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十大“狠”公司:10种逆袭 吓所有人一跳(组图)

金错刀 0



裁员、倒闭、跑路……2023年,不幸的消息从年头传到年尾。但这不意味着2023年就缺少振奋人心的时刻。

当有意识地将目光从负面新闻移开时,会发现原来以为的一片阴云并非密不透风,其中透射出的光芒十分耀眼。

这些自带光芒的企业,在2023年完成了属于自己的逆袭之路。

它们之中,有的终于厚积薄发,甚至超越了行业老大;有的爬出低谷,东山再起;也有的靠着大创新大突破,一举改变行业格局。

它们掀起了行业的腥风血雨,将同行“卷上绝路”。

它们也吓了所有人一跳,不过不是惊吓,而是惊喜。



打脸美国的华为:我们正处在最佳状态

2019年5月21日,美国宣布全面封杀华为的第6天。

那一天,任正非接受了媒体采访,笑着说道:“现在我们公司全员振奋,铲除平庸,整个战斗力在蒸蒸日上。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到了最危险时候呢?应该是在最佳状态了。”



当时有谁会相信任正非说的是真心话?

过去的1600多个日夜,美国对华为足足使出了100多条制裁的措施和手段。

因为制裁,华为手机的市场份额从国内第一沦为others,还不得以出售了荣耀。

因为制裁,华为2021年的收入骤降28%,甚至喊出了“活着”的悲壮口号。

谁都知道研发高端芯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很难是一家企业甚至一个国家能独立完成的事业。

于是,越来越多人开始遗忘华为芯片的荣光,越来越少人还在期待它能重回战场。

直到华为Mate 60系列的横空出世!

在网上,“遥遥领先”变成一个年度关键词,领先的不是性能,而是决心。

在线下,华为Mate 60系列一机难求,比春运火车票还难抢。



直到此时,美国还在放狠话:如果华为继续投入高科技研发,将会受到更严重的制裁。

然而轻舟已过万重山。

任正非曾说:“面对美国的制裁和打压,华为会越来越困难,但华为也会越来越兴盛。”



逆袭耐克的安踏:今年接着做老大

“不做中国的耐克,要做世界的安踏。”

安踏创始人丁世忠常挂嘴边的豪言壮语,正在逐渐变成现实。

耐克在中国市场的地位,曾经多年固若金汤,看似没有被超越的可能。

2019年,耐克在大中华区的营收同比增长24%至62.0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40亿元)。同年,作为国产运动品牌老大,安踏的营收为339亿元,还有不小的差距。

不料,反超的时刻来得这么快。

安踏去年的营收就已经超过了耐克中国市场的营收,今年根据财报数据,很可能还会接着拉大差距。



形势逆转背后,离不开安踏的一个关键动作:多品牌战略。

丁世忠清楚地知道,若靠安踏这个单一品牌,无法超越耐克和阿迪达斯。但当安踏实施多品牌战略时,就可能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2009年,安踏买下意大利品牌FILA中国业务,FILA在中国只有50家门店,还背着3218万的亏损。

