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中国271家银行商票违约 债务向小银行蔓延?(图)

火星宏观 0

内容提要:

商票违约数据,是我们观察信贷风险的一个重要窗口。票交所数据发出新信号,7月份, 271家银行商票逾期,环比增长356%。银行商票违约背后,银行贷款核销率也在快速增加。我们计划用1.5万亿元再融资债券缓解地方投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地方小银行的信用风险会扩散到需要政府救助吗?

一、票交所数据发出新信号,7月份 271家银行商票逾期,环比增长356%



根据上海票据交易所8月份相继发布的2023年7月《承兑人逾期名单》和《持续逾期名单》资料,截至2023年7月31日,有2851家商票承兑人出现违约,较上月上升331家,环比增长11.6%。

逾期的商票承兑人中, 271家为银行或分支行,占比接近十分之一,环比6月猛增238家,增长356%。

按照规则,上海票据交易所将暂停这2851家承兑人的票据承兑功能。



据了解,商票逾期名单中的银行数量大幅增加,涉及的主要是地方农商行与城商行。逾期的主要原因是,银票的统计口径是统计2023年1月1日以来承兑的银票,而7月是今年1月开具的承兑银票的集中到期时间,因此问题集中显现。

银行开出的商票逾期不能兑付,并不代表这些银行一定出现流动性风险,也许还存在操作或者系统原因。但金融借贷包括商票,信用是基础。出现承兑商票逾期不能支付,涉及到的农商行或城商行,肯定存在一定的支付风险。

二、商票违约数据,是我们观察信贷风险的一个重要窗口



上海票据交易所,每个月都会发布商票违约数据。这是我们观察信贷风险的一个重要窗口,因为人行没有按月及时公布商业银行的不良率。

信用风险一般表现为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的工资拖欠、货款等应付款拖欠,商票兑付逾期,债券与贷款本息兑付逾期。

工资拖欠、货款等应付款拖欠,有时与支付能力有关,有时与企业的经营习惯有关,其影响范围与冲击能力,在中国的信用环境中,往往属于比较弱的、可容忍的风险。

债券、银行贷款的获得,审核比较严。多数贷款均有抵押或者担保,债券则对发债人有一些硬性的财务要求。因此贷款与债券质量高于商票,一旦出现逾期,特别是高发性逾期,对信用体系、金融体系的冲击非常严重。

所以,一般苗头性、趋势性信贷风险,最早往往从商票违约开始显露。



2023年1月,票交所公布的逾期机构数量为1554家,7月增加到2851家,半年增加八成。

房地产企业的信用风险,最早在2021年恒大商票出现违约,接着美元债出现违约,最后才是国内贷款出现违约。从恒大赴美寻求破产保护,到碧桂园债务风险外露,评级被降低到垃圾级,再到拥有国有资本背景的远洋集团最近也陷入违约危机,房地产商债务风险的扩散路径大家都非常清楚了。

房地产商票高发性违约大半年之后,大约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出现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商票违约。之后便迅速向债券违约扩散。如果没有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的超长期展期,我们也可以看到不少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贷款违约。

从商票违约数据看,在2021年8月至2023年1月,票交所累计披露票据逾期记录39677条中,发债城投逾期记录累计167条,其中山东省高密市某区县级平台和贵州省遵义市某地市级平台累计披露违约均多达10次。

2023年7月,48家发债城投出现承兑人逾期,创下历史新高。根据上海票交所8月4日公布名单,7月共2851家主体出现商票逾期现象,其中发债城投48家,较6月增加19家。逾期规模方面,当月票据逾期发生额环比增加138.3%。



在7月份之前的上海票交所逾期名单中,银行登陆这个榜单的数量极少。但是七月份之后,一夜之间,就出现了271家城商行和农商行的商票违约记录,意味着信用风险已经从房地产、投融资平台,扩散到了小银行。

三、271家小银行商票违约背后,银行贷款核销率也在快速增加



银行喜欢将经过核销美颜之后的不良贷款率作为信贷风险控制良好的指标公之于众。比如上市银行陆续公布的2023年上半年业绩财报中,截止6月末,不良贷款率中国平安为1.03%;中国银行为1.28%,农业银行为1.35%,建行为1.37%,工行为1.36%,招行为0.95%,交行1.35%,民生银行为1.57%。大都比去年略有下降,因而得出了信贷风险控制良好的结论。

