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制造业衰退百年,为啥还能造顶级航母和战机(图)

龙牙解码室 0

其实你说的这几个产业不是一回事,情况也不太一样。

工业中有两个重要概念叫配套和总装,你可以简单粗暴的理解为零部件的加工制造产业和零部件组装成套设备的产业,明确了这个基本概念,然后再展开来说。

先说造船业。




美国造船业的高速发展期是南北战争前后,当时的造船业还处于风帆到蒸汽机的过渡阶段,南方邦联和北方联邦都在玩命造船,但战争后期北方太君在南方大搞三光政策,南方的产业基础受到严重破坏,所以战争结束后美国的造船业进入了一个低谷期。内战结束后,由于国家再度统一带来的新朝红利,美国的造船业开始进入一波狂飙猛进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美国造船业的巅峰时代,那段时期刚好也是美国工业制造业大发展时期。

造船业是一种大型成套设备制造业,大型船舶本质上是一座漂浮在海上的城市,它需要的配套产业不一定是最先进最尖端的,但规模大,门类多,体系杂,它对配套的先进性要求不高,但对全面性要求极高,比如船上的马桶,它不一定非得包括化学除臭,加热垫圈,压力感应,防挂镀层,阴部冲洗等等功能,只是一个普通的冲水蹲坑就行,动力设备也是,并不是说只有全电驱动和柴燃混动才能推动船只前进,最老式的三胀式蒸汽机也不是不行,但你得有,你必须全都有。

船舶配套需要的不是先进的技术,而是完善的产业体系。



而完善的产业体系需要庞大的产业规模做支撑,19世纪到20世纪初美国大发展的工业制造业为完整的配套产业提供了有效支撑,所以当时美国的造船业得以蓬勃发展,美国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建立自己的船舶科研和学术体系的。

完整的配套产业为造船业带来的好处是非常综合非常全面的,它可以降低造船业的整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促进技术进步,积累产业经验,疏通业务渠道,简而言之,要啥有啥。

20世纪初直到一战后初期,美国的造船业依托美国的制造业继续保持兴旺和发展,老罗斯福的大白舰队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但是大萧条之后,美国造船业开始步入衰退,大萧条对美国的打击实际上被严重低估了,美国的制造业就是在大萧条时期开始迈过转折点走下坡路的,这一时期美国的造船业规模萎缩,投入减少,订货不足,这种态势直到今天也没有发生根本性逆转。

我知道你想说什么,你想说二战期间五天一条自由轮,一月一条航母,对不对?

然而这种情况实际上是小罗斯福为了应对战争疯狂打鸡血,再加上当时美国的制造业基础还没有彻底烂干净,之前产业大发展时期留下的工业人口还在,只要有资金投入和生产组织,很快又能把生产再组织起来,两相结合造成的回光返照。

为了对付大萧条之后美国百业凋敝的状况,小罗斯福开始大搞统制派经济,用财政手段暴力制造需求,以此维持工业部门的订货规模并维持运转,钱从哪里来呢?靠借,小罗斯福疯狂举债,现在都说希特勒搞梅福券,其实小罗斯福的战争国债也就半斤八两,无非是美国赢了,用战胜红利把债务窟窿填上了而已。

这种靠战争订货强行维持工业规模的做法是不可持续的,所有人都知道美国二战期间一月一条航母,五天一条自由轮,但极少有人知道美国在战后整个造船业都在挣扎求生,商船造的很少,邮轮压根就没造过。



实际上这种因为战争订货而膨胀起来的工业部门,在战后因为订单减少而迅速败落,凋敝的情况非常普遍,不仅限于造船工业,其它工业部门也这样,比如著名的斯蒂庞克,它制造的US6卡车成为了苏联红军的摩托化力量的重要支柱,苏联的奇斯150和中国的老解放本质上都是US6的仿制品,喀秋莎火箭炮就大量使用这种卡车作为载具,但斯蒂庞克在战后迅速陷入严重亏损,在五十年代初就因为资不抵债被合并,此时距离战争结束还不到十年。



类似的例子还有荷美尔食品公司,它在战争时期为整个地球提供了巨量的斯帕姆午餐肉,甚至于塑造了东亚某些地区的饮食习惯,但战后因为订单的大幅萎缩,它不得不缩减业务规模,断尾求生,差点就像斯蒂庞克一样没能挺过去。

