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紧急下达救灾金2亿 支持河南做好小麦抢收(图)

农业农村司/底线思维 0

财政部紧急下达救灾资金2亿元,支持河南做好小麦抢收等工作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署,针对“烂场雨”致使河南省部分地区小麦受灾情况,财政部商农业农村部迅速行动,第一时间研究制定救灾资金分配方案,于6月3日紧急下达中央财政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2亿元,支持河南省对受灾麦田开展农机抢收作业、对收获潮粮开展烘干等减灾减损相关工作,尽最大可能降低粮食生产因灾损失。


河南小麦抢收,非得用《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这么惊悚的标题吗?

俗话说,小麦一生有五怕:正月怕暖,二月怕寒,三月怕霜,四月怕风,五月怕雨。

而今年的五月雨,就最容易形成所谓的“烂场雨”。烂场雨的特点是雨势非常大,持续时间较长,往往导致种植场地积水严重,麦田里的麦子大面积倒伏、发霉发芽,最后烂在场子里。

最近河南地区遭遇了10年来最严重的烂场雨,对当地的夏粮农收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同时,一些别有用心的自媒体趁机在网上造势,比如“100辆收割机被拦在高速公路上,人祸大于天灾”,又比如“老农民看着地里发霉的麦子痛声大哭,这国怎……”。

类似套路我们已见惯不怪,但真要从根本上对其形成辨别能力,就应该稍微系统地了解一下我国关于夏收的一些制度性保障与配套。

农业是看天吃饭的行道,至少以当前人类的技术水平来看,看天的成分依然占有很大比例。烂场雨也不是今年才突然冒出来的,早已是农耕的常客。到了今天会被如此重视,可能主要还是因为粮食安全在当下有着特殊意义,社会有着广泛关注度。

既然烂场雨并非新鲜事,政府已经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法。于此,笔者粗略地跟大家谈谈我国政府是从哪些方面来保障夏粮农收的。

1. 农机保障体系

过去农村因为人多,单户种植规模不大,遇到烂场雨这种恶劣天气,家里老少几代人一起去田里抢收粮食,或者生产队里互帮互助,通过“人海战术”便能度过危机。

但现今的农村人口凋敝,农田规模又相对扩大,靠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显然无法支撑抢收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农用机械就成为承担农收劳动的主力;为了保护这些工业时代的新型劳动力的正常投入,农机保障体系就变得非常重要。



常见的轮式收割农机

农机保障体系粗略地分为三个方面:

1) 农机设备的生产供给、新技术的研发与投入。

农机设备是支撑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全国各农业大省各自都有相应的农机设备相关配置规划。

以四川省为例,截止今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达4753.58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谷物联合收割机保有量分别达到7.45万台、3.74万台。



四川省“十四五”现代农业装备推进方案

根据《四川省“十四五”现代农业装备推进方案(2021-2025年》,省政府将以成都、德阳、绵阳、乐山为重点,推动农机装备产业园建设,并在成渝农业带布局建设农机装备制造研发基地,打造高产值的智能农机装备龙头企业,以保障川内的农业机械设备的供应和维护,这就是将农机的造血能力本地化。



四川省十四五农业机械化截止2025年主要目标

2) 农业设备的维护,操作培训。

光有生产还不够,服务要与生产配套,特别是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把农机相关服务沉下去。

在此必须强调一点,相较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对于“服务”的需求是极高的。主要原因是,现代农业在生产规模上集约化,需要机械、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导入,客观上对种植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样以四川省为例,上述文件中还提到“1+1”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即1个现代粮油园区至少建成一个“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

再进一步,又有了“一乡一社”的要求,即把农机合作社的服务单元扎根到乡级单位。



雅安市名山区绿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

3)农机应急保障组织体系的建立。

在保障农机设备的造血能力、农机服务能力之外,对于设备的合理调配以及人力的足额投入也是极为重要的。

无论是此前得克萨斯州的雪灾,还是俄亥俄州的危险化学品泄漏,都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在大型灾害面前,靠所谓的自由市场去调节往往是杯水车薪。这时候,就一定需要强有力的行政力量作为保障。

农机应急保障体系,就是以行政力量托底,来保障遭遇灾害时对于农机设备的调配需求以及人力投入需求。

以江西省为例,今年该省于省市县三级农业农村部门成立农机应急保障办公室,在单季水稻种植面积5000亩以上的乡镇成立服务队。在面临紧急情况时服务队将接受农业农村部门统一指挥调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进行支持。



