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财经·军事 | 生活·家庭·娱乐 | 体坛·历史·科技 | 摄影·旅游·文化 | 移民·教育·就业 | 数码·健康·奇闻 | 社区·评论·问卷
留园网首页 · 新闻速递首页 · 【繁體閱讀】 【网友评论:1 条】 【 热评新闻排行 】 【 热门新闻排行 】 【 即刻热度新闻排行 】 【 72小时神评妙论 】   

我去2023!向前看 别回头!(组图)

新闻来源: 酷玩实验室 于2023-12-31 12:41:54  提示:新闻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2023年接近尾声。回望这一年,俄乌战争仍在继续,巴以爆发新一轮冲突,非洲多地政变频发,美洲地区毒品暴力猖獗,战火遍布全球,冲突量创30年新高。



极端天气也在侵袭全世界,寒潮、龙卷风、特大暴雨、极端高温轮番上阵,全球至少有12000人死于洪水、野火、飓风、风暴和山体滑坡等气象灾害。

意大利北部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洪涝泛滥 图/上观新闻

自然灾害之外,还有事先张扬的“谋杀”。8月,日本启动核污水排海,在洋流运动的影响下,预计10年后将影响到全球海域,人们战战兢兢却又无可奈何。

高通胀背景下,世界经济增速放缓,时代的焦虑落到普通人头上,法国多个行业爆发大罢工,好莱坞编剧罢工长达半年,消费降级在全球蔓延。



战争、冲突、天灾、人祸、疾病、焦虑……2023年,每个人都不容易。

在这充满了动荡和不确定的一年,努力活下去,成了所有人的共识。

为了活下去,人们抱团取暖,从微小的幸福中治愈身心;人们努力尝试,不断探索生产力的边界,寻找一切可能的出路。

于是在这一年,ChatGPT的横空出世引爆了人工智能的浪潮,大模型的迭代让人们看到了具象的未来。

这一年,人们继续把目光投向遥远的深空,探月、探火,步履不停,星舰发射,虽败犹荣,商业航天迎来爆发时刻。



这一年,新能源汽车一边降价,一边“吵架”,从设计、营销“吵”到增程、智驾,沸沸扬扬,亦是潮水所向,2023年1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首次双超百万。

这一年,脑机接口让猴子通过意念完成了动作;人造子宫成功孕育出了早产羊羔;可控核聚变多项技术取得里程碑式进展,人类距离未来更近一步。

……

我们盘点了2023年一些令人欣喜的成就,或许它们离普通人有点遥远,但在寻路与开路的过程中,改变正在发生。

01

2023年,新能源汽车迎来降价潮。

降价是为了保销量。随着国家补贴正式退出,新能源汽车应声下跌,销量环比下滑幅度接近50%,几乎腰斩。

1月6日,特斯拉国产车型Model 3与Model Y率先降价,通过“以价换量”,特斯拉创下了6.6万辆的月销记录。 随后,问界、零跑、小鹏、极氪等一众新势力品牌纷纷跟进,上汽通用、广汽本田、大众、BBA等传统车企也加入价格混战,东风雪铁龙更是宣布最高直降9万元,用实力证明了没有卖不出去的汽车,只有卖不掉的价格。



价格战持续一年,车圈进入洗牌阶段,日本三菱退出中国市场,威马汽车申请破产重整,广汽本田由于“生产的阶段性调整”,裁员900人。 与之相对的是,2023年,比亚迪达成300万年销量,理想汽车月销突破4万,迎来里程碑时刻,蔚来汽车拿下独立生产资质,并新获22亿美元投资,弹药充足。 年末,问界M9上市,小米汽车入场,进一步将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竞争推至白热化。



从沙发冰箱到换电系统,从电池密度到续航里程,从视觉方案到自动驾驶技术,从芯片架构到智能系统,“卷”起来的汽车厂商们,不仅把价格打了下来,也把汽车的软硬件配置拉了上去。

车企们拼的不止价格,还有口水仗。

据新浪汽车统计,2023年,车企们“吵”了17次架。

其中有的是技术路线之争。

3月,王传福在投资者沟通会上称“无人驾驶都是扯淡”,余承东就在问界发布会上回应“或者是(因为)对行业不了解,或者是故意这样说的”。

到了11月,何小鹏和余承东又就AEB(自动紧急刹车系统,一种汽车主动安全技术)隔空对线,最终以双方握手言和收场。



有的是主动挑起争端。比如长城举报比亚迪排放不达标,还暗讽李想为“微博之王”,比如丰田章男炮轰电动车。

有的则是被动防御。像比亚迪回应长城的举报,以及懂车帝冬测之后,来自厂商们的集体质疑。

但年度“吵架王”非李想莫属。他从年头活跃到年尾,一边锐评小鹏P7的车尾灯为“杀马特”,一边对理想MEGA的外观“嗤之以鼻”——“真设计成这鸟样,我就跳楼。”



