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令夕改 外资民企失信心 中国各部门救市文件铺天盖地

VOA/RFA 0


美国国旗,背景为中国国徽。(美联社照片)

香港 — 华南美国商会周二发表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华南地区的美资企业对中国投资营运的信心,跌至从2020年起的最低点。华南美国商会针对位于中国南部的185所美国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只有60%的受访企业对中国增长前景表示「乐观」或「少许乐观」,跟2020年时同一调查所得出的84%结果相去甚远。

这项调查于本年5月4日至6月21日进行,目的是评估中国从去年底突然宣布放弃新冠病毒清零政策,对在华美国企业带来什么影响。虽然有92%的受访企业表示已从新冠疫情局部或完全回复过来,可是仍然只有不到一半的受访企业在今年第一季度收入有所增长。另一方面,31%的受访企业表示,由于原本预期中国政府在2023年会延续清零政策,所以他们在去年下半年减少和取消了不少订单,尽管清零政策在2022年末突然结束,现在的经济状况跟疫情结束的时候相比有所转好,可是这些企业却由于去年取消订单而收入还是减少了。

与此同时,只有32%的受访企业表示计划在中国增加投资额,更只有2%的受访企业表示计划在中国增加超过2.5亿美元投资额。美国之音记者致电北京、上海及广州的外资企业查询他们对中国投资前景的看法,但是到截稿时间尚未得到任何反馈。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政府的各项政策朝令夕改,无论对企业还是对民众来说,都往往感到措手不及。过去几年中,中国政府和官方媒体频频强调“加强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令科网、房地产和教育等民营经济面临寒冬。可是在去年的中央经济会议上,官方却有突然转为强调“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令人们觉得在习近平领导下,中国的官方政策像是在走过山车,莫衷一是。



毕业于山东大学的金融学者司令。(司令提供)

毕业于山东大学,目前身在澳大利亚的中国金融学者司令更直言,政策上令人无所适从,无论是外商还是民企都对中国的前景没信心。司令说:“中国政府的政策前后矛盾,也缺乏连贯性。突然取消清零政策就是明显的例子,特别是对外资而言,他们会对中国政府和社会心有余悸,会常常想到底会不会什么时候又有变故,会不会什么时候又有新政策要出台了,于是企业都被吓得不敢增加投资,整个市场变成一潭死水,这市场也变成一个黑洞,企业投资了多少钱,最终也会打水漂。因为中国的市场经济完全被政府的政策绑死了,根本就不是正常的市场经济。”

中国在7月公布第2季度GDP年增长率为6.3%,虽然未出现经济学上所指的衰退,即连续两季经济收缩,但年增率还是低于预期。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同期公布的最新数据,中国6月消费物价指数年增率为0%,较5月下滑0.2个百分点,涨幅是28个月来最低的。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则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5.4%,降幅比5月的4.6%更大。加上就业情况恶化,早前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经济数据显示,16至24岁青年失业率达21.3%,创历史新高。

为了改变经济困境,中国发改委在7月推出“民营经济31条”,内容包括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强化法治保障、引导完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等。发改委副主任李春临表示,核心目标是要提高民营经济的信心,并相信“31条”有助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在相关意见公布后,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和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等大企业巨头,公开对“31条”表示支持和正面态度。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坚(照片提供:赵坚)

不过在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坚看来,这些政策对刺激投资没什么大作用。赵坚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的时候说:“所谓的民营经济31条对留住外资没有什么帮助,那些只是针对国内民企的政策而已。”金融学者司令更斩钉截铁地说,“31条”根本就不是什么新政策。司令告诉美国之音:“从前甚至是国务院都曾经提出过更亮丽光鲜的政策和口号,比如要下定决心提升行政效率、企业效率等等,但最终还是对企业没什么帮助。就算你推出三百条也好,企业的想法是你政府可以好好执行吗﹖人们只能对中国政府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另一方面,随着美中关系仍然陷于僵局,前景的不明朗更影响美商在中国投资的意欲。根据中国美国商会在今年3月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商务环境调查报告》,55%受访美商表示,中国已不再是首要或前三大的投资目的地,这种情况在过去几十年中还是头一次。中国美国商会总裁何迈可(Michael Hart)表示,多数美商基于中国的供应链受疫情和封控的影响而时有断链,为了分散风险,所以转为投资其他国家。另外更有49%的会员企业认为,相较前一年,他们在中国更“不受欢迎”。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坚对此表示:“整个气候都不利投资,中美关系更是影响投资意欲,导致制约贸易的障碍变得很多。”金融学者司令也认为,现在的中国根本无法给外资带来信心:“在中国政府连对自己的企业都无法作出可靠的承诺的时候,外资又怎可能对你有信心呢﹖而且中国还在大力进行反美宣传,甚至说美国资本如何对中国市场有害等等,这就是根本没把美国资金当作有利中国的资源。这种反复无常的态度不单不能释除中国民众的疑虑,反而令当局自己推行的政策更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政治、信仰、经济三大危机困扰 各部门"救市"文件铺天盖地