江西省推动建立农机应急保障体系

2. 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

场地积水,是导致小麦发霉、发芽的主因,同时也会影响收割机下地抢收。因此,完善农田的除涝排水相关配套设施,有利于应对“烂场雨”这种连续阴雨天气。

高标准农田是国家自2019年以来重点推进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目的是为农业进一步导入现代化的管理技术打下基础,而相较于普通农田更优异的排涝性能就是其中的重要指标之一。

以四川省地方标准为例,高标准农田排涝设计标准不低于10a(10年)一遇洪水重现期。设计暴雨历时(雨下多久)和排出时间(积水排多久)应达到:旱作区1~3天的暴雨1~3天排除。



一种高标准农田的水利设计



一种高标准农田的排水沟设计图

若更广泛地普及高标准农田的建设,类似河南今年的烂场雨所造成的积水问题会得到极大缓解,有效提高抢收作物的效率。

截止2023年4月,我国已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随着高标准农田的逐步普及,相信今后应对烂场雨这种积水问题会得到整体的改善。

3. 烘干设施配套

夏粮怕潮,所以相应的烘干与晾晒配套设施必须到位。对于这点,政府一般是协调烘干设备,指导农民充分利用文化广场、学校操场、空置厂房、平整房顶以及田间地头铺设防水布,对作物进行晾晒。



粮食晾晒

同时,利用发挥中储粮、粮食系统、供销系统的烘干设备的规模优势,加大对湿粮收购力度,对其进行集中烘干处理。



移动式粮食烘干设备

4. 补贴发放

因为现在农村人口大不如前,所以遇到抢收时节,往往会出现种植户难以独立完成抢收任务。如果抢收需要支付的成本过高,也可能降低种植户抢收的积极性。所以,为了提高抢收积极性,政府也会发放相应补贴,让种植户可以花钱雇佣收割机器来完成收割作业。

特别是我国农业保险制度尚未完善,突如其来的天灾会加重农民负担,因此从较长一段时间来看,对农业的各种补贴是必不可少的。毕竟,连全世界最具产业优势的美式大农场也仍然需要大量补贴才能良好运转,更何况国内相对分散的小农呢?

5. 粮食收购配套服务

农民收了粮,最关心的一件事情就是这些粮能不能卖出去。尤其是遭受烂场雨破坏的粮食,往往价格会腰斩。如果仅从自由市场的角度去看,农民这些粮食肯定会被贱卖。谷贱伤农,因此需要兜底。

这时,中字头粮食企业的制度优势就体现出来了,不仅能够以相对合理的价格收购农户手中的粮食,同时这些粮食也能在中粮企业大规模的烘干设备中迅速烘干处理,减少劣品率。

此外,通过行政力量的协调,可以迅速确定收购库点,引导粮食加工相关各类市场主体入市收购。一方面,这些企业可以以相对低的成本价获得原材料;另一方面,农户可能滞销的粮食也找到了出路。

6. 农业技术的配套

就拿烂场雨导致小麦发霉这件事来说,从作物本身的特性出发,如果我们的小麦品种更加耐涝、更加抗倒伏的话,那么应对烂场雨灾难的能力也会提升,或者说至少可以给农户增加更为充足的抢收时间。

由此可见,农业技术的配套就显得非常关键。这就要说到笔者当下的“老本行”了。

小麦倒伏的根本原因在于下面两点:

1)根不稳;

2)秆太长。

根不稳,体现在其分蘖(nie)期(指植物从出苗至拔节以前的这一段时期,主要以生长根、叶、分蘖等营养器官为主,是植物一生中根系生长最旺盛和大量发展的时期)的分蘖不足,就如同小朋友长骨架,骨头壮,自然身子就硬朗。对于作物来说,根扎得深,扎得稳,那么遇到雨水冲刷时,倒伏的概率就会降低。

在小麦作物化控技术的应用场景里,有一种技术就是通过“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化控手段,诱使其在分蘖期专注长根,最终达到提高有效分蘖数,控制植株株秆生长势头的作用。

大家把分蘖期的小麦苗想成一个嗷嗷待哺的小朋友,它的根茎叶都希望获得最大程度的营养。但营养是有限的,有限的营养在特定的生长期必须分配给关键部位,但这种对营养的争夺是不可控的,因此化控手段的干预,就可以人为地让营养被定向输送到指定部位。

同样,在小麦整个生长周期里,对于其杆茎生长的合理抑制,也可以降低倒伏的风险。对于这种需求,也有类似的化控技术可以做到。

上述两项技术,目前在我国北方地区得到逐步推广,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同样的化控机理,亦可用在南方涝区来提高小麦的耐涝能力,减少烂场雨造成的损失。



