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国空警-500问鼎全球,是受以色列的刺激?(组图)

军武次位面 0

1994年,在认真考虑以色列、英国以及俄罗斯三方提供的不同方案后,中国空军最终选择了以色列的“费尔康”预警机方案,同时选定俄制伊尔-76运输机作为搭载平台,这就是著名的“圆环工程”。1999年10月,第一架在俄罗斯完成改造的伊尔-76,飞往以色列开始安装“费尔康”预警系统,但随即遭到美国的强烈反对,最终项目在2000年6年中止,一时间被视为奇耻大辱。而20多年后,再看失败的“圆环工程”,其中得失还真不是那么简单。




▲印度A-50EI预警机其实是截胡中国


在2002年以色列正式中止“圆环工程”,并向中国退回订金后,印度空军开开心心地接手了项目遗产,最终以11亿美元价格,引入了3架A-50EI预警机。当然,A-50EI其实和俄罗斯自用的A-50预警机没有什么技术关联,其仍然是中国设计的伊尔-76加“费尔康”预警系统的组合,只不过当时印度装备了大量俄制苏-30,因此A-50EI的机体改造工程中,为指挥苏-30预留了信息接口。事情到这一步,参与各方里除了中国都很满意:美国付出很低的代价,就成功阻止中国获得先进预警机,还顺手支援了印度;以色列也没有让半吊子装备砸手里,成功卖了高价,还从美国获得了补偿性援助;印度在没付出太多努力的情况下,就获得了3架先进大型预警机;俄罗斯则多卖了3架伊尔-76,项目直接经济收益超过2.5亿美元,貌似只有中国被耽搁了宝贵的时间。



▲空警-2000基本实现了当初“圆环工程”的发展目标


然而,中航工业很快从项目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并在“圆环工程”的经验基础上,走上独立发展国产预警机的道路。4架空警-2000基本实现当初“圆环工程”的目标,小型化空警-200则有效弥补了前者的数量不足。2015年,空警-500横空出世,成为全球第三款现役三代预警机,并且仅仅比美国E-2D和以色列“海雕”晚了不到5年时间。中航工业从预警机为零开始,到与美国、以色列同行并列世界巅峰,仅仅花费15年左右的时间,这是非常伟大的进步。其间种种坎坷不言而喻,中航工业的努力也毋庸置疑,但最关键的,还是国内对国产预警机的海量资源投入。而这种非正常投入恰恰是因为“圆环工程”的失败,换句话说,假如没有“圆环工程”失败的刺激,国产预警机不可能走得这么快。



▲空警-500的先进程度很容易被忽视

国产军用有源相控阵雷达的首次应用,是在海军052C型驱逐舰上,但其服役之初很不成熟,实际上直到2009年,也就是第二批052C开建前夜,才算得上是基本可用。有意思的是,空警-2000也恰巧是在2009年服役,掀开了日后空基有源相控阵雷达装备大潮的序幕。从技术上来说,海空相控阵雷达虽然各不相同,但最基础的T/R模块完全通用。在当时海军大型驱逐舰、空军预警机两款战略装备的需求刺激下,国内投入了海量资源完成技术攻关,这是空警-2000问世的最基础条件。与此同时,原本为“圆环工程”准备的4架伊尔-76也完成改造,一切也就水到渠成。平心而论,当时再改造几架伊尔-76,来增加空警-2000规模并不困难,但中航工业随后却将目光放在空警-200上,这是外界没有想到的。



▲国内其实有足够的伊尔-76扩充空警-2000规模


空警-200的设计并不算很出色,“平衡木”结构有很明显的技术过渡特征,官方也从未掩饰其作为空警-2000辅助的定位,但恰恰是在空警-200基本成熟时,预警机的作战环境再次发生改变。第一代预警机只是“飞在天上的雷达”,预警信息会从预警机传回地面控制站,由后者进行处理(预警机本身基本没有信息处理能力),本质上和地面雷达站的工作模式没有区别。第二代也就是外界比较熟悉的E-3、A-50,在预警机内部设置有信息处理系统,能独自收集并处理空情,这时其就已经变成“空中指挥部”。2008年前后,美国、以色列先后推出第三代预警机,其在高速宽带支持下,成功实现海量信息瞬时传输,完成向网格化、信息化作战节点的演变。这时预警机再次变成向地面传输信息,但反应快、信息量大、响应灵敏,和第一代预警机的工作模式截然不同。



▲空警-200性能有些勉强但也没有退役

在这种情况下,预警机小型化成为潮流,全球现有三款第三代预警机均为中型规格。原因在于,在网格化定位中,中型平台就已经能满足预计系统的空间需求,制造/维护费用因此大降,起降硬件要求也随之降低。至于续航略有不足的短板,也可以通过更大规模或空中加油来弥补。国内在完成空警-200的设计后,敏锐认识到这一变化,才会继续沿用空警-200的运-8三类平台,在2012年完成更进一步的空警-500首飞。尽管舆论一度只将其作为新一代辅助预警机来看,但美国空军高级将领对空警-500的评价却反映了其真实水平:歼-20、空警-500和霹雳-15,是中国空军最具威胁的三款装备,三者联手的威力更是全球顶尖。



▲加装空中受油管的空警-500


如果当初国内成功完成“圆环工程”,随后势必会开启对其国产化项目,有了4架外购大型预警机打底,国产预警机得到的资源注定有限,不仅很难快速达到现有高度,想通过深入研发预警机,准确把握预警机发展潮流,也是不太可能的(事实上,后来印度空军在预警机领域的发展,就非常不理想)。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这一刻展示的淋漓尽致。

参考资料: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82483162151420471/?channel=&source=search_tab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index.php?app=news&act=view&nid=646636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