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班有两三个这样的特殊孩子!遗传是高危因素(组图)

19楼 0

近日,网红韩安冉发文称,女儿猪妹确诊多动症,引发关注。韩安冉在博文中表示,“还好我们发现早,可以干预。遗传的多动症,目前除了爱动,别的都还好。开了住院单,入院干预,目前还在等床位。”



随后,韩安冉再次发文称,“刚发了视频,猪妹的10分钟,真的一秒不停的动,确实是需要住院干预了。”



据韩安冉公开的病历显示,其女儿父亲有多动症。1月22日,韩安冉的前夫、猪妹的父亲小猪先生也发微博回应,自己就是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前段时间确诊以后,就和前妻说记得去查一下孩子是不是有这个问题。并表示,其小时候家里没有及时发现,以至于这一路走过来也很辛苦,总是质疑自己是不是跟别人不太一样。



由此,也引发了家长们对于与ADHD相关问题的关注。家有俩娃的陈女士告诉志玲,新闻一出,自己所在的宝妈群里,有不少家长表示,自家孩子就有类似的情况。“我大女儿的班级里就有1-2个这样的同学,情况和其他人比起来比较特殊,感觉并不是特例。”

据报道,我国目前儿童和青少年ADHD的患病率约为6.4%,人数超过2300万。也就是说,每50个人的班集体里面就有2~3个多动症的孩子,所以其实每个老师都可能碰到一个多动症患儿。

对此,19楼斑斑也带着诸多家长的疑问,联系到了杭州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副主任医师黄红宇,进一步了解何谓ADHD?家长该如何判断孩子是否需要就医诊断?该如何帮孩子找回专注力?

Q:请问黄医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在普通小朋友身上多见吗?家长如何区分自己的孩子是调皮捣蛋还是ADHD?

黄红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又称ADHD,也就是俗称的“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发育障碍,其主要症状是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冲动。

我们不会轻易对一个孩子下ADHD的诊断,需要对孩子做多维度的评估。也不会轻易对孩子贴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标签。

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看孩子的活泼好动是不是过度。要把孩子放在社会环境中去做对比观察。比如小学一年级的课堂中,别的小朋友在好好上课,ta会不会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儿走到教室外面。放在同龄孩子的环境中,ta的行为是突兀的,才需要关注。

而目前医学上对学龄前的孩子会更加关注,需要排查孩子是否存在发育落后的问题,越早干预越好。

Q:如果是ADHD,需要如何治疗呢?

黄红宇:ADHD需要综合的治疗。我们医学上对于这个疾病的研究已经有近100年的历史了,而且对于这个疾病的名称也做了多次修改。比如我们会称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而不是说叫多动症。在医学上是有世界性的诊疗规范的。

对于6周岁以内的孩子,通过评估,会对ta进行行为的矫正,做感统训练,能起到辅助作用。6岁以后,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改善孩子的行为问题。

Q:ADHD会遗传吗?患儿的男女比例如何?

黄红宇:像是案例(韩安冉女儿)中的这个孩子,她的父亲是确诊ADHD的,并且也在服用药物。ADHD的高危因素,70%-80%的因素是遗传,而男孩:女孩的比例是4:1。因为男孩子比较容易注意到,多动、冲动,就诊的概率会比较高。而女孩子往往学龄后,表现在注意力缺陷障碍,注意力不集中,她同样在教室里坐着,但是老师讲的内容没有听进去,就会比较容易漏诊。

但是现在家长对于这块的关注度比较高。我们平时也会经常到学校里去科普,和学校的心理老师交流。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会发现学校里孩子的异常,会建议家长去上级医院排查相关情况。所以男女比例的差距正在缩小。

Q:在临床上,一般都是学龄后的孩子来看的比较多吗?

黄红宇:一年级、三四年级、初中也有。一般在学龄前,小朋友都比较调皮,比较难注意到ta注意力缺陷的障碍。但是当孩子在同年龄的环境中,还是能看出活泼好动是否过度,是不是完全没有办法坐下来注意力集中做一件事情。ta不一定是ADHD,但有可能是发育问题,越早发现越早干预就可以了。

到一年级,当注意力缺陷了,在学习上有困难,这时候如果家长及时来就诊,理性干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到三四年级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一直没有意识到孩子是有注意力缺陷,再加上现在教育比较卷,学习压力大,孩子共患对立违抗了,就有可能引发孩子其他方面的心理问题。

也有家长在小学低段发现这个问题,但抗拒用药,等到孩子到了初中,发育跟上,能力提升了,但是前期落下的学业实在太多,会比较可惜。当然临床上也有初一的孩子来看,通过干预,获得比较好的效果,原本是在班级里中等,中下的水平。通过干预,注意力集中了,孩子就能得到学习力的提升。最后,黄医生也希望学龄前的家长多关注孩子,多进行专注力的培养,不要过早地对号入座。而学龄后的孩子有问题,及时就医干预,还是会获得比较理想的治疗结果的。

在这里,黄医生也推荐给广大家长两本书,除了建议家有ADHD娃的家长阅读,减轻焦虑,其他家长也可以阅读学习,了解孩子的行为以及如何科学经营亲子关系。



你家娃的专注力怎么样?你有什么好的引导方法吗?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聊聊!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index.php?app=news&act=view&nid=646659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