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水道现高含量新冠病毒 公厕或是疫情罪魁祸首(图)

留学每日谈 0





从8月中到9月,美国大学陆续开学后,大家听到最多的新闻就是校园的新冠病毒感染。虽然各大高校都控制了校园的学生人数,严格要求学生佩戴口罩、遵循社交距离。但是, 大量学生的返校还是带来了校园疫情的大范围扩散。

根据CNN的统计数据,新冠病毒已经在超过36个州的大学校园中蔓延,上报的学生和教职工阳性病例已经超过20,000例。

大学宿舍下水道发现高含量病毒

在开学之后,很多美国大学都提供免费的核酸测试来监控校园的健康安全情况。犹他州州立大学却另辟蹊径,他们没有检查学生和教职人员,而是检查了大学宿舍的下水道。

根据8月30日学校的通知,检测人员从校园中四个宿舍楼的废水样本中发现了高含量的Covid-19病毒。居住在这四个宿舍楼的 287名学生被强制隔离,并将全部接受核酸检测。犹他州立大学的官员称“测试废水的好处是我们可以快速了解校园内发生的事情,甚至可以在学生出现症状之前进行隔离。”



(图为犹他州立大学工作人员收集废水样本)

在8月中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就宣布将建立 国家废水监测系统,以帮助当地公共卫生领导人更好地了解新冠病毒在其社区中的扩散程度。研究表明,这种病毒可以在患病者和尚未出现症状的感染者的粪便中发现。通过测试污水中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可以提前发现病毒传播的区域。

目前,犹他州立大学成立了护理团队,为被强制隔离的学生提供送餐等服务。所有被强制隔离的学生也都进行了人体核酸检测, 暂时还没有发现阳性结果。从开学以来,新冠病毒就在全美的大学校园蔓延,虽然采取了严格的控制措施,但是,各大高校都在陆续发现更多的确诊病例。

根据CNN报道, 爱荷华大学在8月29日一天就上报了302个阳性病例。密苏里大学上报了424例阳性病例。而 南卡罗莱纳大学发现了1017个阳性病例,成为了目前为止感染人数最多的大学。

公共厕所是“罪魁祸首”

而这次关于犹他州立大学检测废水发现新冠病毒的新闻,再一次把大家的注意力拉到了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上, 不少专家都表示校园内的公共厕所可能是病毒传播“罪魁祸首”。



此前,COVID-19病毒在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 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产生的呼吸道飞沫传播。飞沫会落在附近的人的嘴巴或鼻子中,或者可能被吸入肺部。当人们彼此密切接触时传播的可能性更大。 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中的灰尘和其他微小颗粒进行传播。

病毒长时间存在于粪便中

研究人员发现,新的冠状病毒在患病后长达一个月的时间内会从粪便中脱落。病毒在粪便存留的时间比呼吸道更长,尽管尚不清楚病毒能否通过粪便再次释放到空气中感染了人类。专家表示, 在人们冲厕所的时候,可能会有风险。

冲马桶导致飘尘进入空气

研究人员表示,每一次冲厕所的所有起泡、漩涡和飞溅都会使粪便中的废物雾化,从而将微小颗粒散播到空气中。一项关于医院厕所的研究发现,冲厕所后这些颗粒的数量猛增,并且在30分钟后空气中的浓度仍然很高。研究人员在马桶旁边和距离马桶3英尺的地方监测颗粒浓度都发现了同样的结果,而且, 第二次和第三次冲洗会继续散布颗粒。



另一项于6月16日发表的研究模拟了冲水时产生的马桶水流。研究者发现冲水时大量颗粒上升到马桶座圈上方并在空中徘徊。因此,专家的建议:冲洗马桶前盖好盖子。不过,很多公共卫生间都是无盖马桶,这就增加了病毒进入空气的风险。

公共厕所表面可能藏有病毒

吸入感染冠状病毒的人咳嗽甚至说话时产生的气溶胶,会导致病毒传播。同时, 这些气溶胶也会沉淀在周围物体的表面上,例如公厕是洗手池台面。为了安全起见,专家提醒使用公共厕所必须格外小心。建议大家在公共厕所中尽量少碰触,包括门把手、洗手池和厕纸架。出入厕所可以使用脚、手肘或者戴一次性手套开门。



最重要的是不要在触摸这些物体的表面后触摸眼睛、鼻子或嘴巴(粘膜是冠状病毒进入人体的通道)。另外建议大家在使用公厕之后,用肥皂和水彻底洗手, 不建议使用热风干手器,因为这也会产生大了的微观颗粒,可能将有病毒的飘尘吹向你的口鼻。最好能随时携带消毒洗手液和消毒湿巾。

封闭的空间是个问题

美国媒体报道,在有人感染了COVID-19的情况下, 像公共厕所这样的封闭空间中的空气中可能充满了冠状病毒颗粒。虽然科学家们还不明确空气中微尘含量达到多高能导致感染,但是大家提高警惕肯定能减少感染的可能性。

目前, 大学校园都对包括厕所在内的公共区域进行了严格的定期消毒工作,只要大家做好个人防护,遵循基本的卫生习惯,公厕的病毒传播还是属于低风险。

最后,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一篇文章还提醒各位学生需要注意眼镜和手机的清洁。作为每天高密度接触的物品,最好能定期消毒,避免病毒感染。

总之,小编建议所有返校的留学生尽量多上网课, 在学校一定要注意个人防护。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37267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