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最惨烈登山季:40万一趟,死亡人数史上最多(组图)

新周刊 0



人类登顶珠穆朗玛峰70年之际,这一世界之巅,也站上了舆论之巅。

2023年珠峰登山季,令登山爱好者心情复杂。

首先,这是有特殊历史意义的一年:70年前,新西兰人埃德蒙·希拉里与夏尔巴向导丹增·诺尔盖从珠峰南坡登顶,成为世界上最早登顶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人类,以至于2023年被登山界誉为珠峰登顶的铂金禧年。



为纪念人类登顶珠峰70年,不少登山者选择在2023年挑战珠峰。(/刘擎 摄)

这也是中国解除新冠疫情出入境限制后的第一个珠峰登山季,人们积蓄已久的、对更高更远的向往难以阻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5月14日,尼泊尔旅游局在这一登山季累计发放了478份珠穆朗玛峰攀登许可证,其中至少有96位登山者来自中国。

但遗憾的是,2023年也可能是有史以来珠峰遇难人数最多的一年——从今年4月起,登山者遇难的消息接连不断地传来,截至目前,死亡和失踪人数已经高达17人。

4月12日,三名夏尔巴人在珠峰路上的昆布冰川失踪;5月18日,中国登山者陈学斌遇难。#珠穆朗玛峰凌晨两点还在堵#、#珠峰攀登者为救遇险者放弃登顶#等话题相继登上微博热搜,围观者在争议中揣摩着海拔8000米之上的人性温度。

人类登顶70年之际,这一世界之巅,也站上了舆论之巅。



海拔8000米之上,道德和氧气一样稀薄。(图/图虫创意)


北师大登山队联合创始人、户外纪录片导演陈春石有多年的登山经验,曾在珠峰北坡和南坡进行过户外拍摄,但即使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登山经验,陈春石也没有涉足过珠峰8000米以上的区域。提起登珠峰的风险性,他形容是“俄罗斯轮盘赌”。

围绕珠峰商业攀登的现状、风险和误区,以及2023年登山季的事件和争议,新周刊记者和陈春石展开了此次对话。



低门槛,高风险


“珠峰就可以是你人生登上的第一座雪山。”

 新周刊 :珠峰商业攀登有哪些线路?

 陈春石 :登珠峰的线路可以分为北坡和南坡,总共近20条,其中商业攀登有两条线路,一条在中国境内的北坡,一条在尼泊尔境内的南坡。由于北坡的门槛相当高,且今年尚未对国际登山队开放,所以超过九成的商业攀登都在南坡进行。

 新周刊 :商业攀登的流程大概是怎样的,对于一个入门者,需要耗费多少时间?

 陈春石 :对于大部分从南坡登珠峰的人来说,要做的其实就是找一家攀登珠峰的登山服务公司,去报个名就行了。登山是尼泊尔的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尼泊尔政府对于攀登珠峰几乎完全不设门槛,任何人都可以去报名,甚至珠峰就可以是你人生登上的第一座雪山。一般来说,去攀登珠峰的人在珠峰地区要待上四五十天,从卢卡拉徒步进山开始,到最后冲顶珠峰。其中,绝大多数时间是花在进行高海拔适应的环节上。



早晨的尼泊尔卢卡拉。(图/图虫创意)

 新周刊 :中国人从国内去尼泊尔攀登一次珠峰,开销大概是多少?承接业务的商业公司会不会对报名者进行一定的筛选?

 陈春石 :据我所知,最便宜的收费是20多万人民币,一些比较知名的商业公司收费在30万-40万元。不同公司对客户的要求也不一样,一些比较正规的公司会对自己的客户进行筛选和提前训练。但这几年一些尼泊尔公司为了抢夺市场,准入门槛越来越低,一些公司甚至完全没有任何门槛,体检报告都可以不看,只需要商业保险就可以让客户登珠峰。

在南坡经营商业攀登的公司大都是尼泊尔公司,他们会提供地接服务,一些知名的中国公司会派自己的向导到现场,在攀登全程进行指挥和监督,但也有一些不太负责的公司,接客以后就把客户直接发给尼泊尔地接了。

 新周刊 :花了钱是否就能成功登顶?

