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下半场:必须面对的12个基本问题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最近一波疫情渐趋平复。与此同时,世界各地最新的疫情报告、科学进展、抗疫信息也次第传来。

以我有限的思考,我以为,谈论“后疫情时代”或许还没到时候,但——是时候谈论抗疫的“下半场”了。

以下,是我从公众视角所提的一些非专业问题。这些问题的讨论,或许深刻关系到公众未来的治理体验和生存认知。

这些问题也可能只是杞人之忧,有关部门或许已早有良策。但如果没有,本文便权作工作建议。自然,我也期待读者有以教我,在留言区给出有价值的讨论。

1.突破性感染

由于Delta毒株超强的免疫逃逸能力,各国现有抗疫数据均指向同一个结论:疫苗在防止感染方面大多差强人意(一个极端的例子是,新加坡国家传染病研究中心的数据甚至显示,完全疫苗接种者无症状感染甚至远高于未接种疫苗者),但均可有效防止Delta毒株感染后患者的重病率和致死率。也因此,我特别希望有专家能说明一下:

(1)此轮疫情,我们的突破性感染率是多少?

(2)我们的疫苗对突破性感染重症的保护率是多少?

(3)——为此,我们在中远期防疫工作中应该改进什么,才能体现“长期与病毒共存的智慧”(张文宏语)?

2.复必泰

与上述问题相关联的一个小问题是:

如果复星医药所拥有的基于BioNTech的mRNA技术研发的COMIRNATY(复必泰)疫苗具有加强针效用,或此类疫苗能为高危人群提供独特的保护,那么,

(1)有关部门可否及早完成复必泰的上市审批?

(2)我国基于mRNA技术或其他先进技术的疫苗研发进展如何?前景如何?

现有的国产疫苗成绩不错,形象也深入人心,但以上提问也并不是多余的——毕竟,最高概率地抗疫成功、保护高危人群、确保国家能加入到即将到来的国际开放潮流之中,才是最大的爱国工程。

3.数字化效能

(1)不知各疫区新冠数据库建设、管理和利用水平如何?跨平台数据连通情况如何?

(2)今后,如果还需要大规模普查、排查,数据生成、跟踪访问等线上技术,是否可以替代一部分繁重的入户、录入、问询工作?

(3)只有对疫情数据作多因素分析,才能确定独立的危险因素。在现有的病例数据库中,可以给出哪些多变量交叉分析结论(比如人口学特征、基础病特征,与感染率、重症率、康复进展的关联)?——这些知识,对指导不同类型公众客观认识自身的疫情危机来说,至为宝贵。

4.防疫战略转型

迄今为止,我们对待疫情,实施的是封闭-排查-清零模式,优点是严防死守令人放心、卷面成绩更令人振奋,缺点是容易引起防疫倦怠、经济代价大,并且,从眼下的形式看,这一抗疫模式极可能旷日持久到不可持续。

假如各国际组织、各相关方面所言“疫情不可能完全消除”“人类将与新冠共存”不虚,并且,“开放-疫苗覆盖-重点保护”模式的有效性,在全球陆续获得更有说服力的验证(多国疫苗接种后死亡率只接近流感水平),那么,

(1)我们在考虑下半场实现防疫战略转型了吗?

(2)如果的确如此,那么,从此刻起,旧有的抗疫管理办法及抗疫考核办法应如何逐步调整?

5.个性化管理

未来,考虑到各地地情不同,各时期疫情后果不同,抗疫策略也不会处处等同。

那么,可否发展出一套富有差别性和权变特征的城市个性化防疫策略矩阵?

这套策略应能考虑到不同防疫模式的利弊得失,也能照顾到各地实际,如:

(1)当前病毒演化水平

(2)疫苗、药物效用

(3)防疫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

(4)本地经济和民生

6.高风险人群

老人是众所周知的新冠感染高风险人群,主要体现在重症、死亡率上。国际上,颇多数据显示,疫苗接种是预防发展到危重的最关键保护因素,而年龄是发展到危重的最重要危险因素。所以,重点保护老年群体才是抗疫成败的枢纽。英国已经在准备9月份给全体老年人群强化接种。

既然这个阶层是各国在公共政策、防疫管理上真正重点保护的对象。那么,

(1)应该如何精确地对这一类高风险人群作分层界定、以便分类管控?

(2)如果有朝一日,“开放-疫苗覆盖-重点保护”模式被实施,那么,未来在老龄人群的

a.工作制度

b.流动管理

c.家居策略、社区服务体系

d.医疗资源优先供给

等方面,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以立体保护这一类高风险人群?

7.低风险人群

全球各地数据均显示,青壮年对新冠疫情具有较好的抵抗力(但仍然有平均的传播率)和极低的重症率,是众所周知的低风险人群。

恰巧,这部分人群又均在工作的盛年和学习的旺季。无论处在哪一种防疫模式下,似都应该为他们在疫情期间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防疫政策,例如

今后,即使在同等疫情条件下,可否通过个人强保护(消毒、通风、口罩)措施,给予低风险人群更宽松的许可?

8.抗疫人员支持

如果新冠常态化,抗疫持久化,那么,紧急动员和义务劳动体系将面临危机。因此,似应提供必要的政策工具,有效地为一线征召人员提供法定保护和额外支持。例如:

(1)可否统一提供新冠医疗保险、疫苗接种保险?