结果当然是,以AI换脸的方式完成了跳楼。

但无论是价格战,还是打嘴仗,又或者是向前辈致敬,车企之间的摩擦和内卷,都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充分竞争的结果。

行业竞争,从来都是大浪淘沙,但在不断的竞争中,中国新能源汽车成功走了出去,并开始引领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从陪跑到领跑,中国新能源汽车一直在路上。

02

同样烈火烹油的,是人工智能领域。 相比卷生卷死的新能源汽车,AI行业的发展,突出一个“快”字。 3月,ChatGPT-4惊艳亮相,给了全世界亿点点AI震撼。一夜之间,大模型从抽象的专业术语变成了创投圈大热门,创业者、科技公司纷纷押注,从Open AI的GPT-4到Meta的LLaMA 2、亚马逊的Titan,从百度的文心一言、阿里云的通义千问、腾讯的混元大模型,到华为“盘古”、商汤“商量”、中科院“紫东太初”,不到一年时间,国内外的大模型数量超过数百个,训练参数也从上亿级卷到了百亿、千亿级。



大模型以一日千里的速度迭代,AI应用也在不断解放生产力,文、图、表、音频、视频等多模态“无缝切换”,让人眼花缭乱。 ChatGPT从最初的“你问城门楼子,我答胯骨轴子”,到如今可以用10086种办法回答“6个领导5杯水”的刁钻问题。 Midjourney从“魔鬼之手”到现在对光影、表情、构图的逼真模仿,让人忍不住感叹“摄影学不存在了”。

还有让郭德纲飙英语的AI视频软件HeyGen,以“女儿概念股”出圈的Pika,让写真馆无路可走的妙鸭相机,以及AI办公助手、AI律师、被网友玩坏的AI扩图,甚至连赛博拜佛,都有专门的AI佛祖。



在游戏、影视、媒体、广告、文学创作等领域,AI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而来。

SensorTower发布的《2023年AI应用市场洞察报告》显示,仅今年上半年,AI应用下载量同比增长114%,突破3亿次;AI应用内购收入同比增长 175%,接近4亿美元(约合28.71亿元人民币),其中,美国贡献了全球头部 AI 应用总收入的 55%。



相比之下,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还需要加大投入、不断创新。

为了推动AI产业发展,监管办法也在“闪电落地”。

今年4月,网信办等七部门就《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公开征求意见,到8月《办法》正式施行,月底,首批国产大模型就宣布向公众开放。

没办法,在人工智能这场轰轰烈烈的产业竞赛中,无论国家层面,还是企业层面,亦或者身处其中的从业者,都必须极尽全力追求一个“快”字。

就连Open AI内讧也讲究一个速战速决——3天换了3任CEO、核心成员出走、疑似加入微软、员工联名威胁、奥特曼重回董事会,搁宫斗戏里少说10集的戏份,Open AI只用5天就完成了。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下一个时代是属于人工智能的时代,而引领时代,唯快不破。

03

说完了残酷的竞争,再来看看今年全球范围内的新突破。

4月,欧洲“木星冰卫星探测器(JUCIE)”从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发射升空,据欧洲空间局(ESA)网站报道,JUCIE将进行为期八年的旅程,收集木星及其三个大型卫星(木卫四、木卫三、木卫二)的数据,探寻地外生命存在的证据。



11月,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发现了距离地球约132亿光年的超大质量黑洞,是有史以来人类观测到的距离最远、最古老的超大质量星体。 宏大的宇宙等待人类去探索,微观的世界也有新发现。

10月,德国科学家制造出一个长度仅为0.2毫米的粒子加速器,是迄今为止同类设备中最小的、也是第一个能够产生快速且聚焦良好的电子束的微型加速器,可以将电子加速到每秒10万公里,有望应用于医学领域,通过安装于内窥镜上,利用靶向医疗中加速电子释放的能量杀死癌细胞。



该设备与一角硬币的比较

在生物医学领域,7月,俄罗斯科学家们成功“复活”了一批条在西伯利亚冻土层中休眠了46000年的线虫个体,这些线虫又继续存活了不到一个月,繁殖了100多代新线虫。

虽然距离人类冷冻、复活恐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远古生物的复活让研究人员对介于生死之间的状态有了更深的理解,打开了人类生命延续的新世界。



