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陷僵局 若俄军换成美军来打会有何不同?(图)

装甲铲史官 0



自2月24日至今,俄乌战争已经持续了整整一个月,战局依然焦灼,双方伤亡加剧,陷入了打打谈谈的境地。

“战场上拿不到的东西,谈判桌上也拿不到”,眼下俄军在各条战线上的攻势基本陷入停滞,基辅、哈尔科夫、切尔尼戈夫、苏梅、马里乌波尔等大城市依然掌握在乌军手中,俄军不仅损失了大量技术装备,还有多位将军殒命沙场,后勤补给线也不断受到袭扰。相比两国的实力差距,俄军的表现远低于预期,不仅没有打出“大纵深闪电战”的感觉,反而有种深陷泥潭的窘迫。

那么,如果俄乌战争换成美军来打又会怎样?我们不妨参照1991年海湾战争、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和2003年伊拉克战争进行一下假设。



■在基辅前线被乌军摧毁的俄军装甲车辆。

No.1

空袭先行,精准斩首

毫无疑问,美军下场必定以大规模高强度的空袭和精确的“斩首”行动拉开战幕,这是自海湾战争以来美军历次战争的基本套路。



■海湾战争期间飞越科威特油田的美国空军战机。

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出动飞机近10万架次,投弹9万余吨,其中精确制导武器占比8%,对伊拉克军队和境内的重要设施和军事目标实施了多方向、多波次、高强度的持续空袭,长达38天之久,使伊军前沿部队损失近50%,后方部队损失约25%,极大削弱了伊拉克的战争潜力和战略反击能力,结果地面战仅100小时伊军就土崩瓦解。

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是一场单纯以空袭达成目标的战争,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比例达到35%,北约部队用78天的空袭直接炸服了对手,不仅摧毁了大量军事目标,民用基础设施也受到严重破坏,最后北约未出动地面一兵一卒就赢得了战争。

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是一场以“斩首”为特征的现代化闪击战,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占比更是达到90%,美军在开战之初就对萨达姆等伊军政高官和关键目标实施精确打击,迅速摧毁了伊军的指挥体系,瓦解其抵抗意志,仅一月有余就推翻了萨达姆政权!



■1999年科索沃战争期间,南联盟城市在遭遇北约战机夜间空袭时的防空炮火。

以上述模板套用于俄乌冲突,则战争第一时间乌克兰遭受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乌军政高层的藏匿地点和指挥系统将被“斩首”,除军事目标外民用重要基础设施也可能全面遭到空袭,整个国家陷入混乱。



■俄乌战争中被乌军防空武器击落的俄军苏-34攻击机。

俄军在这次战争中也借鉴了美军的做法,以精确制导武器的突袭开局,但无论规模和弹药使用数量上都与美军相差甚远,也未对乌政要实施斩首式空袭,更没有打击旨在破坏乌战争潜力的价值较大的民用目标,空中突袭的主要目标集中在东部,而对乌西部的民用机场和军事目标打击力度明显不足,而且由于缺乏精确制导武器,战机采用低空突防投掷传统炸弹的方式实施对地攻击,被乌军便携式防空导弹击落不少战机,甚至王牌飞行员被俘。

No.2

目标明确,重兵压境

如果仅仅要在政治上令乌克兰屈服,美军可能会沿用科索沃的模式进行持久空袭,但考虑到乌克兰的体量远大于前南联盟,出于迅速结束战事的需要,美军还是要出动地面部队的,但在投入兵力上肯定会达成压倒性的优势。

美军前参联会主席科林·鲍威尔上将在总结海湾战争胜利经验的时候谈到了两点:

1、明确的作战目标;

2、绝对优势的兵力。他认为绝对优势的兵力是快速达成作战目的、减小伤亡的最有效的途径。在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集结了69万人,其中74%为美军,对伊拉克军队形成了兵力优势,辅以绝对的海空优势,从而在100小时奠定胜局。



■海湾战争期间在战区集结的美军部队。

反观此次俄军,有报道称俄罗斯在边境总共集结了约25万人,实际投入作战10~15万人,乌军总兵力14.5万人,双方陆军兵器对比:

坦克2840辆∶845辆,装甲车5220辆∶1184辆,自行火炮4684门∶l818门,弹道导弹150枚∶90枚。虽然从兵器对比上看俄军占有绝对优势,在地面兵力上却谈不上拥有绝对优势。

更重要的是,乌军除了正规部队外,还包括国民卫队和各类准军事武装,而且持续八年的乌东冲突使乌克兰拥有大量有服役经历和战斗经验的预备役人员,有文章称,乌克兰实际可用的兵力是俄军的两倍!

