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英文对照的英文改成拼音,就是文化自信?(组图)

网易 0

最近,哈尔滨智轨公交站点,将中英文对照的英文提示换成了汉语拼音,在网络引起了一些评论。





候车厅下缀英文waiting hall换成了HOU CHE TING、出口EXIT换成了CHU KOU ……贴换痕迹明显。

有人说,这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对英文的弱化,更显示了中文的强大普及。

有人说,矫枉过正,真正的文化自信,应该是海纳百川、万邦来仪。

就这个事,谈谈形式主义和文化自信。

一方面,我觉得此事有点“小题大做”和"形式主义"。

标识牌的作用,是标记指示功能。任何违背此目的功能的变化,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形式”。

之前是英文的时候,能方便谁?能方便不懂中文的外国人,当然,除了旅游城市这部分人群本身也不是很大,常住的外国人基本都能认识些基本汉字。如果,哈尔滨感觉当地不懂中文的外国人不多,取消英语很有必要。因为用不上的标识,本身也是“形式”。

再想一想,换成拼音,方便了谁?能方便看不懂中文,却能看懂拼音的人。我们能给这些人画个像吗?从没上过学的老人?没上幼儿园的学龄前儿童?会拼音不会中文的外国人?

中文,是由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结构严谨、形象漂亮。尤其是出现简化字后,更加的容易书写和记忆。现代拼音,出现的比较晚,也就是为了规范统一中文发音的作用。国内有没有只能看懂拼音不认识中文的人呢?我感觉,即使有,这数量也极少,可能比不认识中文的外国人的数量还要少。

我记得,孩子在学习拼音之前,在家里和幼儿园里,我们都是先教他识字。在中班的时候,几乎就可以对简单文字无障碍阅读了。有时,拿我写的公文材料考他,也能认识个七七八八。

为了取消英文,而换成另外一种更不实用的标识方式,这是不是形式主义呢?能延续多久呢?

通过这件事,我想起了某些外国品牌。之前,许多国外品牌,居心不良,在宣传时有了一些“辱华”言论或不当行为。当时,也是群情激奋、坚决抵制,恨不得要让这个品牌立即破产消失。可是,现在呢?那些品牌,消失了吗?从国内消失了吗?

任何违背事物发展规律和社会运行规则的行为,只能变成一种可笑的“闹剧”。

真要抵制一个品牌,可能不给提供销售渠道啊,光靠客户端自发自觉有什么用?

想消除英文影响,凭实力让外国人都学中文啊,普及拼音有什么用?

如果觉得英文标识用处不大,直接把中文放大啊,换成拼音能更有用吗?




另一方面,文化自信非常非常重要。

但是我们一定不要忘记,文化自信绝不应该变成闭关造车,或者是盲目自大。

文化自信和基础设施上的中英文标识有关系吗?我觉得没有任何关系。

日本的街头标识有四种文字,日英中韩。



那是不是代表着日本更喜欢韩国,而敌视轻视菲律宾呢?

还是那句话,标识牌的作用,是标记指示功能。用这四种文字,是方便懂这四种语言的人能更加便捷舒适的生活旅游。从更深层次来说,是想吸引懂这四种语言的人在日本居住和消费,想从他们身上获取利益和价值。

我们的公交地铁,能不能不欢迎美国人、日本人乘坐呢?既然不能,耍这类心机小花招用意何在?又或者,

我们现在是不是已经强大到,不再需要和美国人、日本人做生意赚钱了呢?

中国近代历史的屈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明朝后期以至后来的闭关锁国政策和思想上腐朽固化。

我没有想到,也不敢想,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仍旧有人相信,自身强大与自信能够靠孤立排挤和轻视得到。恰恰相反,二战前的德国和现在的美国的重要国际地位,都是因为全球最尖端人才的吸引集聚,而不是孤立排外。

我们的文化自信,提倡的是深入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更加坚定地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的独特道路,不被别有用心的国家给带偏走歪。我们确实需要在意识形态、文化入侵、舆论洗脑方面,对外国的文化媒体保持足够警惕。这需要提高自身定力和辨别力,更需要有广阔宏大的全球视野,从来都没有提倡要塞住耳朵,装聋作哑。

中国,作为仅存的四大文明古国,作为文明历史延续数千年,从未断裂的世界奇迹,一定程度上就是依靠的华夏传统文化中的包容并济。远的有佛教文化,近的也有马克思主义思想。

我很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优秀文明、科技、文化,能够被中国文化所同化吸收,日本、韩国、菲律宾、美国、法国、德国......哪哪都要,哪哪都可,就像大海不会拒绝任何一条小河,才能成就浩渺汪洋一样。

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这才是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590035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