 陈春石 :花钱只是提供一次冲顶的机会,不保证能否成功登顶。登顶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各种有利因素累加起来,所以是一个概率问题。不过,冲顶有几个好的天气窗口,大家都会集中在那几天去冲顶,大公司可能就会抢最好的时机,小公司就得排在他们后面。这些公司之间会进行协调,具体情况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



“夏尔巴”不是保命符


“可能会出现夏尔巴向导遗弃客户的情况。”

 新周刊 :夏尔巴的分类有哪些?提供哪些服务、有什么能力上的差别?

 陈春石 :“夏尔巴”是一个简称,本来他们是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区的一个民族,由于这几十年间高度依赖登山经济,逐渐成了高山向导的特指。



夏尔巴人要负责为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者修路建营。(图/图虫创意)

从事珠峰商业攀登服务的夏尔巴人按职责分为两大块,一部分人进行珠峰攀登的基础设施建设。珠峰攀登沿路要经过很多营地,营地和营地之间有很多危险路段,在这些危险路段会铺上路绳、梯子等设施,所以他们要完成为客户修路建营、保障后勤物资,特别是运送氧气到各营地的任务。另一部分人就是带领客户去攀登珠峰的向导,他们要在攀登过程中随时为客户服务,有点像保姆,一直陪伴在客户身边,保证客户能够安全登顶。

通常来说,夏尔巴向导的登山技巧和经验要求更高,对极高海拔的适应能力更强,体能也要更好。不同的夏尔巴人能力差异很大,登山者往往会根据一个夏尔巴向导登顶珠峰的总次数来判断他的水平,但经验丰富的夏尔巴向导其实是少数。由于这几年去南坡登山的客户数量增长非常快,再加上参加珠峰商业攀登的每个客户都必须配有夏尔巴向导(事实上,一些公司还会配有额外的本国登山向导,二对一、多对一地服务客户),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当地成熟向导的接待能力,以至于一些负责运输和后勤的夏尔巴人也成了向导,市场乱象丛生,出现了不少滥竽充数的情况。



“夏尔巴”这个民族的名字已经成了“珠峰登山向导”的代名词,但珠峰对于他们,既是信仰也是诅咒。在《孤独星球》2022年的一篇关于夏尔巴人的报道中,作者问偶遇的夏尔巴少年长大后想做什么,“一个人说他想成为医生;另一个说教师;一个人说他想去纽约;第四个咯咯笑着说他想成为飞行员。没有一个人提到成为登山向导。”(图/视觉中国)

 新周刊 :一些报道中曾提到,登山者在高海拔地区遇到了危险时身边的夏尔巴向导不见踪影,这种情况常见吗?

 陈春石 :这种事还挺普遍的,特别是8000米以上的地带,每一个人都自身难保。在极端环境下,即使是夏尔巴向导,其实也就比客户稍微强一点点,每个人都随时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到了紧急关头,约定俗成的就是各自保命要紧,夏尔巴向导也不一定对客户的生命负责,所以这个时候就可能会出现夏尔巴向导遗弃客户的情况。另外,由于珠峰上人太多或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原因,夏尔巴向导和自己的客户走散了、在前后岔开了的情况也经常发生。

 新周刊 :登珠峰过程中有什么通讯方式吗?

 陈春石 :基本的通讯其实是依赖于对讲机,但对讲机有时候会出故障,各个登山队之间的对讲机也不一定能够联通,所以在登山过程中通信往往会有一些障碍。



特种旅游,危险的社交货币


“回到比身体等硬件的层面上来了。”

 新周刊 :登珠峰的致死因素一般有哪些?

 陈春石 :致死的原因主要有体力衰竭、氧气耗尽、滑坠和冰崩雪崩等自然灾害。近几年自然灾害造成的伤亡比例越来越高,可能一次性就造成好几个甚至十几个人遇难。今年登山季就有三个夏尔巴向导在昆布冰川工作时遇到冰崩,遗体都没找到。

 新周刊 :最近,两名珠峰攀登者为救人放弃登顶的消息,以及后续获救者的登山公司的回应引发了广泛讨论。这次争议中,有一种说法是获救者因时间不足而冒险选择了“速攀”。什么是速攀?