今年上半年,FILA的营收已经达到122.3亿元。

今年7月12日,安踏正式宣布签约NBA一线球星欧文,侵入耐克腹地。



还有中产最爱的品牌——始祖鸟、萨洛蒙、迪桑特,都是安踏的。

中国品牌也能收购国际品牌,中国品牌也能运营好国际品牌,扭亏为盈。

在爱拼才会赢的福建人眼里,没有什么是老天注定的不可能。



破纪录的名创优品:赚人民币更赚美元

名创优品的苦日子,终于告一段落了。

过去三年,它的门店在不断增加,可是营收几乎没有提升。

为了扭转颓势,名创优品盯上了泡泡玛特的生意,成立TOP TOYS品牌,但至今也只开了100多家潮玩结合店,小马拉不了大车。

今年,名创优品再次把小买卖做出了大生意的架势。

在国内市场,今年前三季度,名创优品的门店净增477家,是最近5年门店数量增长最快的一年。



在国际市场,名创优品更是被老外买爆了。

今年第三季度,名创优品入账37.9亿元,净赚6.4亿元,刷新了历史记录。这其中,有不少是海外门店的功劳。

截至2023年9月30日,名创优品开出了2313家海外门店。

在Q4财报电话会上,叶国富提到:“国际业务毛利率约为45%,较国内的35%高出许多”。

它在纽约时代广场的门店,开业第一个月销售额就达到150万美元,相当于国内30家门店平均销售额的总和。



惊人的销售额背后,核心打法并不复杂:背靠中国超强的供应链,以品牌化和IP化的形式,将中国制造的高性价比小商品卖到海外。

成功的出海,从来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功。

让马云不淡定的拼多多:第三次创业成功

比起名创优品,拼多多更是将中国制造、中国供应链发挥到了极致。

今年第三季度,拼多多实现营收688.4亿元,净利润达到惊人的170.3亿元。

随之而来的是市值暴涨,一度超越了阿里巴巴。



对此,马云为拼多多送上祝贺,同时也给阿里人打气:“阿里会变,阿里会改,所有伟大的公司都诞生在冬天里。”

受拼多多刺激,现在淘宝、京东都加入了“仅退款”阵营。

拼多多的大爆发,离不开其海外平台Temu。

此前,拼多多董事长、首席执行官陈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将Temu代表的跨境电商业务称为拼多多的“第三次创业”(注:此前两次创业分别为主站和多多买菜)。

如今看来,这第三次创业,越来越趋近于成功了。

从一开始,Temu推行的就是全托管模式,平台拥有选品和定价上绝对的话语权,只对“买家”负责,不断推出最低价,实现它在广告里对用户说的:Shop like a Billionaire(像亿万富翁一样购物)。



没见过如此阵仗的老外们,被狠狠拿捏了。

进入美国市场仅1年多,Temu的体量已经仅次于老大哥亚马逊和新贵SHEIN。随后,Temu在全球近50个国家和地区如法炮制,在多个国家均登上过下载量最高的购物应用排行榜榜首。



今年第三季度,Temu的销售额突破50亿美元,让人瞠目结舌。

电子商务数据公司Marketplace Pulse在一份报告里感慨:Temu代表的中国式销售,正在淘汰美国国内零售商。

不过对手是否会跟进,是否会被淘汰,拼多多或许并不关心。

拼多多联席 CEO赵佳臻曾表示:“我们应对竞争的思路一直十分清晰,不看竞争对手做什么,只看消费者需要什么 ”。

让全球上瘾的字节跳动:腾讯做不成的事,我来做

被国外巨头羡慕嫉妒恨的中国产品,让传统巨头坐不住的后起之秀,今年还有什么?

字节跳动的名字不容忽视。

外媒报道称,2023年字节跳动营收达到1100亿美元,超过腾讯。

除了让人上瘾的算法,字节跳动关键是在两件事上,做到了腾讯想也不敢想的成绩。

第一是出海。

TikTok是继Facebook之后,第二个下载量突破30亿次的应用程序。

据一份报告显示,2023年上半年TikTok全球月活跃用户达到16.5亿,同比增长31.6%。

今年3月,TikTok的CEO在长枪短炮的包围下,被美国议员盘问了4个多小时,就足以体现TikTok让对手忌惮的能量。



第二是电商。

据晚点LatePost报道,抖音电商今年1-10月GMV接近2万亿元,同比增速接近60%。

除此之外,移动数据调研机构data.ai还提到了一个数据:抖音及TikTok已达到100亿美元的累计用户支出,成为首个实现此目标的非游戏类应用。

如此可怕的战绩,对于一贯会延迟满足感的张一鸣,恐怕不会有太大波澜。



在创业第五年,他就透露出了要将公司带到上千亿美元规模的野心,而在当时,市值超千亿美元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只有腾讯与阿里巴巴。

张一鸣曾说:“强烈的动机比方法更根本。”

而字节跳动,似乎两者都不缺。



“下沉王者”零食很忙:杀得对手措手不及

曾经被主流长期忽视的县城、乡镇市场,如今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今年最火的县城生意,莫过于零食折扣店。

其中最受瞩目的,自然是行业头部品牌:零食很忙。

2017年才成立的零食很忙,至今已有超4000家门店,年入64亿,并宣传目前还在以1天7家店的速度狂奔。



今年11月,零食很忙还和行业老三“赵一鸣零食”合并,门店数量直接突破6500家,遥遥领先,杀得同行一个措手不及。

过去休闲零食行业主要聚焦在线上和中高端零食,零食很忙逆袭的秘诀很简单:“我们做的是70%的普通人的生意。”

