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三天 卷钱跑路 最烂套路 为何在中国屡试不爽?

金错刀 0



对于不少高考生而言,高考报志愿是社会给予他们的第一顿毒打。

这段时间,随着高考成绩出炉,又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高考满分的学霸,凌晨3点就接到了清华北大的招生电话。



大部分普通学子,经历完查分的惊心动魄,很快又迎来新的挑战——填报志愿。

昨天,#别让高考志愿填报收割智商税#的词条,登上热搜被3000多万人围观。



被央视点名智商税,高考志愿的百亿市场,一下子被曝光。

要知道每年都有一千多万考生,不少考生为了选个好学校,斥资上万请专家择校。

有需求就有市场,根据天眼查数据显示,仅今年前5个月,就新增了近320家志愿填报相关的企业。



这些机构靠着一对一指导报志愿,5分钟就能赚几千甚至上万。

最贵的套餐,能卖到10万元,有公司靠指导别人报志愿上市,赚得比A股企业还多。

热闹背后,不少骗子也开始入场割韭菜,有公司成立了仅3天,骗一波后卷钱跑路。

既不卖课、又不传授知识,只靠指导报志愿,凭什么赚这么多钱?

一个月赚百万,千万学生撑起的暴利生意

高考志愿的生意,一年的旺季只有十几天,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企业入局呢?

因为足够暴利。

在线教育爆火的时候,4个广告牌就有3个是在线教育,他们比拼的就是谁舍得烧钱。

但高考志愿机构大可不必,因为他们比得是师资和信任感。

以学师人才为例,在成立公司之前,学师人才的创始人杨帆是老师出身,每年都有学生找他咨询,在积累了一定经验和用户后,才成立公司。



公司的线下一对一业务遍布北京、河北等地,每年都有上百个学生咨询,一个网点高考季就能赚上百万。

只要机构打出名师、专家、高校教授的名号,提供一对一服务,收费少则数千,多则上万,还有按小时计费的,最高一小时就6800元。

在赢鼎教育的官网上,“高考报考一对一”有四个价位,最贵的高达98000元。



靠着这个业务,在2018年时候,赢鼎就实现收入破亿,净赚3203.78万元,比不少A股还强。

别看现在志愿填报是门暴利生意,但在2013年前,志愿填报类的企业只有寥寥几个,因为那时填报志愿是靠自己估分的,实在拿不准也是找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咨询。

2013年之后,大部分地区开始实行,先出成绩再报志愿。

尽管比之前蒙志愿要好很多了,但每年仍有没报好志愿被迫重读的学生,还有人因为选不好专业留下遗憾。

从那时起“三分考七分报”成为流行口号,不少企业应运而生。



从2013年到现在,国内已经有1500家相关企业,比较老牌的企业有2014年成立的优志愿,现在已经获得了6轮融资,积累了1000多万用户,还有不少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上市。

近两年,靠着智能AI算法,互联网大厂也纷纷入局。

阿里有“夸克”可以志愿推荐;百度的“高考一站式服务”,也安排了AI志愿助手;腾讯教育去年推出的“招生通”,也有高考志愿版块。

百度“AI志愿助手” 除了企业,就连名师开始抢占市场。

段子手张雪峰不仅指导考研,还成立了北京峰言风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摇身一变成了高考志愿规划师, 推出“峰学志愿”软件,卖起高考志愿填报的课程。



