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天控制住百年一遇东北大鼠疫 多亏他的发明(组图)

甄比比 0

大家好,我是甄女士。

百余年前,东北鼠疫,短时间内,横扫东北三省,人一家家的死,收尸都来不及。

当时,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是最高危人群,死亡率超过40%。

然而,就在鼠疫发源地,哈尔滨傅家甸,一名医者在累累尸首间,坚定的行走,最终扼制了这场灾难。

这名医生叫伍连德,马来西亚华裔,剑桥大学医学博士。从小生长在国外,连中国话都说不利索的他,来中国没几年,就遇上百年一遇的大灾难,临危受命成为东三省防鼠疫全权总医官。




伍连德的父亲伍祺是广州人,16岁就独自跑到马来西亚的槟榔屿闯荡,后来和本地建筑商的长女林彩繁成婚。两人共生了15个孩子,存活下来的却只有11个,伍连德是他们的第4个儿子,取名伍连德,意为兼备五种美德。

从小,伍连德就显露超乎常人的勇气和决心。

1886年,7岁的他进入大英义塾就读。家里没有专门供他学习的房间,他就哪里空就在哪里学。他家只有一盏煤油灯可以照明,为了不影响家里的其他人,他每次都等到家人入睡后,才点燃起碗里的小椰油灯,在摇晃不定的烛光下苦读。

有一次,他放学回家后就病倒了,请了很多医生,都表示无能为力。三个星期过去了,大家都绝望了,打算给他准备后事,没想到,他的病竟奇迹般地好转了!

从这以后,原本想当一名翻译的他,最终选择了医学作为职业。

1899年,伍连德获得剑桥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并考取圣玛丽医院奖学金,成为该院的第一名中国实习生。

1903年,年仅24岁的他,就被剑桥大学授予医学博士学位。

4年后,胸怀报国理想的伍连德,接受了清政府直隶总督袁世凯的邀聘,回国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

1910年,东北瘟疫流行,得病者发烧、咳嗽、出血,然后死亡,皮肤几天内变成紫色,每日死亡人数以百计,引起民众和政府的极度恐慌。

当时日本与俄国政府以保护侨民为理由,威胁中国政府,如果不能有效控制疫情,将不准中国人进入东北参与防疫。为了使中国出洋相,俄国更是尽量夸大这场瘟疫,竭力强调中国的落后,说中国不像文明国家俄国那样有应付这种突然灾难的能力。如果将防疫大权交与日俄,更等于交出东北主权。

伍连德在临危之时,受清廷之命任北满防疫处总医官。

那一年他只有31岁。

在当时的医学界,以日本细菌学家北里柴三郎,为首的科学家们,普遍认为鼠疫是由鼠传染给人的,对抗鼠疫的方法也非常简单:灭鼠。



伍连德最先认为这次疫情是“肺鼠疫”,可以通过人和人之间传播的。

伍连德提出防治措施:划定疫区,加强检疫,消灭致病源。

但是在当时,切实做好每一项措施,都是在对传统宣战。



头一件,临近春节,中国人就讲究团团圆圆。人口流动,疫情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伍连德说服清政府,在出入东北的铁路设下重岗。对进出的民众,挨个排查。

另一件,鼠疫尸体堆积如山,致病菌随着地下水进入河道、水井,挥发在空气中。伍连德决定冒天下之大不韪,烧尸体。

当时的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此言一出,外务部长直接大骂他骗子。

尽管如此,伍连德据理力争,坚持不屈。这把火在他坚持和努力下,终于熊熊燃烧起来。

短短几天,疫区死亡率就开始下降。半个月后,疫情得到控制。

在这场消灭鼠疫的战斗中,为使救助人员免受感染,伍连德发明并命令赶制了大批口罩——一种特殊的加厚口罩。



这种口罩的制作方式简单、价廉物美,后来被大家称作“伍氏口罩”。

老百姓们都纷纷戴上了口罩,使死亡率大大的降低。

1911年4月,在“万国鼠疫研究会”上,这种方便实用的口罩,受到各国专家的赞赏:

“伍连德发明之面具,式样简单,制造费轻,但服之效力,亦颇佳善。”

防治鼠疫期间,他发现,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大家共食很容易互相感染病菌。

从卫生角度来看,应该采用西方的分食制。可是分食制很难被中国老百姓所接受,他想到“双筷制”,即为每位用餐者准备两副筷子,一副取食,一副入口。



卫生问题解决了,但取食很不方便。经过反复考虑,他发明了一种介于共食和分食的方法。

这就是今天我们中式餐桌上,不可缺少的“旋转餐台”。用餐时在每道菜肴旁放一勺或筷,作为公用,用以把菜取到自己的碗碟中。

这种方法既解决了,共食传播传染病的问题,又照顾了中国人的用餐习惯。

他的一系列措施开始实行一个月后,到了1911年3月1日,死亡人数就已经下降为零。

这一场硬仗,伍连德胜得漂亮!

如果没有他,这场鼠疫夺走的,中国百姓生命绝不只是6万,而是十倍、甚至百倍。



直到今天,世界各国,用于防治疫情的紧急措施,许多都是从伍连德的方法中沿用而来的。

梁启超曾夸赞伍连德“科学输入垂五十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博士一人而已!”

而他却说:“我觉得一个人,择定了他的工作后,就应该认真去做。千万不可敷衍因循,如果是本着良心做事,便不可怕负责任。”

之后的岁月,伍连德战斗不止。

他先后两次杜绝哈尔滨霍乱的大流行,杜绝上海爆发中国最大的霍乱的流行。



此外,他还专注于中国医学的发展。

1914年,伍连德提出在北京建一所现代化医学院和医院的建议被采纳。

随后便建成了北京协和医学院以及协和医院。

1918年1月,伍连德又提议建立一所大型医院。

在为该院筹款过程中,他自己捐了2500元。同时他全权负责总管筹建:在他主持下建成的北京中央医院,成为中国人建立的第一所现代医院,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1924年他在沈阳建成东北陆军医院,两年后他又创办了哈尔滨医学专科学校。

伍连德这一生在中国共主持兴办了20多所医院和医学院校,为中国培养了众多医学人才。

伍连德在中国做的事情远不止此。

他认为鸦片误国误民,他一生致力于中国的禁毒事业,1919年,他代表外交部,到上海监督焚烧鸦片1200箱。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人早闻他的大名,想要他参与对中国的细菌战,他誓死不与日本人合作。之后被日军诬为间谍在沈阳拘留,后经英国领事斡旋保释南下赴上海。

“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伍连德被迫离开上海全国海港检疫事务管理处,举家返回马来亚(大英帝国殖民地之一)。

1947年,他最后一次访问中国,从此淡出了国人的视野。

1960年1月21日,这位81岁的伟大医生因心脏病而离世。

《泰晤士报》写道:“伍连德是 ‘流行病的英勇斗士 ’,伍连德的逝世使医学界失去了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的毕生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无以回报,我们将永远感激他。”

直至2003年的“非典”,唤起了人们对于烈性传染病的关注。有专家撰写了介绍伍连德和他在东三省防治鼠疫事迹的文章。

半个世纪以来,这位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先驱第一次通过大众媒体公开出现在人们面前。

中国人才真正认识了这位当年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拯救万千中国老百姓的英雄。

有许多事情难免容易被遗忘。但有些事情,有些人,我们却应当刻骨铭心,永志不忘。

他们在病人头顶被死神悬刃之际,不顾生死用一己之力救助黎民百姓;他们在国家生死存亡大厦倾倒之际,燃烧自我,挽救民族危机。

他叫伍连德,也叫中国医生。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397852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