受疫情及中美关系紧张影响,中国经济持续下行。今年七月以来,当局密集出台一系列举措,以提振经济、稳定民心。随着外资逐步撤离中国,产业链外移以及大量股民撤出A股市场,使得本已疲软的经济雪上加霜。学者认为,政治、信仰及经济环境三大要素困扰中国,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首次。

进入下半年,大量外资撤离中国的步伐并未放缓。而中国官方接连出台各种各样的拯救措施,试图挽回被动局面。本台记者每一次登陆中国政府网站或媒体客户端,发现铺天盖地的都是中国国务院、商务部、住建部、旅游局以及各部委联合发文,鼓励消费、提振经济。但是响应者甚少,有网民抱怨,就业困难,收入减少又如何增加消费。

中国经济学者段奕周三接受本台采访时说,政府各种所谓振奋人心的消息,民众已习以为常,根本听不进去。因为,摆在眼前的局势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所未有:“一天到晚发文件有什么用呢?现在说老实话,老百姓比以前聪明多了。不会说像二踢脚(爆竹)一样,一点就爆。刺激消费你首先要有实际行动,你浇花只是把叶子喷湿了,根是干的不行的。你现在不发展实体和产业,你现在刺激消费,就那么点储蓄的脂肪消耗完了从哪里补充,这个是最重要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文件发布后,一系列配套措施开始部署。据环球时报网站报道,7月28日晚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征集阻碍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问题线索的公告。督促有关地方和部门研究处理。对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恶劣、带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重要问题线索,国务院办公厅督查室将直接派员进行督查。经查证属实的,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2023年3月7日,上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人大代表参观陆家嘴金融区。(路透社)

当局各种救市文件铺天盖地

段奕说,民企和民众现在考虑的已经不是发展,而是生存问题:“消费的源头在哪里,源头不是说你去摆夜市、摆地摊,钱从哪儿来。不仅仅是民营企业,金融界爆雷的一个又一个还在后面呢。现在就想搞一个什么了断疗法,搞倒逼机制,倒查机制,这个风声还没消呢,民营企业都怕。”

据华尔街日报网站周二报道,中国2亿散户大军已撤离股市,开始越来越多地把钱投入到货币市场基金和保险产品,或是干脆存到银行账户里,这对A股市场影响巨大。据官方估计,去年散户交易量约占到中国股市交易总量的60%。

早在2012年7月中旬,中国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一步进入电信业的实施意见,一个月内,国防科技工业局和解放军总装备部又联袂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实施意见》。当时就有学者认为,中国民营资本投资在中国以往受限重大经济领域的春天终于到来了。十年后的今天,类似惠民政策再次出现。

十年前也曾出现类似文件

段奕说,比较十年前,当下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更加恶劣,而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同时出现了三种危机。他说:“三个危机重叠。主要是政治危机带来的信仰危机,信仰危机带来的经济危机。为什么人们现在又怀念八十年代,从1949年到现在七十多年间,人们最怀念的是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期,为什么?起码思想是自由的,行为是自由的,有了思想的自由才有改革开放,才有了经济的高速,什么放开放开,你把卡脖子的放开,什么都放开了。”

资深时事评论人士郑旭光认为,中国官方无论如何谈政策放开,只要不放弃中共党对企业的领导,一切都是空话。他对本台说:“中共中央是发了一些文件,要促进民营企业发展,但是文件中大概有五六条是上紧箍咒的,比如要加强党的领导,民营企业还要搞推动共同富裕,要关心国防、建立员工利益共同体等,等于说习近平掌权之后他的初心,就是告诉民营企业不要抱幻想。”

郑旭光认为,最近出台的各种安抚民营企业家的文件,意在希望民营企业家重整旗鼓,协助政府解决迫在眉睫的经济问题。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619088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