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家英悼念英女王 香港的发展是靠女王的庇护?(组图)

华人志 0



1、

罗家英“自作多情”悼念英女王

英女王去世后,中国香港发起了很多悼念她的活动。

英国驻港总领事馆从9月9日中午开始,设吊唁册让公众悼念。多日以来,有大批香港民众自发在领事馆外放下鲜花和卡片,为了进入领事馆签写吊唁册,不少人甚至不惜在酷热下排队4个小时,也毫无怨言。



好吧,人死为大。毕竟老一辈的香港人也是用了几十年印着英女王头像货币的,有点感情也是人之常情。

不过有些香港朋友的言论就显得很“自作多情”了。

比如演员罗家英。

罗家英在社交账户上发表了对英女王的悼念,他这样写道:“她登基,我七岁,这七十年来,英女王是我的长辈,看着我成长到老矣,香港在她的庇荫下,人间福地,还有几个多个长辈呢?鲜花一束,谨致敬意,万世流芳,大象无形。”



这段话如果从一个悼念长辈的角度来看,也还说得过去,但有一句话就显得过了,那就是“香港在她的庇荫下,人间福地”。

难道香港的发展,是靠英国女王的庇护和恩泽吗?我想就算英国女王活着的时候,她也不敢这么认为吧?罗家英把这个功劳归给女王,真的有点“自作多情”了。

这就很荒唐了。

罗家英在写这段话的时候,可能也没有太斟酌,后来他也知道自己用词不当,及时出来澄清和道歉了。



我想,这句话可能也不是罗家英的本意,他对于女王的感情可能也没有那么深。只是因为人老了,容易动感情,对于香港的“黄金时代”非常怀念,才会在这样的契机下说出这句话。与其说他是在悼念女王,倒不如是在怀念自己的过往和香港在八九十年代的“黄金时代”,也就是罗家英说的“人间福地”。

那么,香港这块“人间福地”,它的发展,究竟靠的是什么呢?这件事一定要说清楚,不然还有人真以为是女王的庇护和恩泽。



2、

香港的发展靠什么?

在讲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要说明一点的是,香港的发展,在最初期的时候确实有着英国人的功劳。当初英国人管理香港的时候,这里只是个小渔村,人口不过千人。

英国人得到香港的管理权之后,非常看重香港独特的地理位置,认为这里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良港”,开始将这里作为他们在东方的重点港口来经营。

1841年,香港正式开埠,人口也随之快速增长,短短20年时间里就增加到了10万人。

英国人对于香港的发展有着开拓之功,这点无可否认。可以说,香港的基础,是华人在英国制度下所打造起来的。

但是香港的后期发展,尤其是在八九十年代的经济腾飞,就与英国人没什么大的关系了,更与只有象征意义的英国女王没有关系。

香港之所以能够在80年代成为全球转口贸易中心,90年代成为亚洲金融中心,一度还是亚洲娱乐之都,主要就是靠两个原因:第一是在特殊时代中国大陆的支持,第二是华人自身的努力奋斗。

所谓的特殊时代,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遭受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使得香港担当了中国唯一对外窗口的角色。

当时我们对于香港的策略有八个字:长期打算,充分利用。

“长期打算”,就是要从长远看,不能着急将香港收回,而且还要帮助香港稳定政治、经济局面。

而“充分利用”,就是利用香港的天时、地利、人和,突破西方的重重封锁。

这也是香港最重要的经济支柱码头物流业兴起的原因。

1969年,香港出现了第一艘集装箱船,掀开了香港集装箱运输业的第一页。同年,港府决定将葵涌建设为香港的专用货柜港,首期的三个码头开始兴建。

1974年,香港码头首次打破货柜吞吐量的世界纪录,每日处理达3561个标准货柜。到1982年更增长至4,630个。到1989年全年总共处理数量更高达446.4万个。

自此,香港真正成为了全球转口贸易中心,香港码头成为全世界最繁忙的货柜港。

就在香港码头如日中天的时候,另一个无形的“码头”也在迅速崛起。



那就是香港经济的另一条大腿,而且是一条直到今天越来越重要的大腿——“金融码头”。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建成,让香港人从过去搞贸易、开工厂的土老板,变成了“大时代”里操控资本的大玩家。

由于香港公司不受中国外汇管制,可以直接用美元交易,资金来往自由,还能避免汇兑损失。吸引了大量的中国内地资金涌入。

1992年,香港股市迎来了第一只红筹股——招商局旗下油漆生产公司海虹集团,这是第一家内地中资企业在香港上市。到了2021年年底,在港上市的内地企业数量为1368家,占总上市企业53%。

不管是转口贸易,还是金融中心,内地一贯坚持“输血”和稳定的政策一直都是香港经济崛起的最重要动力。

香港回归前夕,有人担心香港的繁荣生活会受到影响,还有人提出香港既然回归了,是不是要从资本主义变成社会主义?