高考志愿行业,总结起来就是:低门槛,高收益,妥妥的暴利行业。

花3万请的高考专家,可能没上过大学

面对焦虑的考生和望子成龙的家长,不少骗子黑暗人格全面爆发,以为花钱买的是美好未来,其实是羊入虎口。

1.割韭菜型:开业3天,收钱就跑路

哪里有钱赚,哪就有割韭菜的镰刀。

每年高考季,总会冒出一些机构,他们不会大面积铺设广告,也不求多大的客户量,只求在市场的缝隙里分一杯羹。

这种机构,有些人几千块注册一个APP或者网站,趁着考生们报志愿的风口,广撒网捞一波钱。

刀哥采访到一个三线城市的考生家长,在学校门口有人推荐APP,说500元就有名师咨询,想着作为参考就注册APP,最后系统进不去,客服也找不到。



舍得下血本的骗子,会在线下开了门店,自称和大学有关系,有家长交费预约了2天后的专家一对一,再去时已经关门跑路了。

某宝上还有大量的志愿卡,打着大数据的旗号,收费几百到几千不等,质量也是参差不齐。



但在高考志愿的市场上,被骗点钱只是最小的损失。

2.画大饼型:99.99%保过率,没考上自认倒霉

很多机构的宣传,精准地聚焦了家长们的痛点,打着“保过”、“托底”、“占位”的旗号。

靠着画大饼的方式,获得家长们信任。

比如有官网宣称:“签约了几百名高校教授和各市招生办公室”、“2016-2020年指导考生99.99%录取”。



然而高录取率,并不代表每个人都能选得到最佳学校。

有专家在5000多的一对一指导中,甚至说出了“万中之一没考上,只能自认倒霉”这样不负责任的话。

为了获得信任,有机构更是打出了“中国人寿合作伙伴,落选最高赔付10万元”的招牌。

但获得赔偿,并不是家长们的目的。

3.大忽悠型:造假的证书,中专毕业的专家

为了忽悠家长们消费,还催生了“高考志愿规划师”等全新职业。

事实上,有关部门从未发放过“高考志愿规划师”这类职业资格证书。



他们不仅自创了职业证书还自建网页,以供学员查询,新京报记者探访后发现,所谓的中字号网站,只是一个空头公司。



家长们花大钱请的专家,很多人的学历,还没家长的高。

这些机构提供一条龙式服务,先在社会上招募学员,几乎0门槛:只需要大专学历,0工作经验,交6980元学费就能培训上岗。



经过几天的培训,再花400元,就可以买到相关证书,成为按小时收费专家。

批量生产完专家后,平台还包分配生源。

你以为的专家,之前可能是导游、服务员,有些连大学都没上,经过机构的“精心包装”后,只需按照总部培训过的“台词”给考生和家长辅导。



他们既不具备足够的信息量,也提供不了针对性的方案,这些匆匆上岗的“专家”,为赚钱已经失去了底线。



最短命的赚钱买卖,为何总在教育行业

先包装人设,再博取信任,最后卷钱跑路,这样的故事,在教育行业屡见不鲜。

最开始是线下培训班,即使在补习班鼎盛时期,跑路、倒闭的频率,都超过新开的数量。

仅2019年一年,倒下的知名线下补习班就有29家。



图片来源:投资界

这种情况,在线教育领域更是疯狂。2020年,至少有近100家教育培训机构出现经营异常,倒闭或者跑路。

就在最近,亏损10亿的老牌机构美联,选择了转型元宇宙自救。



这些爆火又短命的赚钱买卖,为何总出现在教育行业?

他们都有非常相似的共同点:一个是教育焦虑。

“孩子四岁,英语词汇量只有1500左右,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

你不想学英语,就是在为你懒惰找借口,因为现在的偷懒,可能输掉的是一生。

“考得好,不如报得巧,每一分都不该被浪费。”

这些听起来极有恐吓力的宣传是不是很熟悉,这些词汇在朋友圈、广告牌上刷屏般的存在,不断挑动着大家敏感的神经线。

利用焦虑赚钱,是一条铁律。这句话放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和被996洗脑的年轻人身上,尤其百试不爽。

第二个原因是信息门槛。

很多机构通过包装名师、绑定名校专家,传达自己掌握更多资源的信号,让家长们为信息和知识付费。

以高考志愿填报来看,信息不对称是很大的门槛,尤其是四五线城市的考生家庭来说。

随着新高考的落地,高考志愿的选择难度更大,过去可能填报6个就够了,现在采取3+1+2的方式,以“院校专业组”和“专业+院校”为单位,首次参加新高考的考生最多可填报100多个志愿。



难度和信息量的增加,让家长们更愿意花钱买安心。

现在存在的一些报考机构,确实能够帮助考生解决问题,他们多是经过十几年沉淀,积累足够多的经验和信息。

前端贩卖焦虑,吸引花钱报班,背后资本下注,疯狂营销,才让暴雷、裁员、诈骗、破产,这些原本不该跟教育挂钩的词,一次次出现在这个行业。

需求的旺盛,让很多行业被快速催熟,使得短时间的监管缺位,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市场的混乱。

刀哥觉得,在拿不准的时候,可以选择机构帮助整合自选,但盲目焦虑大可不必。

要知道很多机构掌握的信息大多是官网可查,他们比普通人多的更多是汇总和筛选过的信息。

至于宣传的最吸引人的“保底”、“不过返现”等噱头,反而是最无用的。

人在迷茫时,最容易收智商税,与其相信不靠谱的骗子,不如相信自己的判断。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555295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