(2)如是长期处在免费医疗模式下,对一些有后果的病例,可否提供给付型家庭收入保障保险?

(3)抗疫一线工作征召,可否对病弱人员、高风险人群、孕期及哺乳期女性、家庭困难者主动实施行政豁免?

9.乡村公共卫生体系

相较于城市,乡村防疫少有大众媒体关注。无论是卫生条件还是医疗水平,乡村均处于边缘地带。

平时,乡村人口主要是老弱妇孺,自救无力。节假日,外出务工人员和大学生返乡,危机重重。那么,

(1)乡村、尤其是西部乡村防疫,在工作中,面临着哪些困难?

(2)对乡村高危人群,应推出哪些支持政策?

或许,最重要的问题是:

(3)可否着眼于未来,将乡村防疫工作、乡村医疗基础设施、乡村应急救援体系等有效纳入到乡村振兴战略框架中?

10.社会沟通

疫情的次生性危机之一是舆论危机,而舆论危机的主要原因是——社会沟通不合理。

从专业上来说,为保证非常时期的政务公信力,应提升信息管理的透明性、公共沟通的效率。例如:

(1)可否在制式的新闻发布会之外,建立更多的聚焦式公众沟通平台?包括

a.以医学专家为主体的对话会

b.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在线答疑会

c.本地媒体的新闻监督和建设性新闻

此外,出于稳定抗疫大局、建设服务型政府考虑,

(2)可否更多展示数据分析、国际动态分析?

(3)对网络社会中的质疑,可否及时地予以答复或澄清?

(4)可否以高效方式收集、整理并回应公众的投诉、申辩、建议?

11.公务模式

如我所曾定义,网络社会并非只是线上社会,而是互联网传播条件下的线下社会与线上社会的总和。

也因此,类似于元宇宙(Metaverse)过渡时期的社会生活O2O模式,在可见的未来,将是大势所趋。基于这样的理性,也考虑到对超级传播事件的防控需求,

(1)可否提倡“弱接触-强沟通”办公模式,在有条件的行业,尽可能鼓励居家办公、分散办公、远程办公,从而提升效率、有效避免可能的危机?

(2)此外,可否大幅度减少政府部门的仪式性活动?

(3)可否大幅度减少可由阅读、数字沟通代替的会议?

(4)进一步地,可否对复杂繁冗的各类基层工作督导检查工作,实现一站式、在线化管理?

12.民生和经济

抗疫的终极目的,毕竟还是社会福祉。可否在抗疫的下半场,更多考虑安定民生、更多考虑稳定经济?

期待我们能在科学的原则下,明智地作出政策抉择,有聚焦地防疫、抗疫,并逐步将重点转向保民生,保开业,保就业,保通勤。

显然,疫情时代的政府责任,不只是一个清零指标而已。

chichimao 发表评论于
中国的疫情 的數據 除了好消息外,從不公布, 白問
东方明珠中国风 发表评论于
在病毒强于感冒病毒前,严防死守是最佳策略,是对生命的尊重。去年三月的成绩已经说明一切。那些时而紧时而松的国家,老百姓只能自认倒霉。
河西海龟 发表评论于
中国的疫情归零操作很难持续。
modems 发表评论于
反党!怀疑伟大光荣正确的党的领导是对党不忠,妄议中央!
Sam大树 发表评论于
中国看来比较齐心协力,抗疫效果良好。
美国则抬杠的太多,川建党完成捣乱任务的胜算很大。
tintin9999 发表评论于
要想消灭新冠病毒,就只能依靠严防死守策略。依靠疫苗会有几个方面的问题:
1,就跟社会上有残疾人一样,免疫能力有缺陷的人总是存在的,特别是老年人。所以,即使疫苗是完美的,病毒也还是会突破人体的免疫继续传播。
2,随着病毒继续在人体里演化,病毒的变异也早晚会产生新的变种超越疫苗的免疫范围而进一步攻击人类。
3,如此下去,结合季节气温的影响,疫情还会反复多次,不仅使新冠流行长期化,还会有不可预测的复杂情形出现。
abraham007 发表评论于
在我看来,这一次各地发生一些局部爆发就是有些人被没剥皮媒体的节奏带跑了,放松了警惕,导致局部破防。好在现在已经亡羊补牢,几周以后应该没事。
cn_abcd 发表评论于
能不能请专家专家能说明一下,基于mRNA的疫苗风险,特别是长期风险有多少,是如何证明的?
abraham007 发表评论于
而舆论危机的主要原因是——社会沟通不合理。
--不对。所谓"舆论危机"的真正原因是中国境外的媒体主要都被没剥皮及其徒子徒孙控制。甚至某些国内媒体也被严重渗透。保民生跟防疫一点都不矛盾,任何试图将二者对立起来就是公知
菲斯普的里尔克 发表评论于
现在的舆论开始导向要对清零说不了,就看包子的想法能不能转变,他要坚持,下面也没太多办法
FollowNature 发表评论于
问题考虑很全面。 国内专家已应该不知道答案,最后要领导拍板。就是疫情像流感,传染开也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