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美留学 在第三国交换学习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组图)

女生留学 0

1西语的学习,让我对南美产生向往

去阿根廷Study Abroad其实是一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巧合。高中时代在图书馆借到的一本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博尔赫斯的《虚构集》,让我希望阅读这些大师著作的原文,读原汁原味的西班牙语。

进入塔夫茨大学就读本科之后,我从零开始学习西语。但到了大二的春假,在一趟去厄瓜多尔的游学旅行之后,我才下定要读西语专业的决心。

几年西语学习下来,我想继续学习西语的动机比”读懂马尔克斯“稍微多了一点点,比如我知道了另外一些同样了不起的作家也来自南美,在报社的暑期实习当中,我对拉丁美洲的动荡政局也产生了强烈好奇。



布市雅典人书店

在我的母校塔夫茨大学,学校主办的唯一一个到拉丁美洲的交换项目是去智利圣地亚哥(Tufts in Chile),出于对校外项目学术水平良莠不齐的考虑,塔夫茨大学规定所有校外项目的成绩一律不参与GPA计算,也就是在成绩单上会显示Pass/Fail。

我最后选择了明德学院(Middlebury College)和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文哲学院(Universidad de Buenos Aires, Facultad de Filosofia)合作的本科交换Study Abroad项目。

原因主要是想挑战一下自己:明德学院以外语教育著称,明德学院的项目也是市面上对语言要求最严格的项目,它要求所有学生在项目开始之前先同意并签署“语言保证书(Language Pledge)”,保证在项目期间只使用目的地语言。

朋友们可能会问:用第二外语去交换难吗?值吗?对于我两个答案都是肯定的。虽然一度我在上课的时候只能听懂一半,但我也可以负责任地说,在阿根廷这半年是我西班牙语水平的巅峰,在听、说、读、写四个角度都是如此。



布市雅典人书店的餐厅里

各种三明治用作家的名字命名

2

机缘巧合之下,

我在布大体验最深刻的一堂课

阿根廷的交换经历让我意识到,以英美为主导的世界教育体系当中还存在过多的盲点。

事实上,布大的教育水准完全不输英美优秀大学,在课堂教学等方面甚至更胜一筹,但是在西语世界以外,布大好像并不为人所知。

我在布大选修的一门课程叫做“南美原住民语言(Native Languages of South America)”——这是一门跨学科研讨课(Seminar),涉及语言学和人类学两门学科,学生的人数也仅有十几个人,由两个教授联合教学。

在美国,由一个教授加上一个或几个助教来完成的课程相对常见,但两个研究领域相仿的教授同时上课——这对我们来说不是赚大了吗?!

这节课的学生组成也是我大学生涯碰到过最有趣、最多元的之一。



和南美原住民语言课程同学、教授的合影

仅仅十几个人的课上,有40多岁的意大利女士、有来自哥伦比亚的人类学家(曾经到亚马孙丛林里做过田野)、有来自西班牙的长期背包客(非常潇洒的姐姐——一头长卷发,上课总穿着越野鞋,戴着头巾)、有因为追K-pop学韩语的女生。班里还有另外一名来自美国的交换生,剩下一半是和我同龄的布大本科学生。

因为两位优秀的教授,也因为来自各种背景、各种年龄段的同学存在,这门课的讨论变得有滋有味。有一次教授还邀请到了来自原住民组织的几位活动家来到课堂里,给大家介绍他们眼里的原住民语言保护。

课上常有旅行回来的同学做分享,两位教授还会抽出私人时间给大家的期末作业答疑。这样的教学氛围,不说匹敌英美顶尖大学,就算说高出一筹,也不为过。

拉丁美洲的大学教育承袭的是欧洲的教育传统,评价机制和教学法都沿用欧陆的体系。在我结课时,大课的考试包括口试和笔试两部分。其中口试部分的形式是脱稿向考官(负责小课的几名教授)Present一个自选主题,再接受考官的临场提问,类似答辩。

作为人文社科学生,我觉得口试比交Paper、做试卷更考验我的学习成果。当然,准备期末的时候我在心里吐槽过一万遍这种毫无人性的考试模式,但是也不得不承认,为了不挂科,我真的好努力。



项目结束回国前带阿根廷同学去吃火锅

3

欧美主导的全球教育体系下,

由Study Abroad引发的对排名的思考

在我认识的中国同学中,选择Study Abroad的和留守美国的大致对半开。有同学背着刷GPA的压力而放弃交换,也有同学因为语言问题劝退。

还有人觉得,留美学生本来就已经在适应新的文化环境,没必要到第三国交换。但我认为,多了解一种可能性,就是为自己的未来多准备一种选项。

难吗?这个学期真的很难。在阿根廷学西语的挑战是多方面的,难度并非只在词汇、句法的层面上,而关乎于一种全面和深入的跨文化理解。

但这些困难也使我的交换经历变得更有意义:如果我没有付出双倍的努力进入这个文化语境,我就无法和这里的人们建立真实的连接。



布大文学院校门

布大是一所公立学校,又是全阿根廷最大的高等学府,总学生数量以数十万计,是阿根廷学术活动的中心。我后来才知道,布大是西班牙语世界里公认的顶级学府,但它在QS全球大学排行榜中却只能屈居90余名。

近年排名系统屡遭诟病不难理解,对于金字塔尖的欧美高校来说,被分在哪个梯队对招生有潜在影响,但排名常常不能反映一个学校真实的教学水平,尤其对于本科阶段。

非欧美国家的高校则是从另一个角度被排名低估了,因为排名放大了他们的“先天劣势”。国际顶尖研究资源、学术会议和期刊发表机会大多集中在欧美学术机构,非欧美高校本就处在“边缘地带”,要做出受西方体系认可的学术成果,是非常不容易的。

但是,西方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就是一切吗?如果我们追求的只是一种优质的、严谨的本科教育,那么排名的参考价值到底有多大?



布大文学院校园里的松树

在毕业之后,通过和很多选择走学术道路的同学们不断交流,我才意识到我们作为申请者看待大学和排名时存在的误区:很多时候,排名是给学术机构和术圈内人看的,并不一定是给18岁的大学申请者看的。

相比起全球巨大的本科申请者数量,学术圈只是一个不大的职业圈子。学术机构也许可以通过排名判断学校院系能否承办高级别的学术活动、学术期刊选择和什么样的学校和出版社合作、博士和博士后通过排名来选择自己希望(或者能够)任教的学校。

而学术圈——就像任何全球流动的职业一样——存在资源的不平等,也因此,这些行业内的人员流动常常以英美为核心。

然而这些学术业内的活动未必会直接反映到我们的本科课堂里,本科的教学流程和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流程往往也是两套不同的体系。所以对于一名高中生来说,在申请中也没必要把排名看成太过重要的参考因素。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633665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