简单来说,二战后美国就开启了去工业化进程,其工业规模日渐缩水,抗美援朝时期有所回升,但总体而言一直在走下坡路。

具体到造船业,就是其配套产业从战后就一直在缩水,总装产业也跟着缩水,这种缩水的幅度和速率之大是令人瞠目结舌的,简单来说就是,战争结束还没几年的50年代,日本的商船产量就跃居世界首位了……而美国的造船厂则于同一时期开始了大规模的破产,为了维持造船能力,美国开始通过政府订货,贷款,补贴的方式强行维持本国造船的总装产业,开启了造船厂吃财政饭的历史进程。

这种造船厂吃财政饭的模式彻底固定下来是70年代的事情,那一年美国通过了1970年商船法,规定美国自造自用商船政府提供一半的补贴,事实上把全国的造船业国有化了。并且当年疯狂下达行政指令要求商人必须爱国,必须身土不二,必须支持国货,谁敢从外国订船就给他下绊子穿小鞋搞审计。

在这种行政指令下,美国从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给造船业的补贴高达近600亿美元,注意,这可是那个年代的600亿美元,不是当代的绿纸,成效也是显著的,美国战后造船吨位最高的年份就是1979年,达到了135万吨。



所以每次看见有人说中国以行政指令干扰市场经济,不尊重市场规律我就想笑,中国宏观调控也就图一乐,真搞计划经济还得看美国。

这种把造船总装的嘴撬开,往里面灌美元的操作导致了美国造船业对财政的深度依赖,好在也算是基本上保住了美国的造船总装能力。但配套能力却随着整个工业规模的缩水而跟着一起缩水,配套产业伴随着整个工业一起衰败的后果就是美国造船业的竞争力极度低下,效率极低,成本极高,造船总装你可以灌美元,但你不可能给所有配套相关部门都灌美元啊,更何况当时美国也没那么多钱。

但是国舰国造又是政治任务,于是从80年代中期,美国转变方法,停止对成本较为敏感的商船进行补贴,放任商业船舶的配套凋零,转为对成本较为不敏感的军用船只和关键航线船只提供补贴,商船基本上就任其自生自灭了,而对于军用船舶的总装和配套,则让整个产业链都吃财政饭,这么做的结果就是美国事实上没有造船业,只剩下军工业。

军工业和民用工业由于使用场景和产业标准的不同,在技术路径上分野很大,且越来越大,双方的技术随着产业的发展越来越难以互通。说是隔行如隔山斗差不多,但是产业层面上,发达的民用工业可以为军工业摊平成本。

一家美国船厂失去财政饭约等于原地去世,而其它国家的船厂可以用民船分摊大量成本,比如工人的薪酬福利,比如设备的维修保养,在这种分摊之下建造军舰的价格就可以降低,事实上,民用工业规模越大,军工业的成本越低,这在配套产业上尤其明显,美国失去造船业只剩下军工业的后果就是军工业成本居高不下,具体高到个什么程度呢?简单来说,东亚三国里造船业成本最高的是日本,但美国造一艘常规军用船舶的综合成本,可以达到日本造同类型船舶综合成本的五到七倍,和中国差距就更巨大了,一条伯克的成本要30多亿美元,而一条052D还不到30亿人民币。



现在美国的造船厂里,弗吉尼亚州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密西西比英格尔斯造船厂,路易斯安那阿冯达尔造船厂,路易斯安那波林格尔造船厂,康涅狄格通用动力电船厂,缅因州巴斯钢铁厂,加利福尼亚通用动力国家造船与钢铁公司,阿拉巴马奥斯塔造船厂,威斯康星马里内特造船厂,除了奥斯塔和马里内特外,其它都在吃财政饭,而奥斯塔和马里内特之所以不吃财政饭是因为属于外资公司,而海军的造船设施更是聋子的耳朵。

成本高,就缺乏竞争力,缺乏竞争力,就更依赖财政,依赖财政,导致成本高,死循环。

现在的世界造船业格局是,高利润高附加值的豪华邮轮游艇产业被欧洲把持,规模宏大的商船产业被东亚垄断,美国造船业除了财政订单外啥也拿不到,市场竞争力连菲律宾都不如,突出一个政府指令和三公消费。



那么有人要问了,为啥美国造船业都这样了,还能造出大航母战斗群呢?原因有三:

一、先军政治


美国的军费支出占GDP比重显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之大也鲜有企及,其财政结构体现出鲜明的军国主义特征。在这种巨大投入下,板砖也能上天。

成本虽然高,但是钞能力压倒了高成本。

二、存量巨大

海军是最吃存量的军种,而美国在冷战期间的巨大军事建设留下了一笔极为丰厚的遗产,事实上,帝国霸权的支柱尼米兹级已经是一种70年代中期的老物件了,当时美国还在给商船业几百亿的财政支持,而巨大的存量导致美国只需要对现有舰队进行升级,就足以保持领先地位。

