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财经·军事 | 生活·家庭·娱乐 | 体坛·历史·科技 | 摄影·旅游·文化 | 移民·教育·就业 | 数码·健康·奇闻 | 社区·评论·问卷
留园网首页 · 新闻速递首页 · 【繁體閱讀】 【网友评论:5 条】 【 热评新闻排行 】 【 热门新闻排行 】 【 即刻热度新闻排行 】 【 72小时神评妙论 】   

马斯克快把太空抢完了,我们自己的商业火箭咋样了?(图)

新闻来源: 差评 于2024-01-20 21:09:58  提示:新闻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最近张朝阳跑去看火箭发射的事儿大家听说了吧。

在现场看天舟七号发射,张朝阳开心得像个 60 岁的孩子,连边上的人叫他回头合影都是草草地凹个造型,完事迫不及待立马转身看火箭升空了。



但其实现场看火箭发射这事儿,在科技圈大佬们里还挺流行的。

当年嫦娥三号发射的时候,马化腾、周鸿祎、雷军、张朝阳们就组团去现场看过。



不瞒大家说,差评君前不久也受邀去看了一次火箭发射。

不过,和张朝阳去的文昌发射中心不同,差评君去的是山东省烟台市的海阳。

我只能说,看了之后才知道,为什么大佬们都好这口。

虽然海阳这地方并不繁华,却能以国内几乎最近的距离( 约 3Km )观看火箭发射。



和想象中 “ 10 、 9 、 8 、 7 …… ” 的万人齐声倒数不大一样,直到发射指挥部传来的 “ 30 秒倒计时…… 20 秒倒计时 ” ,观看的人群才有些躁动。

突然,没有任何征兆的,不远处的船上蹿出一簇火光,两扇巨大的浓烟中,钻出了一个火箭。



现场开始爆发欢呼声,可还没持续几秒, “ 响彻天 ” 的轰隆声传来,带着一股撕裂空气的劲力,挟带着空气的抖动朝着所有人的面门冲了过来。

大概也就几十秒,火箭就伴随着一道美丽的 “ 轨迹云 ” 消失在了视野里。



然后就是官方一步步通知: “ 助推器分离成功 ”“ 入轨成功 ” 。

整个现场的工作人员全都沸腾了。。。

差评君实在笔力有限,没法给大家描述出现场的那种感觉,咱建议有机会还得现场去看一次。

当然了,这次咱们去看火箭发射当然不只看了火箭,也非常难得地和相关的航天工作人员聊了不少。



他们告诉差评君,这次发射的火箭名字叫引力一号( 遥一 )海澜之家号, “ 引力 ” 是项目名, “ 一号 ” 是具体型号,未来还会有二号、三号……海澜之家则是 “ 男人的衣柜 ” 买的独家冠名。

它的主要目的,是把云遥一号 18 - 20 星共 3 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在发射成功后,引力一号就成了全球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也是我国目前为止运力最大的商业火箭。



而差评君,也通过这次难得的观礼和交流机会,了解到了国内商业航天的现在,还有其意义。

咱们也知道,只要定语够长,谁都能当第一,东方空间的设计师们也和咱透露,引力一号和大家都知道的 SpaceX 的猎鹰系列比起来,还是 “ 略逊一筹 ” 的。

不过与其说是引力一号菜,倒不如说是因为国内商业航天,还属于一个比较早期的阶段。



东方空间引力一号总体副总师黄帅告诉我们,几十年前他选择进航天行业的契机,是看到报纸上介绍航天业是个朝阳产业,直到现在他才明白 “ 朝阳 ” 的意思: “ 到了我这个年纪,这个太阳才刚刚升起 ” 。

相较于美国商业航天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谋划,而我国的商业航天到 2014 年底才开始有苗头。

而这个时候,马斯克的 SpaceX 已经跳出了 NASA 的技术路线,完成了猎鹰九号的回收了。。。

你拿一个刚会走路的娃娃和 30 多的大叔比身高,显然不是很公平。

虽然国内商业航天起步比较晚,但几年下来还是取得了不少成绩。

在去年,国内各个公司总计已经完成了 13 次火箭发射,已经快赶上排名第三俄罗斯一年的发射次数( 15 次 )了。



虽然这在 SpaceX 一年 98 次成功发射面前还是不够看,但起码已经是国际上第二档的商业航天了。

不过咱也不是跟风,人家有我们就得有,非得和人家比个高低,咱们发展商业航天其实是有自己的打算的。

第一个目的就是为了省钱。

发火箭、搞航天真的很费钱,当年美苏争霸的时候,搞什么太空军备竞赛,烧钱都活生生把苏联给烧没了。



而各国国家队为了确保成功率,会做大量的设计冗余、去定制化专门的系统、设备等等,这样一来导致成本居高不下。

所以搞商业航天,用市场来稀释成本自然也就很合理了。

大力推广商业航天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想从太空阶段的 “ 大航海 ” 里分一杯羹。