8月,德国科隆大学联合另外8个研究团队共26名科学家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通过人和小鼠、大鼠、果蝇、线虫五种生物数年综合研究发现,对细胞关键酶“RNA聚合酶II”进行基因编辑,能减缓信息翻译速度,提高其制造的蛋白质质量,可以拉长线虫、果蝇的10%-20%的生理年龄,为延长老化开辟出一条新的方向和路径。

从远古线虫到遥远星际,从生物医学到微观世界,在动荡的2023年,国内科研工作者们也在不断突破。

5月,全球首例非人灵长类动物介入式脑机接口试验在北京取得成功。

该试验由南开大学教授段峰团队牵头,相比马斯克Neuralink的侵入式脑机接口造成的大创伤,以及其他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的信号稳定性问题,介入式脑机接口不用开颅手术即可采集到颅内脑电信号,再将脑电信号转换为控制指令,就能实现动物对机械臂的主动控制。

从临床角度来看,脑机接口技术也许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但从0到1的过程,同样是了不起的跨越。



介入式脑机接口非人灵长类动物试验手术实景。南开大学 图

11月,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牵头的联合团队,首次成功构建了高比例胚胎干细胞贡献的出生存活嵌合体猴,并证实了猴胚胎干细胞可以高效的贡献到胚外胎盘组织和生殖细胞。

要知道,胚胎干细胞是生命发育早期的“种子”细胞,不仅可以实现体外无限复制,还能在改变培养条件的情况下被诱导分化成不同组织的细胞。因此,这一发现将为基础研究和非人灵长类遗传修饰模型的产生开辟新的途径。



该研究登上《细胞》杂志封面

04

2023年,中国制造业继续向前。

1月30日,《流浪地球2》上映期间,中国核工业集团在微博发布了一张海报。

海报中既有电影里的“行星发动机”,也有中核集团牵头研发的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HL-2M)和中国环流器二号A装置(HL-2A),还配上了这样一句话: “你们尽管想象,我们负责实现。”



将科幻变成现实的底气,来自本身的硬实力。 电影中“行星发动机”所需的终极能源,来自可控核聚变释放的能量。最新消息是,中核集团的“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了10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下的高约束模式运行。

除此之外,致力于毁灭人类,以维持人类文明的MOSS,对应着现实世界中的“九章”、“祖冲之二号”量子计算机。



直通宇宙的“太空电梯”虽然遥远,但相关的高强度纳米材料已经在研究验证中。还有片中的图丫丫,借助大模型的力量,“数字生命”早已走进现实。

这一切科幻照进现实的背后,都是中国制造与中国科技实力的象征。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星空,今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现第500次发射,成功率100%;“天宫”空间站实现常态化运行,并在微重力物理、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载人登月初步方案公布,天问一号“环火”两周年……中国航天还在不断踏上新征程。



在民营航天领域,“可重复使用”成为行业关键词。12月9日,蓝箭航天正式发布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运载火箭“朱雀三号”,10日,北京星际荣耀的双曲线二号验证火箭实现了国内首次可复用火箭的复用飞行。

但是相比Space X,我们在规模、运力、成本和可回收复用方面,仍然面临着“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的问题。



从航天大国到航天强国,我们任重道远,未来可期。

除了继续仰望星空,今年,国产大飞机C919完成首次商飞;国产大邮轮爱达·魔都号交付,进入试航阶段;四川稻城的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正式建成,成为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凉山州的锦屏地下实验室投入运行,是世界最深、最大的极深地下实验室;还有麒麟9000S芯片打破封锁,强势回归……

要想向上生长,就要向下扎根。

当大飞机翱翔天际,大邮轮扬帆起航,当国产芯片突破封锁,超级稻单季亩产突破1200公斤,当大国重器惊艳世界,未来科技变成现实,中国制造还在稳步前行,不断创造新的高光时刻。

尾声

总的来说,2023年是混乱、焦虑的一年,也是创新、突破的一年。

不破不立。无论是新能源汽车的内卷,人工智能的狂飙,还是中国制造的稳扎稳打,全球科技的不断突破,都是人们在寻求技术极限、探索科学边界的过程。

生活很难,未来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但科技的每一次进步,都在带来一种全新的可能。


			
网编:和评

鲜花(1)

鸡蛋(1)
1 条
【手机扫描浏览分享】

扫一扫二维码[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新闻速递首页 | 近期热门新闻 | 近期热评新闻 | 72小时神评妙论 | 即刻热度新闻排行
生活原创】【三叶原创】【留园网事】【生活百态】【杂论闲侃】【婚姻家庭】【女性频道
敬请注意:新闻内容来自网络,供网友多视角阅读参考,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前期相关精彩新闻
新闻速递首页·向留园新闻区投稿·本地新闻·返回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