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被中国“领养”的美国穷小子 用一生来报恩(图)

最华人 0



如果你在云南喜洲的街头徜徉,或许会遇见一个“疯老头”。

他步伐矫健,长发及肩,会跟每个路过的老乡打招呼,脸上时时刻刻都笑出褶子。



● 林登在云南稻田,图片来源:纪录片《我住在这里的理由》(下同)

他叫林登,美国人,高端民宿“喜林苑”的老板,当地最大的“显眼包”。

村里的每个人都认识他,街坊邻居的大事小事,婚丧嫁娶,都能见到他的身影,大家都管他叫“洋村长”。



● 林登和街坊邻居一起吃饭、喝酒

2004年,林登放弃了在美国的精英生活,卖掉房子,带着妻儿来到喜洲。

转眼之间,他们已经在这里生活了近20年。

不过,林登与中国的缘分,可不仅仅是喜洲那么简单。

曾经,他的命运因为中国而改变,后来,他决心用整个余生来报答这份恩情。

如此奇缘,还得从40年前开始说起。



来到中国之前,林登是生活在美国芝加哥的一名“屌丝青年”。 他的家境非常一般,父亲是文盲,母亲连高中都没能毕业,他们只能靠做最底层的工作来讨生活。 15岁起,林登就开始为父母分担压力,半工半读,在酒吧打工的时间比在校读书的时间还要多。



高中毕业后,他上了社区大学,还开了家小小的洗地毯的公司,每逢接到单,他就开着皮卡,拖着60多公斤的机器满芝加哥跑。 都说“美国梦”是很迷人的,但林登明白,像他这样一个人,根本不配做梦。 1983年的某天,芝加哥大学的一位教授要他去家里清洁地毯,林登万万没想到,这个人会彻底改变他的人生。 教授家的房子中央挂着一张世界地图,每逢去一个国家,他就会在地图上插一面小旗子。 见到林登过来,他十分兴奋地说,自己刚从中国回来,还拜托林登在忙完之后帮他在中国的位置插上小红旗。 

 

林登慌极了,他根本不知道中国在哪里,只能一边洗地毯,一边为自己的无知而尴尬到满头大汗。 教授看出了他的窘迫,帮他把旗子插到了正确的位置,转而问林登:“你就只想一辈子清洁地毯吗?” 林登说:“当然不要,可像我这样的人,在美国还能怎么办呢?” 教授理解他的无奈,转而鼓励他:“如果你在美国找不到梦想,何不考虑考虑其他地方?” 



那是林登遇见的第一个挑战了他认知的文化人,那天回家后,他思考起了以前从未思考过的问题。 

两个星期后,他在读夜校的教室门口看到了一张海报,上面写着中国政府招募学生去游学的信息。

 

林登心里一激灵:这就是教授所说的中国?多么奇妙的缘分!

 

随即,他写了一封信给中国大使馆,信中,他谈到了自己的家庭,谈到了自己失败的美国梦,也谈到了自己对于中国的渴望。

 

对于这份申请,林登是不抱什么希望的,毕竟自己毫无底气。

 

三个月后,林登接到了中国大使馆的电话——他得到了去北京读大学的机会,还拿到了中国政府提供的奖学金。 



林登喜出望外,直问对方:“你们怎么会选我?是不是我是唯一一个申请的?”

 

电话那头笑了:“因为,你是最需要的。”

 

1984年8月底,22岁的林登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旅途,前方是一团巨大的谜。

 



● 青年时期的林登

彼时的林登不知道,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而他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一批来到北京的留学生。

 

虽然在物质条件上,那时的中国跟美国没法比,可是,这片土地上却充满了他在美国所无法拥有的东西:

 

希望。

 

● 林登在北京



林登在中国的际遇堪称“奇幻”。

 

来到中国的第二天,他就被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厂长挖过去拍电影,坐在进口的奔驰车后面,林登只觉得神奇,他不知道这位领导是武则天、康熙,还是秦始皇,总之一定是个大人物。

 

电影讲的是美国孩子在中国留学的故事,林登可谓是本色出演,因为不会中文,他只能在片场背歌词,后期再由别人配音。

 

这种感觉并不好,要知道,对方给的酬劳是200美金,这在当时相当于一个普通百姓一年的薪水,林登觉得心中有愧。



● 林登主演的《他从大洋彼岸来》是新中国第一部有外国人主演的电影

因为这部电影,他接受了美国CBS电视台的采访,并以此为契机成为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驻华记者,对方开出的薪水,比他父亲一辈子赚的钱还要多。