6月3日,网传被救的L女士只愿承担1万美元救援费之中的4000美元引发网友热议,6月9日,被救的L女士已经专程到长沙向两位施救者当面表示了谢意。9日晚,其所雇登山公司承认失误将承担救援费用。(图/相关报道截图)


 陈春石 :真正的速攀是指最后一次冲顶时采用很快的速度,比如从大本营出发,登顶再返回大本营,一般的客户需要花四五天时间,速攀的人可能用十几个小时就完成了。进行速攀冲顶之前会花上几十天的时间进行反复的海拔适应训练。根据现有信息来看,救人争议事件中的获救者L女士应该不算是速攀。她在珠峰地区进行高海拔适应的时间比较短,一般人会花四五十天在珠峰地区进行高海拔适应,而她总共只用了十几天,据说是因为她没有这么长的假期待在尼泊尔。但为她服务的公司针对性地安排她在青海的玉珠峰提前进行了高海拔适应,以提升她的血红蛋白水平。一般来说,血红蛋白水平涨上去之后会在回到平原后的两周左右回落,只要两周之内再去到高海拔地区,身体也是能适应的。

 新周刊 :在登峰途中救人的成本高吗?

 陈春石 :在8000米之上,所有的人都自身难保,所以救人非常困难。想把一个失去行动能力的人背下来、抬下来是很难的,大多数获救的人至少得有基本的行动能力。对于夏尔巴向导来说,如果他服务的客户出现了这些情况,他会做最大的努力来尝试救人,但实在无能为力的情况下,也会放弃。而面对其他登山队的人遇险,默认不管才是常见的情况。正因如此,救人一命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值得鼓励和赞赏的行为。

 新周刊 :此前有报道说,攀登珠峰的沿路上可以看到很多遇难者遗体,这种情况属实吗?这种目击死亡的体验对人的生命观是否会产生冲击和影响?

 陈春石 :其实这几年不管是在北坡还是南坡,都对珠峰攀登线路上的遇难者遗体进行了系统地清理和掩埋,或许偶尔还能看到近期的遇难者遗体。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些经历可能会让他们更加珍惜生命。你会感觉到在极端环境下,生命是多么的脆弱。很多人登珠峰就是一锤子买卖,登过一次以后再也不去登高海拔山峰了,其中有些人多多少少是因为受到了这种刺激。

 新周刊 :为什么近年来越来越多人对攀登珠峰趋之若鹜?

 陈春石 :我认为商业攀登珠峰可以归为特种旅游的范畴,具有一定的门槛和风险,会花费很高的成本,但也能提供一种异于常人的体验。同时,它对人的体能、技术还有意志力各方面的考验也很大,对于普通人来说,相当于突破自己的极限去获得一种巅峰体验,是一件挺有吸引力的事。而且在商学院等群体里,攀登珠峰等极限运动有点像一种当下盛行的社交货币。开玩笑地说,可能他们觉得比钱没意思了,钱是软性的东西,现在又开始回到比身体等硬件的层面上来了。

 新周刊 :在当下的商业包装和一些宣传下,攀登珠峰的风险有没有被低估?

 陈春石 :我觉得现在是被低估了,因为有太多普通人登珠峰的成功案例被宣传了,而在我看来,近年来珠峰攀登,尤其是珠峰南坡攀登的风险反而在不断地升高。一方面是气候变暖造成的冰崩、雪崩等自然灾害日渐频繁,另一方面是太多人涌入珠峰后,市场鱼龙混杂,造成珠峰商业攀登的整体服务质量下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加起来,造成了近年来从南坡攀登珠峰的风险在逐步上升。



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叠加,造成了近年从南坡攀登珠峰的风险在逐步上升。(图/刘擎 摄)

 新周刊 :普通人对攀登珠峰最常见的误解有哪些?

 陈春石 :最常见的误解就是好像把钱花够了,夏尔巴就能把你抬上珠峰。实际上攀登珠峰对人的体能、技能要求还是挺高的,即使有夏尔巴向导为你服务,也得自己登上去再自己走回来,这是最起码的一个要求,如果达不到,你就可能会死在上面。

 新周刊 :今年的死亡人数比往年都要更高,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陈春石 :主要的原因是低门槛带来的攀登人数激增,今年注册登珠峰的人有478个,是历史之最,其中每个人都需要几个夏尔巴人为其服务,包括向导和后勤。所以今年可能有数千人在尼泊尔南坡山上,其实已经超出了当地的服务能力和环境承载力了。

校对:陈思茜,校对:杨潮



1.Season Deaths Report, The Himalayan Database

2.Tragedy and resilience among the Sherpa people of the Himalaya, Tsering Ngodup Lama, Lonely Planet

3.登珠峰就像俄罗斯轮盘赌?——从一次与死亡擦肩而过的攀登谈起,陈春石,春天的石头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610806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