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财经·军事 | 生活·家庭·娱乐 | 体坛·历史·科技 | 摄影·旅游·文化 | 移民·教育·就业 | 数码·健康·奇闻 | 社区·评论·问卷
留园网首页 · 新闻速递首页 · 【繁體閱讀】 【网友评论:25 条】 【 热评新闻排行 】 【 热门新闻排行 】 【 即刻热度新闻排行 】 【 72小时神评妙论 】   

“碳中和”的口号西方喊不动了 中国什么进展?(组图)

新闻来源: 第一军情 于2024-01-20 12:27:14  提示:新闻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西方国家喊了20多年的“碳中和”口号,终于是喊不动了。

据路透社1月20日报道,日前,一直自诩为“碳中和榜样”的欧盟召开会议,讨论了欧盟“碳中和”的未来。欧盟环境部长在主持会议期间明确表示,欧盟的第一个目标是在2030年实现“温室气体减排55%”,而最终目标将是在2050年实现完全的“碳中和”。

欧盟气候专员霍克斯特拉甚至表示:“我们有信心在2040年实现碳排放量减少90%的目标”。



(欧盟气候专员霍克斯特拉)

但欧盟这帮子政客看上去信心满满,但欧盟国家可不一定这样想。事实上,作为欧盟领导国家之一的德国,已经在盘算着要“搁浅碳中和”了。

早在去年8月,经合发展组织公开的报告就指出,按照德国当前的情况,德国不可能在2030年实现“碳排放减少65%”的目标。在2013年至2020年期间,德国政府并没有实现总体气候目标。

而在今年,德国政府更是直接开始摆烂——公开数据显示,德国最高法院将削减450亿欧元的“气候转型基金”。而德国总理舒尔茨也表示:“德国会坚持碳中和目标,但将不得不接受更少的资金支持”。



(德国的风力发电站机组群)

要知道德国可是“彼得堡气候对话”十多年来的主办国,德国都摆烂了,其他欧洲小国对这件事是什么态度,可想而知。然而,在欧洲“摆烂”的,可不仅仅是德国。

据悉,英国首相苏纳克也已明确宣布,将“淡化”英国当局对减少碳排放政策的追求,其具体措施包括延长内燃机汽车的销售时间、不再大幅削减燃气锅炉、减少对节能减排产业的投资等等。虽然他也和德国一样坚称自己不会放弃碳排放目标,但其行动却与其言论截然相反。



(英国首相苏纳克)

为什么这些当年喊“碳中和”、“节能减排”口号最响的欧洲国家,现在却纷纷要“退群”?其原因归根结底,也就是一点而已。

首先,当年这一票西方国家为啥要在气候环境问题上大作文章、搞什么“碳中和联盟”?其本质上就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和经济霸凌。发达国家迫使那些没有足够条件的国家跟着这些自己一起搞“清洁能源”,还从世界银行给这些国家提供所谓的“清洁产业贷款”,从而牵制甚至一定程度上干预了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国家能源政策,加重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负担,使得全球能源政策大方向的话语权完全被西方国家所掌握。

(海地之类的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哪有钱搞“清洁能源”)

但这些西方国家真正想针对的国家是谁呢?当然就是中国。



不止一次有学者提出,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当年鼓吹甚至强行拉着中国搞“碳中和”,就是想牵制中国的能源产业,进而阻止中国的重工业等关键产业的发展。然而现在这些国家发现,这一招不仅没能牵制中国,反而牵制了他们自己。

事实证明,中国在能源领域的转型是极为成功的——世界经济论坛等官方数据指出,中国自1990年至今,碳排放减少了75%以上,是世界上减排最成功的国家之一。同时,中国积极投资清洁可再生能源产业,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和世界上最大的光伏发电站等等,目前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已占中国社会用电量的31.6%。除此之外,中国还发行了27万亿元的绿色债券,发行量仅次于美国。《日本时报》都不得不在评论中承认:中国是世界上能源转型最成功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范围内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上进展最大、效果最显著的发展中国家。



(世界上最大的水力发电站——三峡大坝)

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英德等国却因为自身产业短板和缺陷而选择“搁浅”其碳中和计划,这也恰恰证明了中国的综合实力与发展潜力巨大,即使西方想方设法给中国“下绊子”,中国还是能够做得更好。按照规划,中国将于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虽然在时间上比欧盟宣称的要晚十年,但就目前来看,中国反而是最有可能真正实现“碳中和”的国家。

			
网编:空问站

鲜花(9)

鸡蛋(0)
25 条
【手机扫描浏览分享】

扫一扫二维码[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新闻速递首页 | 近期热门新闻 | 近期热评新闻 | 72小时神评妙论 | 即刻热度新闻排行
经济观察】【谈股论金】【股票投资】【生活原创】【三叶原创】【留园网事】【生活百态】【杂论闲侃】【婚姻家庭】【女性频道
敬请注意:新闻内容来自网络,供网友多视角阅读参考,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前期相关精彩新闻
新闻速递首页·向留园新闻区投稿·本地新闻·返回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