这段宝贵经历让他近距离目睹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个国家,他几乎跑遍中国的大城小乡。

彼时中国的旅游市场尚未形成,一个外国人想要离开北京到处游玩,是需要层层审批的,对小镇小村的民众来说,外国人更是稀有物种。

 

所以林登的每次旅行,都无异于一场冒险,也正是这一次次的旅行,让他了解了官方宣传之外的中国,一个深入了肌理的中国。



1987年,林登去南京大学继续攻读研究生,在那里,他遇见了相伴一生的姑娘——瑾妮。

瑾妮是美籍华人,他们因为同样痴迷于中国文化而走到了一起。



● 林登与妻子瑾妮

游学结束后,林登带着妻子回到美国,他在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也拥有了体面的工作,过上了世俗意义上的精英生活。

工作之外,他走遍了上百个国家和地区,见识了许许多多人,体验过各种各样的生活。

 

唯一让他心痛和愤怒的是,这世界的大部分地区都对中国有些自以为是的偏见。为了改变这种肤浅的认知,他和瑾妮还办起了画廊,专门展出中国的艺术品。

 

但他们的努力收获甚少,费尽口舌也抵不上媒体的胡编乱造。



2004年,林登与妻子做了个“疯狂”的决定:卖掉所有房产,举家定居中国。

 

对于林登来说,自己就是被中国领养的孩子,中国改变了他的命运,他决不允许自己的“父母”承受无端的骂名。

 

他们辗转多处,最终选择了云南喜洲。



这里有26个民族聚居,古老、淳朴,却极具包容性,当他们来到此地时,没有人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

 

偶尔村民问起:“你们是哪个族的?”

 

林登会很皮地回答:“我来自第27个民族,美国族。”

 

那时候的林登没有料到,自己会在此扎根20年,而他在这20年里都在坚持不懈地做一件事:

 

讲好中国故事。



遇见“杨品相宅”,似是命中注定。

它是著名商人杨品相在1947年所建的私宅,典型的白族建筑,细节之精妙、气韵之典雅,让林登见到的第一眼就彻底沦陷。 租下宅子之后,林登着手对其进行修缮。为了最大限度地还原它原本的样子,他聘请了100多位村民,花了18个月的时间,终于“焕然一旧”。



● 林登全程参与杨品相宅的修缮

“我希望如果有一天,杨品相回到自己的宅子里,他也不会感觉到任何的变化”,林登说。

宅子里的16个房间,被他打造成16间客房,这就是著名的喜林苑。

 

如果只作商业考量,那喜林苑无疑是一家颇具当地特色,且十分成功的高档民宿。

 

但林登的野心显然不止于此,他将喜林苑打造成了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化交流平台。

 

每逢有外国游客前来,林登都会带着他们逛早市、听古乐、采制沱茶、采野山菌、体验扎染、参加节日庆典......

 

美国政府官员来到喜洲,他会带着一行人去和村民聊天,带他们去当地理发店剪3块钱的头发。

 

中国民间的魅力,只有深入进去才能有切身的体验,林登说这是中国最大的软实力。



为了长远的考虑,林登把眼光放在了下一代身上。他的喜林苑不仅为本地学生提供免费的学习机会,还与美国的贵族学校进行合作,邀请这些孩子花5个月的时间来到喜洲,与当地的孩子一起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这其中,就有奥巴马女儿的学校。这些孩子长大之后,很大概率上都会成为社会精英,甚至是美国的领导,而这样的学习机会,会让他们了解到一个更真实的中国。

喜林苑至今总共才3家分店,尽管挂牌的价格不菲,但与庞大的运营成本相比,利润寥寥。

品牌刚打响那会儿,有商人直接把一辆路虎送给林登,希望能跟他合作,把品牌做成连锁。

但林登的态度很坚决:自己做民宿绝非出于商业考量。

正是在这份理想主义的坚持下,喜林苑成为民俗文化的地标,2001年,它还被评为了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2008年以来,已经有近20万中外客人和媒体慕名来到这里,林登为自己而自豪。



就在不久前,林登刚在喜洲度过了60岁生日,人生的大部分,竟与中国紧紧相连。

回到故事的最初:一个机会,一份奖学金,一个“废柴青年”的人生从此被改变。

回到故事的当下:一份理想,一腔热爱,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头依旧在报恩。

“我林登,可以答应中国人,一辈子为了这个国家,我还会很热烈地去讲述我们中国的故事。”

原来,这世上真有如此可爱的人。



● 参考资料

[1] 纪录片《我住在这里的理由》第354集

[2] WJS中文版丨林登:一个美国人想成为中国人的 40 年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640357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