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将审议党政改革方案:强党弱政助习近平集权(图)

美国之音/德国之声 0



中国年度的政协、人大“两会”本周末即将登场,其中,人大预计审议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引发外界高度关注。分析人士表示,此一“改革案”恐弱化国务院,集权党中央,并透过人大这个橡皮图章机构的票决,以假民主的方式,强化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一人独裁的合法性。

中国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一次会议和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分别在3月4、5日开幕,正式揭开今年两会的序幕。

政府换届、机构改革成主要看点

除了政府领导班子换届等人事焦点,今年两会最受瞩目的议程之一是有关中共和国家机构的改革案,也就是恐涉及国安系统变革”、“强党弱政”的改革案。

中共二十届二中全会于2月28日发布闭幕公报称,已审议通过《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草案)》,将送交全国人大审议。

但公报未披露改革方案的内容,仅强调深化机构改革必须以“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为统领”,并要求“坚决维护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根据官媒央视网报道,习近平也表示,此次改革“突出重点行业和领域,针对性比较强,力度比较大,涉及面比较广,触及的利益比较深,着力解决一些事关重大、社会关注的难点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虽然当局尚未公布改革案的具体内容,不过,香港亲北京色彩浓厚的《明报》早在二中全会召开前就独家披露,中共可能成立名为“中央内务委员会”的新机构。

报道称,该委员会据传将整合公安、移民、户籍、交通、反恐和反间谍等职能,并将原属国务院的公安部与国安部也改隶其下,未来可望由深受习近平信任的现任公安部长王小洪领军。

报道还说,除公安部门外,科技、教育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社部)也将进行整并。

此外,彭博社也披露,中共中央打算恢复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该机构曾在1998年至2003年间领导金融系统的核心决策。换言之,金融系统的决策权将收归给党中共,这代表北京正在重新划分管制系统,强化共产党对政府的控制。

尽管外媒报道未获官方证实,但接受美国之音采访的分析人士都认为,关键时刻放出这样的消息应具有相当可信度。

位于台北的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宋国诚认为,若外媒消息属实,中共就是以改革之名,扭曲了公安系统的社会职能,从“为人民服务”转为“为党服务”,说白了,就是为习近平一个人服务。

他说,这样的改革方向凸显了习近平个人对于权力的焦虑。

宋国诚告诉美国之音: “在这种权力危机感和安全焦虑感之下,习近平一直在强化表忠运动,就是表达忠诚的运动。公安、国安纳入党内的内务委员会,就是要建立一个中国的KGB(克格勃,前苏联的国家安全委员会),走向一个特务治国和恐怖统治的制度。”

法学教育、官员述职 强调对习表忠

宋国诚表示,习近平要求部属表忠,不仅反映在机构改革案上。他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于二月下旬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时,也是企图一步步将司法变成政治控制的工具。

该《意见》强调,要坚持用习近平法治思想全方位占领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阵地,“引导广大法学院校师生和法学理论工作者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实践者”。

至于中央领导干部,更被要求“制度化”定期表达忠心。

据新华社3月2日报导,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党组成员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已向中共党中央与中共总书记提出“书面述职”。

报道称,相关人员每年要述职一次,是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制度安排,习近平已审阅了述职报告并提出重要要求。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早自2018年3月起,就被要求向习近平述职,4年来,适用类似规定的官员持续增多。

对此,位于德国柏林的政治学者张俊华认为,这一系列举措将更进一步强化中国的党国体制。

张俊华告诉美国之音:“这个规定把党国制度弄得更具体化了,最终大家就向一个人负责,这个人就是习近平、党的最高领导,全国14亿人都要向习近平看齐,那么就是说,更习近平化。”

张俊华指出,从要求党政官员向习近平述职,到整顿公安、国安部门,都是基于习近平对于部属的不放心,不愿释权,所以要把这些作为镇压工具的“准军队”从国务院搬挪到由党指挥,也就是他自己直接管控下。

改革走回头路 学者:削权更甚实效


另外,组织改革案将“送交全国人大审议”,这个程序在张俊华看来,只是把板上钉钉的案子,透过人大代表橡皮图章式的投票表决通过,来赋予习近平推行组织改革的合法性。

张俊华说,自80年代以来,不管是邓小平、还是江泽民时代,他们的执政方向都在强调党政分开,但现在习近平以改革为名,实际上却是走回一人独裁的老路,几乎退回到毛泽东时代。

台北学者宋国诚也持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一般公共行政意义上的机构改革应该是裁汰冗员、精简组织,以提高政府效率,但反观习近平现在推行的改革案,促成的并非一个更有效率的政府,反而是一个加强版的独裁体制。