可能大家还不知道,太空资源不是根据地球上国土面积来分配的,也不是按照人口数量来指派的,而是非常原始的靠抢。

目前太空轨道资源特别是近地轨道数量相当有限,有数据表明大概是能容纳 6 万颗卫星的样子。



根据相关预测分析,到了 2029 年,地球近地轨道就要达到 5.7 万颗卫星了。。。

而在去年一年里, SpaceX 一家就发射了 2514 颗卫星,占到了全世界的 87% ,这么下去,整个太空都要被 SpaceX 给抢完了。



不仅如此,除了轨道资源,低频卫星主要采用的Ku 和Ka 通信频段资源,也在逐渐趋于饱和。

目前国际通行的做法是,你先到国际电信联盟 ITU 那登记你要的轨道和频段。

比如我们差评登记了个 925 号轨道、 A 频段。

但这个轨道和频段资源不是终身制的,登记后的 7 年内,你得发射相关的卫星去占住那才真属于你了。

可就像我们前面说的,现在咱们发射成功数量、运载能力,全国加起来都没 SpaceX 一个公司多。

这些地皮你不抓紧去占,可就被人家占完咯。



所以,我们就放开了商业航天的管制,希望借助大家伙的力量多发卫星去 “ 抢车位 ” 。

除了这些原因,还有就是有商业航天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反推整个航天技术的发展。

长期以来,航天业一直按照美苏两国国家队的路线,也就是走高精尖路线。



甚至包括像通用动力公司、洛克希德 · 马丁公司们等最早的一批商业航天公司,都算是这一类的代表。

什么反复验证设计就为了万无一失、无尘车间、高精度打磨都是标配。

在一代代人的认识里,航天业门槛就得高、航天级工业品那就是神圣、精准、高品质的代名词,相应的为之付出再昂贵的代价都是被允许的。



可问题是,航天事业是一个神圣的使命,但航天工业也需要戴上 “ 神圣不可侵犯 ” 的帽子吗?

如果你看到 SpaceX 直接在露天坝里焊火箭,工人乘坐吊车上火箭检修,甚至造火箭的场地连个大门都没有,狗在里面乱跑人在里面乱窜……

然后造出来的火箭照样经久耐用。

你就明白马斯克为什么会说航天工业 “ 白痴指数 ” ( 马斯克自创,说是售价和制作这个产品的原料成本相比,相差越大白痴指数越高 )太高,火箭上的零部件根本就不该那么贵了。

而且在马斯克反复地 “ 内部折磨 ” 下,很多汽车甚至家用电器零部件,稍微改吧改吧就上了天,这也是 SpaceX 家的火箭能够把成本打下来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网友就总结说,马斯克以及他的 SpaceX ,活生生地把航天工业给袪魅了。

而这就是商业航天存在的意义之一:

能够跳脱出老规矩,想出新办法,做出不一样的结果



如今,我们看到了国内的商业航天,也有了相应的转变。

东方空间的相关技术人员告诉我们,他们现在也在逐渐抛开一些 “ 历史包袱 ” ,大胆地进行尝试。不过由于一些商业机密的问题,他们没法透露太多具体的细节。

不过他们也还是承认了,引力一号火箭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在保证了核心可靠性,经过充分的冗余设计后,一些设备的设计、制造,大胆用上了更加工业化的成品,以及市场更常见的零部件进行替代。



东方空间创始人姚颂告诉咱们,目前国内商业火箭的发射成本大多在 10 万人民币每公斤左右,而引力一号能够便宜一半。

除了这些零部件思路转变,甚至引力一号这个项目本身,东方空间的人也毫不避讳,直接明说它的诞生就是很商业化的思考。

虽然,不少网友还是在吐槽引力一号是固体火箭,技术落后、不少关键部件都是哪儿哪儿采购的。

但以结果看,人家就是实实在在能够带大量卫星等载荷上天,能把成本降下来,所以在尚未发射时就接到了国内商业火箭中最多的订单。

这就是个很实在、很市场化的操作。

最后,大伙还记得小时候上电脑课,还得穿鞋套才能进机房不?整得和去朝圣一个样,可现在呢?

差评君觉得,如果将来有一天,大家聊起火箭的时候,不再给它戴一个 “ 神圣光环 ” ,而是和现在大家聊数码、聊汽车一样,稀松平常,那商业航天才是真成了。

			
网编:睿文

鲜花(2)

鸡蛋(0)
5 条
【手机扫描浏览分享】

扫一扫二维码[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新闻速递首页 | 近期热门新闻 | 近期热评新闻 | 72小时神评妙论 | 即刻热度新闻排行
科技频道】【宠物情缘
敬请注意:新闻内容来自网络,供网友多视角阅读参考,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前期相关精彩新闻
新闻速递首页·向留园新闻区投稿·本地新闻·返回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