小麦生长周期内,两个时间节点使用植调剂与相较于不使用植调剂(CK对照组),杆茎长度明显缩短,杆茎直径、厚度明显提升



接图10表格,对照实验效果图

顺便提一句,农业技术对于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正如习主席所说:“农业现代化关键要靠科技现代化。让农民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农业技术产业的自主化,其重要程度不亚于新能源汽车、芯片技术产业的自主化。笔者目前就在这个领域深耕,希望为我国农业技术产业化的自主尽一份绵薄之力。就个人经历来看,我国的农业技术储备是足够让大家放心的,现在困难更多是从技术到产品的转化,也就是所谓的产业&市场生态的建设。

以上六点,简单地介绍了我国对于夏收的保障工作。正是有了从组织体系建设、财政扶持、技术产业支撑等多个维度的保障,我们才能在历年的“天灾”中确保粮食抢收的效果。

最后,再回过头来谈谈此次河南烂场雨相关的舆论事件。我们对粮食安全担忧的心态肯定是正确的,但担忧和恐慌是两个层面的东西。而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则是不断尝试将民众的担忧转化为恐慌。笔者还是要强调一贯提倡的那句话——“以思维击破信息的狭间”,不要被一些捕风捉影的东西给吓倒了,要勇于解构其底层逻辑。

比如,一百辆收割机被堵在高速公路五天五夜,这时间有可能这么长吗?它们是被堵住了?还是有其他原因?这些信息从一个短视频里根本看不出来端倪,与之相关的信息其实是模糊的。但就是模糊的信息,调动了大众的担忧,诱导其绕开理性思考,激发情绪。

其次,即便是一百辆收割机被堵在了那里,对于拥有十多万台收割机的河南省来说,其影响会有多大?配得上诸如《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这么惊悚的标题吗?造谣不需要成本,而不信谣的关键就在于看者自己要找回脑子,冷静分析。

此外,面对收成不佳、伤心痛苦的老农,又有人会说一句:“时代的一粒灰,掉在普通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但问题是,天灾面前,有谁是可以置身事外的?要把“这座山”移开,光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围绕个体得失的自怨自艾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只有整个社会从上到下齐心协力,“这座山”才移得开。

更何况,此次河南夏收虽然遇到问题,但整体上来说并不是太大的问题,没有超出我们的应对范围。当下,对粮食安全感到忧心没有错,但更重要的是,对粮食安全的保障要有信心。毕竟,即便抛开我国本土的保障体系之外,政府在外交上的高超智慧,从某种意义上也间接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

如果非要说农业相关问题,笔者觉得主要是下列两个:

1)农村需要人,农业需要人。不仅是人才下乡,还有农业相关的科技企业也非常缺人。最近,笔者跟四川农业大学的教授们交流,他们感慨现在学农的学生,十个里面有八个最终都跑去从事其他行业,宁愿坐在办公室里拿着两三千的工资,也不愿意下地去搞实验。

这本质上是因在资本主义的逻辑下,农业处于GDP贡献率的最底端,行业利润上限如此,从业人员的待遇也就可想而知。从市场经济和个人生活所需的逻辑来说,无可厚非。但讽刺的是,农业恰恰是国之根本,经济逻辑让它不受待见,但国家生死存亡的逻辑却又必须将其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

因此,笔者也常常反思,GDP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以第三产业为绝对支撑的高GDP,就如美国那样脱实向虚的经济结构,从一个社会稳定运行的角度来说,到底是发达的还是有问题的?

对于农业来说,再好的制度也需要人才来推动。如果农村没有人,农业技术产业没有人,那么再好的制度也不能解决问题。只有人的素质和数量上去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规划才有可能落地,因此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乡村振兴。

2)农村需要产业与资本的流入。大家不要一谈资本,就想到什么国外资本进来做空我们的粮食。其实说白了,就是得有企业过去办厂,有技术去扶农,有人力、物力、财力去把农村的人居环境打造好。

对于粮食安全来说,有效的资本带着有效的技术和产业流入,会使我们开展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技术的投入”、“农机使用&维护”、“农业保险”以及“农业服务”在内的工作更加顺利,最终中国农业可以以一种相对现代化的方式,系统地运行起来。

而在这两个问题之中,最基本的问题还是缺人——没有足够的、优质的人才进入到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每个环节。从当下农业相对窘迫的待遇与相对艰苦的工作环境情况来说,要坚持不懈地干这行,要么是厌倦大城市的钢筋水泥,认可农村的生活方式,要么是对强大祖国的农业、对五千年的农耕文明有着一种情怀。

当然,情怀这种东西,可遇不可求,深耕于农业的人也不要因此妄自菲薄。毕竟,任凭现实再怎么困难,此心光明,便无所畏惧。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609892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