位于台北的国立政治大学东亚所特聘教授王信贤则从机构改革的成效分析,他说,中共于2018年发布《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后不久,中国就陷入美中竞争白热化及新冠疫情等一连串的内外挑战,当时的改革至今看来效益不大,也并未让习近平的执政更有效。

王信贤也说,二中全会公报已定调国内外情势严峻,从这个角度观察,机构改革案无疑旨在进一步巩固党中央的权力。

公报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进入新的动荡期”。因此,为了应对内外挑战,必须做好国内外大局、经济与疫情防控,还有发展与国家安全等“三个更好统筹”。

王信贤说,这代表中共已吹响了集权的号角。

王信贤告诉美国之音: “(公报)简称叫三个更好,也就是说,目前遇到的国内跟国外的大局,你(中共)要怎么在机构上面整合?为了民族伟大复兴跟中国式现代化,而且要服膺在总体国家安全观底下,所以,顶层设计就变得非常非常地重要。”

顶层设计原为工程用语,现为却变成了中国新的政治名词,代表一切由中央进行具体的总体规划。

机构改革 集权于党

他说,这并非中共第一次弱化国务院的权力,中共中央2018年3月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就曾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王信贤分析,过去的组织改革已经把诸如统战、宣传跟组织部等原本分散在国务院各部委的权力集权过,此次的改革和变动势必更大。

依照程序,此改革方案经人大代表审议后,预计于闭幕式表决通过后,才会对外公布具体内容,届时外界才能一窥习近平的组织改革方向。

迎接全国两会 北京安保严密

而为了确保这场年度的政治大秀不会出现任何闪失,北京连日升高安保规格,所有进京邮件包裹都要经过两次安检,全北京更从3月1-14日禁止无人机、热气球等任何“低慢小”飞行器升空。

尽管官方宣称中国已走出新冠疫情阴霾,但两会的防疫工作也仍未松绑,所有与会的人大代表跟政协委员从3月1日起就进入闭环管理,每48小时就需接受一次核酸检测。

两岸交流破冰?专家:两会料以促融为基调放弃清零,三年新冠疫情解封,台海两岸是否也将迎来“春暖花开”?在中国“两会”登场之际,德国之声采訪多位学者,分析北京如何在中美关系的框架下看待两岸局势,并以此为基础,部署新一届的对台人事。



图为去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新一届政治局常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

本周六(3月4日)、周日(5日),中国将迎来“两会”开幕,也就是全国政协、全国人大第十四届的第一次会议。两会上的工作报告虽会以经济等内政议题为主,但在台湾政策上,中国领导阶层演说会释放何种信号、涉台人事如何布局,对两岸关系又会带来什么影响,都是外界关注焦点。

淡江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张五岳接受DW采訪时说,今年两会不太可能过于强化反台独、反外部势力的说法,而会更侧重于“疫后交流”,也就是“软”的面向。台湾中研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林宗弘也告诉DW,中国对台应该还是会提起“硬”的部分,但可能“回过头来强调要扩大交流”。

依中国共产党的“以党领政”原则,中共去年10月召开“二十大”会议,早已替今年政协、人大两会设下了基调。二十大之后,中国对台政策标举出“十个坚持”,再度确立“党的政策优先,国家是跑腿的”。

林宗弘认为,跟二十大前的局势相比,“两会的调子会比较软化”。近几个月来,中国爆发“白纸运动”,北京优先应对疫情、经济方面的国内议题,对外则放软“战狼”姿态,甚至抛出俄乌和平方案,“而不是说趁著俄乌继续打,就要来攻打台湾”。面对两岸关系,两会基本上应该会朝“促融”的方向走,但未来也不排除因应情势,再祭出贸易制裁、军演等手段。

张五岳则强调,从“十个坚持”和去年8月新发布的台湾问题“白皮书”看来,中国是把“解决台湾问题”置于其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框架内;至于统一的“历史进程”,现仍处于早期的促进交流、“民主协商”阶段。除非有剧变,否则中国近五年内不太可能完成统一,更“不会贸然解决台湾问题,来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影响到‘民族伟大复兴’”。

三年疫情解封,两岸逐步恢复交流;与此同时,台湾也将迎来2024年大选,今年是关键的一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政治学者宋文笛也告诉DW,北京从过去的经验中学到了教训,发现每到选战之际,若试图对台展现更强硬立场,经常会有反效果。“短期内,可以预期两岸事务会更为稳定。”

两岸交流“春暖花开”?