三、穷举法

这一点其实是第一点的衍生,美国为了维持军事技术的领先,在技术发展路径上用巨大投入推行穷举法,我们看到的美国现有船型实际上都是在残酷的技术穷举法竞争中胜出的获胜者,实际上美国还有大量失败的技术方案,有许多方案甚至仅仅停留在PPT上。

三管齐下,我们就看到了美国造船业一泡污,但是海军又先进又强大的现状,说白了,成本再高,架不住核动力印钞,而核动力印钞带来的通胀可以向全世界转嫁,甚至可以说是全世界帮美国养海军。

可烂泥就是扶不上墙,50年代战争刚刚结束就竞争不过百废待兴的日本,20世纪初造船业狂飙猛进时期就斗不过欧洲,你有什么办法?后来韩国人又来,中国人又来,东亚彻底吃死了商船业,而豪华邮轮游艇业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欧洲,从18年开始,中国都开始攀爬豪华邮轮这个产业高峰了,然而美国造船业就是上下都打不过,风箱老鼠两头受气,最后干脆缩进财政小楼成一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造福特级,彻底六根清净了。

大概美国人天生不擅长造船,就像中国人天生不擅长踢足球,玄学的事,属于不可抗力。

实际上仅就技术水平来说,美国的船舶工业远不如欧洲,连意大利都不如,毕竟欧洲牢牢掌握着豪华邮轮这个船舶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就产业水平来说则不如东亚,东亚发达的商船制造业带动并促进了大量相关行业,特别是外贸行业的发展,拉动了整个区域的经济活动,说东亚三国是漂在商船上的国家都不为过。

说完了航母,来说一说波音,美国的航空工业和造船业刚好反过来,航空领域美国真的是做到了民用反哺军用,美国的航空工业就像东亚的造船工业一样,用全球民用市场的巨量订单,降低了军用航空的成本,养活养肥了航空工业。



波音直到目前依旧是世界上最大的商业飞机供应方,美国国内的相关配套也非常发达非常完善,全世界的商业航空市场都在为美国提供源源不断的订单,而其它竞争者既要面对美国的先发产业优势、技术优势、渠道优势、市场优势,还要在国际适航体系这个美国人又当运动员又当裁判的角斗场和美国人斗智斗勇。

实际上二战后美国折腾欧洲的方向是三个,一个是肢解殖民体系,一个是搞烂欧洲金融,一个是整垮欧洲航空,二战后英国一度试图通过大搞航空工业搭建全球航线来重建英帝国。美国人岂能让它得逞,把英国航空工业往死里整,终于把英国的企图折腾没了,最后是法国咽不下这口子馊气,和西德抱成团,再生拉硬拽的扯上西班牙,在协和客机形成的产业合作基础上建立空客,慢慢挣出了一片天。

但是就算有空客分庭抗礼,波音依旧强大,这种强大连带着拉动了航空相关的配套产业一并高度发达,以至于反哺于军工。实际上,美国军用飞机不仅技术先进,成本还低廉,现在又开始搞所谓的跨国合作研发模式,把成本拿出来让全世界分担,最终结果是F35在极度先进的同时还巨便宜,成本据说不到8000万美元一架,比苏35还便宜2000万,未来目标是降到6000万,然而论战斗力,苏35给F35提鞋都不配,战斧也是同理。



简单来说,美国制造业的衰落主要表现在整个制造业的规模,门类和综合发展水平一直在缩水,因此对配套产业的广度要求极高的造船业就相应的受到影响极大,以至于造船业只能靠财政饭维持生活。

但航空工业是一个例外,它对配套产业的广度相较于造船业而言要求不算太高,再加上美国的先发优势和历史积累,整个产业链都很完善很强壮,只是有了空客和它竞争,再加上丑闻比较多,气势上输了一截,但就产业本身而言实际谈不上衰落。

在航空工业之外,美国的整个产业基础都在缩水甚至是溃烂,早年半导体还行,现在晶圆厂都不愿意保了,二战期间美国的卡车独步全球,为盟国获胜提供了坚实的保证,二战结束时,苏军装备的所有卡车中一多半来自美国、斯蒂庞克、雪佛兰、道奇、福特玛蒙夏灵顿、万国,这些当年帮助盟国打赢战争的重载卡车牌子现在死的干干净净,美国仅有的一点卡车工业也开始走上造船业的老路开始吃财政饭了。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553864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