对于这样的担心和提问,邓小平给出了智慧的方案——一国两制。

所谓“马照跑,舞照跳”。安定了人心,也解决了问题,保证了香港的继续繁荣。

为了保证香港的繁荣稳定,大陆出钱出力出人,可以说是“要什么给什么”。

香港缺乏淡水,大陆这边就在深圳修水库,把水送到香港。香港要搞旅游业,大陆这边就开通了“自由行”,疫情之前,香港每年接待的5000万左右的游客里,来自大陆的就有4000多万。

这些实实在在的支持,才是庇佑香港繁荣发展的原因,哪一点是那位只到过香港两次,招招手旅旅游的英国女王能够为香港做的?

另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大陆的长期支持下,在特殊时代里华人们努力奋斗。

八九十年代的香港人,跟现在的香港人,两者之间的风貌可以说有很大的差别。

大家都知道,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是香港的“黄金年代”。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的香港,看到的是怎样一派繁荣景象呢?

大街上高楼林立,霓虹闪烁,人潮汹涌。行人步履匆匆,仿佛看起来个个都是一秒钟几百万上下的社会精英。每天都有人怀揣着发达的梦想来到这里,也每天都有人成为新的大富豪。



那个时候的香港人,不管是什么阶层,是发达还是暂时落魄,都表现出一种蓬勃向上的朝气。

大家都想着要上进,要赚钱,要找机会。

因为在他们身边,可以看到太多白手起家,一夜发达的例子。而在香港成为富人之后,就真正出人头地,可以买到全世界的名牌,可以开着跑车带着靓如“港姐”的女朋友招摇过市,可以带着家人朋友在最豪华的餐厅摆排场……

尽管俗,但这就是那个时代香港人独有的“市民气质”,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狮子山精神”。

“狮子山精神”,就是不畏艰苦、迎难而上、同舟共济的打拼精神。大家来时,一无所有,但只要奋斗,就有机会“发达”。

这种精神在香港的影视剧里我们经常能够看到。

大家回想一下,过去香港影视剧的主角,是不是讲的都是一个来自底层的人,他靠着奋斗和各种手段、机缘或成功,或失败,或破产,或东山再起。刘德华、周星驰、周润发,这几位香港最具代表性的男演员,都多次饰演过类似的角色,这是香港精神通过影视作品的投射,这是香港能够持续繁荣最重要的精神底蕴。

华人本来就以聪明、勤劳、有超强的韧性而出名。只要给华人们一个合适的发展空间,他们就能够创造出种种奇迹。当时的香港,就是华人世界中“遍地黄金”的冒险天堂。这里不问你的出身,给你最大的自由,只要你能抓住机会,这里将满足你所有的愿望。



3、

大多数人,只是怀旧

今天,我们常常能听到一些对于香港“黄金时代”的怀念。

确实,那个时期的香港充满魅力,90年代初,中国香港的人均GDP达到了13485美元,而同期的中国大陆只有不到400美元。巨大的差距,让香港人的优越感倍增。

那个时期的香港娱乐业,横扫亚洲市场,什么韩流、日流,一个能打的都没有。每年举办的港姐选美,随便挑几个出来放到今天,都是风华绝代的“女神”级别。



罗家英这代人,在那个时代也正是他们事业的巅峰期。

他本来只是一个并不为大众熟悉的粤剧演员,随着粤剧观众越来越少,他不得不改行谋生。一直到90年代,在周星驰的多部电影里出演配角,像“达文西”和“唐僧”两个角色深入人心,才正式进军娱乐圈,被大众熟知。



谁能不怀念自己的“黄金时代”呢?

我相信大多数香港人对于英国女王的悼念,只是怀旧而已。英国女王也是“黄金时代”里的一个记忆元素,当这个元素离开,自然会勾起人们的悲伤。

这样的情绪我们可以试着理解,但“罗家英”们要明白一点:香港的发展,靠的是特殊时代大陆的支持和华人自身的努力奋斗,不是英国女王的庇护。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568518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