“今年开春以来,我相信是春暖,但春暖不容易花开。”两岸关系专家张五岳认为,当前两岸关系有机遇,也有挑战。

张五岳说,眼看台湾即将大选,现阶段“北京的做法还是比较倾向单向式的”,虽乐见台湾民众、学者赴中交流,但陆客、陆生赴台,却还不容易恢复到疫情前的规模。此外,两岸议题必定成为选战攻防焦点,再加上其他外部因素,“这些都会造成新的变数”。

在中国眼里,美国当然是“外部势力”的重中之重。张五岳表示,太平洋的“大两岸”仍高度制约台湾海峡的“小两岸”,中国对台政策显然也仍然重视美国的角色。近期台湾与美国国安高层频繁互访,中国当然深知这对中美关系、台海局势都有影响。

“北京认为美国在打台湾牌,所以北京当然也会打俄罗斯牌,或者朝鲜牌。”美中双方在“气球事件”上寸步不让,在张五岳看来是两边皆刻意“过度反应”,避免出释放错误信息。盡管如此,“美中关系基本上还是斗而不破, 没有意外的话,(美国务卿)布林肯在上半年还是会访中”。



图为去年7月,时任中国外长的王毅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印尼巴厘岛会面。

中国研究学者林宗弘表示,在中美关系的大格局之下,中国对于台美关系的进展“要打击到什么程度”、会不会使中美关系继续恶化,这是未来应观察的重点。

近年中国面对台美例行性的互动,已发展出相对应的行为:台美在贸易上有重大进展,中国便祭出农产品的贸易制裁;美国官员、议员访台,或是美台军方交流,中国便以武力恫吓。林宗弘说,若未来台美再有关系进展,也不排除有台商“被迫要(对中国)宣誓效忠”;类似情形曾在过去台湾总统大选前上演,例如2012年,宏达电董事长王雪红曾出面表态支持九二共识。

组织再造、人事布局关键在“安全”

去年二十大,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报告提及“安全”二字达91次;到了今年2月的二中全会,会后发布的公报则强调“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张五岳指出,这样的官方论述,显见中国在落实二十大“以安全建设为中心”的概念,要透过党国的组织再造、人事布局,来强化“安全”。

组织再造方面,近期台港媒体有消息称,中国国务院公安部、国安部可能改由党中央直属领导。

人事部署方面则几乎已成定局;外界普遍预料,中国对台政策的最高决策单位,即“中共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将由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组长,王沪宁(料担任政协主席)任副组长,王毅(外事办主任)当总干事。

中共对台领导班子:习近平、王沪宁、王毅、宋涛

淡江大学专家张五岳认为,王毅身为历届外事办主任唯一担任过中台办、国台办主任的人,更了解台湾问题。至于王沪宁,此人有别于过去的政协主席,一方面在于他能精准掌握领导人的想法,一方面则因留学背景,而对美国了解更深。此外,王沪宁还擅长理论建构、战略部署等“顶层设计”。

如此的定位,是否代表王沪宁会提出不同于一国两制的新对台方针?对此,张五岳持保留看法,因为一国两制对中国来说是统一之后的模式;统一之前,重要的还是在于推动所谓“民主协商”,也就是与台湾个别的统派政治人物或学者“探索统一的问题”,藉此取得正当性与合法性。

中研院学者林宗弘则说,王沪宁可能会“打造一个新词汇”来替换、形容一国两制,但无论如何,仍以二十大后的“十个坚持”为原则,“本质上不会改变”。此外,王沪宁对宣传有重要影响力,此后中国在对台散播假信息、分化盟邦的认知作战方面,可能会有进一步发展。

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王信贤告诉DW,当今整体环境已不同于邓小平提“一国两制”的80年代,且中国也深知一国两制“在台湾没市场”。“王沪宁对台论述不会扬旗‘一国两制’,因为它很多合理性的基础就不在。......今年是大交流年,这是很确定的事,所以他们会透过交流、协商与统战,这是变得更重要的。”

中国对台政策的领导班子,除了习近平、王沪宁、王毅等人之外,还有国台办主任宋涛。外界预料,宋涛将成为政协副主席;此职位阶较高,更有利于协调。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政治学者宋文笛指出,宋涛与习近平的关系更好,这一点也会是关键,能促使北京推出更具连贯性的台湾政策,相较于先前的“战狼外交”、过度诉诸武力威胁,反而“更能展现温和姿态,且以和平统一为优先”。

自宋涛接掌国台办至今,不但见了洪秀柱、夏立言等国民党人,又接待佛光山住持等台湾宗教界人士。淡江大学专家张五岳点出宋涛的另一个特点:此人有大约二十年的福建工作经验,之后才进入外事系统。宋涛曾任中联部部长,处理中国与越南、古巴等共产国家的关系,“这比较像统战工作,他跟传统的外交官是不一样的”。

今年两会,领导阶层工作报告预计仍以经济民生为主轴。不过,两会期间中国各领导人到政协各团组参与讨论,是否发表涉台言论,仍然值得关注。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595419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