银行的不良贷款正常处理程序一般为:正常贷款—>关注贷款—>不良贷款—>贷款核销。

由该逻辑关系可知,银行不良贷款的减少有两个途径,一是核销转出,二是原来认定的不良,它的本息又还上了,回转为关注或正常贷款了。

因此,银行的报表不良率并不一定是反映银行贷款坏账的真实数据,既要看不良率,还要看核销率,才代表着银行真正的贷款风险。

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2021年12月,全国商业银行贷款核销存量6.32万亿,同比增长19.5%。贷款余额198.51万亿,核销率3.18%。

2022年7月,全国商业银行贷款核销存量6.9万亿,同比增长20%,贷款余额212.84万亿,核销率增加到3.24%。2022年1-7月,新增核销0.58万亿。

2022年12月,全国商业银行贷款核销存量7.34万亿,同比增长16.4%。贷款余额219.10万亿,核销率增加到3.35%

2023年7月,全国商业银行贷款核销存量8.02万亿,增长13.8%。贷款余额235.92万亿,核销率增加到3.4%。2023年1-7月,新增核销0.68万亿,同比增长17.2%,比贷款余额增长幅度10.8%要高得多。

中国银行业协会官网发布《2022年度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2.95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67%,加上核销率3.2%,银行坏账率为4.87%。10.32/11.85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数据显示,2023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2万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62%。加上核销率3.4%,银行坏账率为5.02%。

一年时间银行坏账金额增加约15%,坏账率增加了0.15个百分点。

四、我们计划用1.5万亿元再融资债券缓解地方投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地方小银行的信用风险会扩散到需要救助吗?



两年来,为了拯救宏观经济,我们一直在实施降准降息的货币宽松政策。这个政策的实施效果,通过7月份的社会商品零售额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商品房销售量下降幅度、CPI和PPI的下降幅度,已经展示得非常清晰了。

降准降息虽然对宏观经济没什么太大效果,但对商业银行的经营而言,却带来了负面影响。

持续5次减息,已经影响了银行净息差收入。虽然9月份这一次定期存款和存量首套房贷双双降息将有利于银行增加息差收入,但两年来算总账,银行的息差收入是下降的。

工商银行在2023年中报中表示,由于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多次下调,定期存款占比增加存款平均付息率上升,年化净利息差为1.52%,同比下降33个基点。

依据半年报,农业银行上半年净息差同比下降36个基点至1.66%,建设银行下降30个基点至1.79%,交通银行下降22个基点为1.31%,邮储银行下降19个基点为2.08%,中国银行下降9个基点为1.67%。

小银行在揽储能力方面弱于大银行,只能通过给付更高的定期存款利率来揽储,因而小银行的净息差收入缩减程度比大银行更为严重。息差持续降低,加之小银行被逼承受为地方债兜底的重担,经营困难的后果已经实质性显现。此前,谁能想到连银行的商票都可以违约呢?



目前,各地政府正在集中精力处理地方投融资平台的风险难题。8月下旬,财新周刊、第一财经、界面新闻等媒体都发布消息称,计划允许地方政府发行1.5万亿元特殊再融资债券,以帮助12个偿债压力较大的省份和地区偿还债务。有可能创立SPV(应急流动性金融工具),简单来说就是用低利率,长久期的债,替换现在的债。让隐性债务显性化。

计划中的1.5万亿的特殊再融资债券措施,不仅打破了谁的孩子谁抱走的地方债硬约束,还有可能形成导致地方债进一步失控的“坏的激励”机制。与此同时,1.5万亿特殊再融资债券对于70万亿的地方投融资平台隐形债务而言,大概率不太可能完全覆盖风险。

在地方投融资平台隐形债务风险尚未进入处置程序时,地方小银行的债务风险也开始显露。而小银行的风险,与投融资平台的风险,在地方政府的作用下,已经互相嵌套。

这对地方政府而言,是不亚于城投债的考验。对于中国的金融行业而言,将是一场风险的洗礼。

【作者:徐三郎】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624439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