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防疫,45张照片,记录下一个时代

回响之外 0



©

在城市浪潮化如火如荼的时候,一场始于2019年年末的新冠疫情猛然按下了生活的变奏键,常态化与非常态化的边界在消弭中不断被重塑。

诚然,当我们回顾世界城市建筑的历史进程时,每一次重大公共卫生疫情,都推动了城市的更新迭代。但当我们身处这样一场突如其来的城市巨变时,究竟有什么正在改变着?3 年防疫,45张照片,记录下我们的“非常”城市。



2020年4月13日,武汉解封后的第6天,湖北美术学院迎来它的百岁诞辰



2019年年末,伴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相继涌现,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口闹市区的华南海鲜市场闯入全球人们的视野。

自恰逢年末春运发送旅客 550 万人次的汉口火车站出发,步行约 10 分钟即可抵达。以华南海鲜市场为中心,周边分布了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等众多医院。其中,向西不到 100 米的武汉市优抚医院在 2019年 12月 12 日接诊一名发烧干咳患者,或是武汉市最早一批感染患者。



2020年1月29日市民经过已经被封闭的武汉华南海鲜批发市场 ©新华社记者 熊琦

自 2005 年成立以来,华南海鲜市场历经几次扩容,最终成为占地约 5 万平方米的大型综合市场,安置经营户 1000 余户,是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水产批发市场。2020 年 1月 1 日,武汉市江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江汉区卫生健康局对华南海鲜市场发出“关于休市整治的公告”。

休市后,全部商户关门停业,市场外围拉起警戒线,相关部门多次进入市场组织病毒消杀工作。是否去过华南海鲜市场,一时成为舆论焦点。2020 年 1 月 26 日,中国疾控中心披露,华南市场被检测出大量新型冠状病毒。

卫生条件堪忧,人流量巨大的华南海鲜市场一度被视为疫情的源发地。直至 2021年 3 月 30 日,在日内瓦发布的中国-世卫组织新冠病毒溯源联合研究报告显示,华南海鲜市场不是新冠病毒的最初来源地。





图1 休市后的武汉华南海鲜市场

图2 消杀中的华南海鲜市场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强

在全国疫情反复的 3 年间,从武汉的华南海鲜市场到北京的新发地菜市场,大型综合批发市场多次成为各地疫情的初始爆发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在批发市场很多海产品都是冷冻储存,而低温环境能使病毒存活很长时间。同时,批发市场的人流聚集量大、分散速度快,都加速了病毒在人群中的快速传播。





图1 北京新发地菜市场 ©人民视觉

图2 北京新发地菜市场的商家们 ©北京日报



2020 年 1 月 11 日,据武汉市卫生健康委通报,一名 61 岁男性患者因呼吸衰竭、重症肺炎于 1 月 9 日 经抢救无效死亡。作为疫情初始爆发的重灾区,毫无先例可效仿的武汉,面临着从社会舆论、基层管理到公共卫生层面的诸多难题和压力。

短时间大量患者的挤兑,造成了早期医疗资源的严重不足,许多医院门口不得不张贴出“床位已满”的公示,大量住不进的医院的患者只能在各大医院门口徘徊,有些患者甚至在家中病亡。



疫情前期,大量住不进院的患者在各大医院门口徘徊,望着「床位已满」的通知 ©三联生活周刊 蔡小川

而医院内众多医院人员面临着,“呼吸机不够、氧气不够、防护服不够、口罩不够、ECOMO 不够”等严峻现实,几近崩溃。截止 2020 年 4 月 16 日,武汉市累计确诊病例死亡数为 3869 例。



输液室内挤满患者 ©三联生活周刊 蔡小川

为了尽快有效遏制疫情扩散,2020年 1 月 23 日,武汉市城建局紧急召集中建三局等单位举行专题会议,以 2003 年抗击非典期间北京小汤山医院模式,在武汉职工疗养院建设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门医院——武汉火神山医院。3天后,武汉市防疫指挥部调度会上决定再一座“小汤山医院”——武汉雷神山医院。

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下,项目团队采用了分阶段“逆向”设计,模块化设计、细化洁污分区、创新卫生通过室等设计,集成了一套高效可靠的应急医院扩散设计技术。从方案设计到建成交付仅用时 10 天。







图1 “火神山”施工现场航拍 ©湖北日报 梅涛、魏铼

图2 修建现场 ©新华社 肖艺九

图3 内部设施 ©湖北日报

2020年 2 月 4 日,武汉火神山医院正式接诊收治首批患者,运送医护人员及相关物资的专车也分别抵达。

院内的多维管控防扩散集成技术,以及智能化运维管理平台,实现了应急医院“零扩散”、“零感染”的需求。截止休舱,两家医院累计收诊患者 5070 人,治愈出院 5020 人。







武汉火神山医院正式接诊收治首批患者,运送医护人员及相关物资的专车也分别抵达。

图1 ©陈卓

图2 ©网易订阅

图3 ©新华社 肖艺九

在“应收尽收,不漏一人”的要求下,武汉市除了搭建火神山和雷神山之外,更将多个公共建筑设施被改造成方舱医院,用于接收新冠肺炎轻症患者。共 16 家方舱医院收治了超过 1.2 万名患者,有效的减少社区内交叉感染。病患在方舱医院内做呼吸操,看书、办公、学习,正在阅读《政治秩序的起源》的付先生,被拍下后一度在社交媒体上引起热议。







图1 方舱内备战高考的学生 ©陈卓

图2-3 百态方舱 ©湖北日报 柯皓

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美军率先提出方舱医院的概念,而后在英、德、法等国相继研制下,实现了“平战结合”运用,我国则在上世纪 70 年代开始同步展开研制。快速的部署能力、对应急资源的短期有效整合、以及大量检测能力的集中,让方舱医院成为疫情 3 年以来全国各地几次疫情局部爆发的应急装备,也成为人们心中具有非凡意义的防疫符号。



