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财经·军事 | 生活·家庭·娱乐 | 体坛·历史·科技 | 摄影·旅游·文化 | 移民·教育·就业 | 数码·健康·奇闻 | 社区·评论·问卷
留园网首页 · 新闻速递首页 · 【繁體閱讀】 【网友评论:61 条】 【 热评新闻排行 】 【 热门新闻排行 】 【 即刻热度新闻排行 】 【 72小时神评妙论 】   

获美力挺后,日本正式上告WTO,中国新法正好用上(图)

新闻来源: 长征后卫薛伯陵 于2023-09-05 20:39:30  提示:新闻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中国对日本水产品全面暂停进口后,日本为了威胁中方取消上述措施,便叫嚣称要把中方告上世贸组织。如今,日本已经正式向世贸组织提交了相关书面文件,看来是正准备和中方硬抗到底了,这不就是明显的“恶人先告状”吗?



日本政府不顾国内外的强烈反对,向大海排放核污水,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恶劣的做法,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不想着如何解决问题,反倒只知道向中方不断施压,甚至多次表态称,如果中国人不吃核食的话,那就只能等着吃官司了。



岸田文雄也算是说到做到。据环球网报道,日本外务省宣布称,该国已经向世贸组织正式递交了书面文件,再度宣称日本对中国的进口管制措施,感到十分不满,并且“完全不能接受”。



在上述书面文件中,日本继续要求中方取消对日本水产品的禁令。此前,日本政府就曾表示考虑会把中国告上世贸组织,而美国驻日大使伊曼纽尔也明确表示,美国届时会给日本予以支持。

对此,外交部在9月5日举行的例行记者会上作出了回应。发言人毛宁明确表示,中方就日本核污水排海一事,已经多次公开向日本表明了中方的严正立场。需要知道的是,日本这种方式并没有过任何先例,也没有任何处置标准。



此种情况下,国际社会普遍对日本此举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担忧,而中方选择对日本水产品采取措施,也完全是一种正当合理且十分有必要的举动,日本反而开始“倒打一耙”。



日本正式启动核污水排海后,科学家便针对此进行了预测,直言核污水会在240天内到达中国周边海域,此举引起了中国民众的担忧。也就是说,只要日本不停止向大海排放核污水,整个地球的海洋环境都会因此逐渐被污染。



此举势必会对海洋当中的水产品产生一定的危害,而中方对此出台禁令,也完全是出于保护中国民众的生命健康所考虑。既然日本执意要把海洋视为是自己的“垃圾场”,那就必须承受所带来的一切代价。

从日本方面的言行举止来看,丝毫没有任何反省的意思,甚至现在试图采取强硬措施,来迫使中方作出让步,取消对日本水产品的禁令,而这只会引起中方的强烈不满。



之所以,日本选择直接把中方告上世贸组织,无非是为了日本国内的经济发展,但日本既然知道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为何还要“倒打一耙”来彻底惹怒中国呢?这是因为日本既不想失去中国市场,又不想停止核污水排海。



如此一来,只能迫使中方作出让步,但日本政府想的未免有点太过简单了。当然,中方也有新法律在等着日本。据观察者网报道,最新公布的《外国国家豁免法》 当中,明确指出中方能够对外国国家的商业活动财产,在必要时刻采取强制措施。

这一新法律的公布,意味着所有外国国家在中国的绝对豁免权已经正式取消。此种背景下,如果岸田文雄依旧不认清现实,选择向大海排放核污水的话,只会对中国企业和民众造成前所未有的危害。



当然,根据《外国国家豁免法》,中方也完全能够直接把岸田政府告上中国法院,进而依法对该政府的在华商业财产,采取包括冻结在内的强制措施。日本政府应该清楚,不管如何公开威胁中方,中方都有办法来应对。

不过,作为搬不走的邻居,中国依旧希望中日关系能够和平稳定发展,所以在日本执意向大海排放核污水的情况下,中方还是同意日本经济代表团对中国进行访问,借此机会避免双方发生误判。



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日本经济代表团依旧当面要求中方取消对日本水产品的禁令的话,那恐怕带不走任何收获。日本政府需要清楚,现在中方之所以同意日本经济代表团的访华请求,完全是出于想要稳定中日关系的考虑。

中方对日本核污水排海的坚定反对态度是一贯的,除非日本立即停止这一危险举动,否则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现在日本选择把中方告上世贸组织,就说明日本根本没有认识到事情的本质。



此种情况下,日本政府此举只会引起中国国内民众的强烈不满,也会因此在各个方面继续抵制日本,直到日本政府决定停止向大海排放核污水。

			
网编:欢颜

鲜花(6)

鸡蛋(3)
61 条
【手机扫描浏览分享】

扫一扫二维码[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新闻速递首页 | 近期热门新闻 | 近期热评新闻 | 72小时神评妙论 | 即刻热度新闻排行
军政原创】【杂论闲侃】【博论天下】【军事纵横
敬请注意:新闻内容来自网络,供网友多视角阅读参考,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前期相关精彩新闻
新闻速递首页·向留园新闻区投稿·本地新闻·返回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