所以其撒手锏同样简单粗暴:货多+便宜。

店里,各类炒货、坚果、蜜饯、肉脯、糕点,应有尽有,公开数据显示它的SKU有1600多。



另一边,通过厂家直供、自建物流仓等方式,零食很忙挤出了不少价格水分。根据东海证券测算,其客单价仅为30元。

所以不论到哪儿,它都会很自信地喊出:“我们很便宜!”

此消彼长,老玩家难免会有些难受。

良品铺子的300余款产品平均降价22%,最高降幅45%,回归“邻家形象”。董事长杨银芬解释说:“摆在我们面前的已经不仅是活得困难的问题,而是活不活得下去的问题。”

三只松鼠也打出了“高端性价比”战略,宣布回归初心。

零食行业一片乱战,消费者只管吃瓜看戏。



洗脑老外的蜜雪冰城:吹过的牛,落地了

“蜜雪冰城就是土里刨食大low逼。”说这话的不是别人,正是蜜雪冰城创始人张洪超。

虽然是自嘲,但或许在不少人眼里,蜜雪冰城的确上不了多大台面。

谁能想到,接地气的雪王,如今已经成了被老外们追捧的国际品牌。

早在5年前,蜜雪冰城就在国外开出了首家门店,如今海外门店数早已突破1000家。2021年,张红超还夸下海口:“两美元,让全球人民吃好喝好。”

雪王正在把这句话变成现实。

蜜雪冰城最早发力于东南亚市场。

卖给越南人民的一杯珍珠奶茶,定价2.5万越南盾,约7元人民币,当地百姓蜂拥而至,店门口停满摩托。2018年开出的越南首店,开业当天的营业额高达9681元。

在韩国的首店,排队人数之多,把旁边的另一家奶茶店都挤没影了。



开在悉尼的门店,同样是大排长龙,惊动了当地电视台,让其周围37家奶茶店瑟瑟发抖。

前不久,雪王在香港的首间分店在旺角银行中心广场开业,依旧人满为患。



随着雪王的开枝散叶,本地化的洗脑神曲也实现入侵。

蜜雪冰城在迪拜的门店,店内电视甚至循环播放十几种语言的广告歌,洗脑全球消费者。



随着在海外市场的势如破竹,雪王也来到了新的巅峰。

今年4月份就有报道称,蜜雪冰城的连锁门店数量已经达到了2.2万家,成为全球第五大连锁快餐品牌,仅次于麦当劳、赛百味、星巴克和肯德基。

“它不嫌我穷,我也不嫌它low。”全球消费者可能都想到一块儿去了。



活成同行理想的理想汽车:有本事再BB!

今年全年,新能源汽车行业最大的意外,绝对是理想汽车。

从1月的1.5万辆交付量,一路走高到11月的4.1万辆交付量,全年都在环比上升,最终理想的战绩是:1-11月累计交付32.6万辆,提前达成30万辆年销目标。

有消息称,理想明年的销量预测为80万辆,挑战豪华品牌第一名。



时间拨回到理想起势之前,理想还是一个在很多人看起来“没理想”的车企。

过去在蔚小理这三家头部造车新势力里,一些人最看不上的就是理想。

蔚来,把车主当爹妈伺候,也赢得了车主的狂热追捧。

小鹏,极具技术情怀,很舍得砸钱研发。

而相比蔚来和小鹏,理想的研发投入往往是最少的。它的技术,被不少业内人士抨击是“过时的技术”,气得李想在一次演讲时公然爆粗口:“他妈的一帮搞臭技术的,成天冲我们BB!”