2020年2月18日,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宛如承载生命的诺亚方舟 ©新华社 肖艺九



从医院到方舱,再到城市中的每家每户,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爆发足以让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停止。2020 年 1 月 23 日 10:00,武汉在春节前夕史无前例地宣布封城,市内公共交通停止运营,同时关闭火车站、高速公路等对外通道,各接壤省、市、区均自行设置各种关卡。

从标志性的江汉关大楼到繁华的江汉路步行街等,一座拥有超千万人口的繁华都市进入76个日与夜的“非常时期”。







图1 武汉地铁工作人员在张贴封闭公告 ©米拍 王效

图2-3 按下暂停键的城市 ©如果有声音 文吉 ©浪摄流 × 8KRAW × 麦壳视频

城市公共设置的封控,以及疫情强传染力,让不少市民们形成“不出门”的共同认识。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城区内各大超市、便利店、药店出现抢购生活和防护物资的现象。

这种短时间内民众慌乱和焦虑的现象,3年间伴随着一轮又一轮的局部管控措施在全国各地不断上演。





严格的疫情管控

图1 ©晏君

图2 ©新京报 浦峰

2022 年年初,新型冠状病毒几经变种所带来的强传播力,让全国范内的诸多人口大都市纷纷沦陷。从新疆的百日封控,上海、北京、郑州等城市的长期封控再到后期的“动态清零”,一线大都市和二三线乃至于地、县级市均不同程度停了下来。

大街小巷张贴、悬挂的防疫标语,走几步路就被堵回来的硬隔离带,构成了现代城市“非常时期”之下的一幕幕特殊景观。









封控中的城市街景

图1 ©南方都市报

图2 ©新京报 陈婉婷

图3-4 ©腾讯网

生活被重新定义,网课、居家办公等长期的居家生活让人们在不同情绪的反复中,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生活的意义。





图1 北京朝阳区一住户内,一位父亲在看孩子上英语网课 ©新京报 王荟

图2 枯燥的居家生活也要找点乐趣 ©文静林林



2022 年 3 月,始于上海华亭宾馆的隔离酒店疫情扩散事件,在短时间内波及上海整座城市。从酒店服务人员被感染,到部分学校发现病例,最终各区小区开始实施封闭管理措施,紧张情绪开始蔓延。3 月 12 日晚,上海再次发布防控管理措施“市民非必要不离沪”,在日增超过100的速度下,城市渐渐的停了下来。





按下暂停键的上海 ©朱润资

客运暂停,商场关门歇业,学校老师网课,无数企业居家办公,原先繁华的城市街道变得空旷、安静,空荡的街道上大多只能看到快递小哥等无数打工人的身影,一道道硬隔离带和郁郁的自然景色交织成这座城市的新景观。



全民居家时期

时至 2022 年末,大多数人回顾复盘这一年离不开“居家”、“封控”和“核酸”,长时间的城市管控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不同程度上的影响。城市居民们出行困难,每一天不是在排队做核酸,就是在找核酸检测点的路上。

全国多地众多城市先后开展过数轮“全民核酸”,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核酸长队,成为每座城市今年的常态化景观。







图1 北京市西城区广安体育馆内 ©中国日报 邹红

图2 中国石油大学校内 ©中国石油大学新闻网 吴尧

图3 上海市永康路街边 ©澎湃 许海峰

为方便旅客出行,火车站、飞机场等各公共客运场所,将场地进行专门规划,改造成大型旅客核酸检测点。山东省济南市西站的大规模旅客核酸检测采样点,共设有 48 座独立全封闭核酸采样工作站,配有采样人员 100 余名,志愿者 200 余名。







图1-2 济南西站核酸检测点 ©济南报业全媒体 崔健

图3 经深圳湾口岸或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前往内地或澳门的旅客出境前须接受额外的快速核酸检测,获得阴性结果者方可继续行程 ©人民视觉

从基层社区到每一个街头巷尾的公共场所,伴随着全民常态化核酸,2022年,全国各地众多城市拔地而起多个便民核酸检测点。同时,每个地方根据各自不同的防疫需求,在形式上呈现出科技化、便捷性、流动性等多样的特点。



随处可见的标配核酸亭 ©中安在线

2022 年 12月 7 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新闻发布会上出台“新十条”,对全国各地出现的长期封控、常态化核酸等现象提出 10 个方面的优化要求,在全社会层面上一改自 2020 年初以来严防严控的疫情措施,为国内出行正式解绑。山东、陕西、浙江等多地核酸亭在防控措施调整后均被改造成发热诊疗站,最大限度满足群众问诊买药的需求。





图1 核酸亭被改为发热诊疗站 ©齐鲁网

图2 拆除核酸亭

自“新十条”落地后,新冠以极其快的速度横扫全国各地。伴随着各省相继迎来的第一波感染高峰,人们也从一开始的“谈阳色变”到现在“阳了发圈”。12 月 25 日前后,第一波“阳康”人士相继走出家门参与年底的各种新年庆祝活动。



12月24日湖南长沙市民们在五一广场参与圣诞活动 ©f annie._FF

12 月 27 日,国家卫健委正式将新冠肺炎更名为新冠感染,解除其甲类传染病的相关防控措施,并将在明年 1 月 8 日 落地实施。届时,将取消入境核酸检测的要求,入境者不用进行集中隔离,亦不再判定新冠病毒感染的密切接触者。

方舱休舱,硬隔离拆除,行程码落幕,常态化核酸成为过去,在“层层减码”中我们这非常的 3 年防疫终于画下了句号。



防疫时代剧终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文学城 查看原文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22/12/31/12054741.html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