间沟通的纽带,还需要责任心、耐心,因为有时还需要提前踩点或者处理后续的事情。

最后是知识的储备,有医学背景、懂得急救知识。但实操下来,知道不同医院的特色是什么、哪个科室在哪、去哪里挂哪个科、看病要办什么手续可能更重要。

跑着跑着就有经验了。通常情况下,我会背一个包陪诊,包要足够大,因为需要装病人的报告、病历、各种单据,包里会放备用的医用口罩、消毒湿巾与纸巾、折叠雨伞、士力架和坚果,还有一个红色的印台,方便不识字的客户签字。

目前,有关陪诊员的职业资格认定与行业规范仍是一片空白,也没有非常正式、专业的机构和平台,很多时候交易只能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因此,我在和客户的沟通中,也不会自称 " 陪诊师 ",而是以 " 陪诊 " 取而代之。

外界往往看到的是陪诊行业的前景,但是陪诊业务压力大,初次接触患者时不被信任,以及面对急危重症患者,有各种突发状况,陪诊师承担了很多无形压力。

现在,外界对这个行业质疑的声音挺多的,甚至很多人直接说:" 你们不就是黄牛吗?"

我虽然对广州各大医院心里有数,即便有时候患者让我帮忙推荐医院和医生,我也不会随便给患者推荐,就是怕无意中成了人们所说的 " 医托 " 和 " 黄牛 "。去哪家医院、找哪个医生以患者意见为主,看病、开药以医生的意见为准,我们只是协助患者完成就医流程,不能本末倒置,所以我不提供建议。

医院内关于 " 医托 " 的易拉宝 受访人供图

被当成 " 医托 " 和 " 黄牛 " 只是风险之一。第二个常见风险,是客户的突发状况,接送过程中出现的磕碰、遭遇碰瓷、感染传染病等,无论遇见哪一种都会惹上不必要的麻烦。

所以我们在接单前会评估风险,一般 80 岁以上老人的陪诊单子不接,身患传染病不接,我们也没有上门接送服务。我们会先和客户签订《陪诊免责服务协议》,就实名挂号、重大疾病就诊、协助就患者记录医生的诊断言论意见等事项进行统一规定。在为客户提供协助的同时,我们也在保护自己。

我最近也在考虑和一些大型的陪诊公司对接,搭建陪诊小程序,整体提升团队陪诊的服务标准和社会公信力,帮助解决老年人、残疾人、孕妇,独居人员等的就医不便等问题。我也希望,未来陪诊师能像跑腿、家政人员一样普遍,期待资本的加入推动陪诊行业的发展。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文学城 查看原文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22/07/07/11675157.html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