事实证明,对手做什么,投资人说什么,都不如消费者需要什么来得重要。

从始至终,理想都在疯狂讨好“奶爸”“宝妈”。

超大尺寸的车型、座椅加热、双层隔音隔热玻璃、冰箱彩电大沙发等最让家人可感知的功能和配置,使得就连曾经看不上理想的年轻人,升级为父母后,也不得不直呼一句“真香”。



与此同时,过去被视为落后技术的“增程式”,摇身一变成了行业香饽饽,问界、奇瑞、哪吒、零跑、深蓝、阿维塔……各路车企纷纷发力。

这其中,有多少是跟风,有多少是真的为用户造车,不得而知。

李想今年提到了理想的三大核心风险,排第一的“不再以用户价值为先”,也是对其他车企的提醒。



最火科技巨头OpenAI:到底哪里不同?

2012年3月,马化腾在腾讯微博写道:终于,突破1亿!

他指的是微信用户数量。从0到1亿,用时433天,这是全球互联网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11年后,ChatGPT完成此壮举,只用了2个月。

当然,激增的用户量,只是ChatGPT及其背后公司OpenAI在极速发展过程中的小小注脚。



OpenAI的火爆,让人工智能的竞争进入到白热化阶段。

华为提出了“All Intelligence(全面智能化战略)”;阿里巴巴宣布启动“AI驱动”为一大战略重心;马化腾称大模型是“几百年不遇的、类似发明电的工业革命一样的机遇”。

其他互联网企业,也一起掀起了AI和大模型热潮——据不完全统计,国内迄今已有130多个AI大模型问世。

周鸿祎还表示:“搭不上ChatGPT这班车的企业会被淘汰。”

然而行业杀得昏天黑地,出尽风头的仍然还是OpenAI。

11月一起不断反转的“公司政变”,让OpenAI雄踞一周的热搜榜,甚至令整个旧金山都因为此事陷入了焦虑,据美国睡眠监测应用 Eight Sleep 披露:那一周,旧金山地区睡眠不足的用户突然增加了27%。



总是自带流量和焦点的OpenAI,到底有哪里不同?

前搜狗CEO王小川曾评论说:“OpenAI的成功,首先是技术理想主义的胜利。中国需要自己的OpenAI,就需要技术理想主义。大厂受自己的业务牵引,追逐资本热点的创业公司更动作变形。”

或许这是为什么,只有几百名员工的OpenAI,完成了几万人的大厂也没做成的事。



十全九美的英伟达:中国的钱越来越难赚了

“战争的最大受益者从来不是参与战争中的任何一方,而是那个卖武器的。”

在全球AI大战中,英伟达就是那个卖武器的。

这几年,英伟达的GPU(图形处理器)在超算中心的市场份额稳居90%左右。从ChatGPT到国内巨头的AI研究,谁都离不开英伟达。

很多AI创业公司还会把“拥有多少块英伟达芯片”挂在嘴边,以此彰显竞争力。

英伟达创始人、CEO黄仁勋骄傲地说:“英伟达是全球AI的发动机!”



作为发动机,英伟达轻松赚得盆满钵满。

据花旗预估,ChatGPT掀起的AI革命,或将促使英伟达一年内销售额增长100亿美元。这一年,英伟达的市值也飙升到了上万亿美元,是英特尔的近6倍,把传统巨头远远甩在后面。

如果说还有什么能让英伟达郁闷的是,那就是中国企业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了。

原因很简单:美国对高端AI芯片的出口管制越来越严格。

就在这个月,美国方面还明确表示:“绝对不能让中国在人工智能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希望美国的科技企业能够以大局为重,忍受一时的营收损失,捍卫美国的国家安全,并特意点名了英伟达。

对此,黄仁勋反倒提醒说:“如果(中国)不能从美国购买,他们就会自己制造。美国必须小心,中国是非常重要的技术产业市场。”



黄仁勋的话,并不全是为了多卖芯片的说辞。

现在,国内大厂和AI相关的芯片企业都在发力,华为的昇腾910芯片还被视为“基本与英伟达A100性能相当”。

从无到有再到超越的故事,很可能再度上演。

结语:

企业逆袭,取决于时代机遇,更要靠自己争取。

能征服海外风浪的企业VS始终偏居一隅的企业,靠创新杀出重围的新兴企业VS沉溺于吃老本的企业,能真正看见用户需求的企业VS依赖惯性前进的企业,种种逆袭的结果看似突然,却也合乎逻辑。

离用户太远、松懈太久、不再硬核,每一个都可能是致命伤。

但如果能反过来,每一个也都可以是撒手锏。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643223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