虽然这个结论还有待验证,但俄军兵力并不占优是铁定的。正是因为俄军兵力严重不足,导致交通补给线得不到有效保护而屡遭袭击,包围的大城市没有力量吃下,也无力围歼乌军重兵集团,使战局陷入僵持,付出不小的伤亡。



■正在接受训练的乌克兰国民卫队成员,他们是乌克兰正规军的重要补充力量。

从战争初期的俄军攻势来看,其战役企图是先东后西,先合围乌东部重兵集团和重要大城市,迫使乌克兰在谈判上满足俄方条件。

若美军采取同样的战法,则会比俄军投入更多的兵力,更快速地达成合围,在地面推进的同时,美军空袭不间断实施,对乌军做到“露头就打”,乌军的战斗意志和战争潜力因为高强度空袭会变得更加薄弱,可能出现崩溃现象,从而全歼乌东部重兵集团,甚至拿下基辅,最终达成战略目标。



■乘坐装甲车开进的俄军步兵。

俄军在乌克兰战场上陷入僵持,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或者说目标过于复杂。

鲍威尔认为美军在越战失败的核心因素是没有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军队不知所措,这跟目前的俄乌冲突很相似。

俄军一方面要通过战争达成对乌去军事化、去纳粹化,另一方面又投入兵力不足,顾忌平民伤亡和舆论谴责,多次暂停军事行动,开启人道主义通道,从俄军军事行动的命名也可以看出这种纠结和模糊,特别军事行动,到底军事目标是什么?是全部歼灭乌军有生力量?还是拿下东部大城市?还是占领乌全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而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的作战目标很明确,就是占领伊拉克全境,推翻萨达姆政权。

No.3

后勤充足、保障有力

现代战争对后勤保障的依赖程度极高,而俄军自开战以来在后勤方面暴露出很多弊端,在快速推进中经常因车辆出现故障或油料缺乏被完整抛弃,并且缺乏足够的运输车辆令前线物资匮乏,影响了推进速度。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俄军作战目标不明确,战争筹划非常粗糙,具体作战目标是什么?一天推进多少公里?在哪里宿营补充油料物资?后续物资运输谁负责?等等问题都没有搞清搞透,战争准备非常不充分。



■乌克兰农民用拖拉机将一辆俄军遗弃的防空导弹发射车拖走,这已经是俄乌冲突的名场面。

如果由美军实施作战,在后勤保障上肯定会比俄军准备更为充足,战场保障能力也更强,有助于地面部队的快速推进。

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军准备了大批作战物资,4万余只集装箱只用到了2万余只,有价值27亿美元的物资被原封不动运回国内。

1996年,美军提出了“聚焦式后勤”,旨在通过高效的信息化系统为部队提供精准及时的后勤保障。

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动用世界上最庞大的战略运输力量,先后准备了供30万人40天作战所需的武器装备和作战物资,并形成了从美国本土、欧洲基地、海湾基地直至一线作战部队的后勤补给链,正是在强有力的后勤保障下,美第3机步师3天推进500多公里,被称为“世纪狂飙”。

即便如此,由于补给线拉长,美军也出现了后勤问题,迫使部队停止前进,一些美军将领承认:“后勤成了作战计划最薄弱的环节”。



■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军坦克进入巴格达。

No.4

无视人道,破坏更甚

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同属东斯拉夫人,在历史文化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俄乌战争中俄军在作战中将尽可能避免平民伤亡作为一项重要准则,不敢充分发挥火力优势,将战场误击事件降到了最低,但也影响了作战进程。

虽然美国一向把“人道”挂在嘴边,但真打起来其实根本不顾及平民,制造的人道主义灾难恐怕远大于俄乌战争的现状。



■因为战火大量乌克兰平民逃离家园,沦为难民。

在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对伊空袭造成了2500至3500名平民死亡、9000座房屋被毁。

战争结束后,因为基础设施被破坏、缺医少粮和长期制裁,又有约11.1万名伊拉克平民死亡。

在科索沃战争中北约更是对南联盟的民用基础设施进行了狂轰滥炸,造成了1800人死亡,6000人受伤,12条铁路被毁,50架桥梁被炸,20所医院被毁,40%油库和30%的广播电视台受到破坏,经济损失总共达2000亿美元。

在伊拉克战争中,世界卫生组织联合伊拉克政府发布报告,估计伊拉克平民死亡人数在10.4万至22.3万之间。



■荷枪实弹的美国大兵与无助的伊拉克父子,美军才是人道主义灾难的最大制造者。

由此可见,美军在作战时虽然高调标榜人道、人权,采用高精度武器,努力避免平民伤亡,但是美军首先要保证自身安全,追求“零伤亡”目标,在面对平民目标和作战目标难以判别清楚的情况下,往往是“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

No.5

结语

当然战争和历史不容假设,我们在这里谈美军在相同条件下可能的作战方式和作战特点,是为了对照美俄的不足,对我们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纵观此次俄乌冲突我们也应该看到,这次俄军参战部队很多都有常年在叙利亚作战的经验,俄军近年来在格鲁吉亚、叙利亚、克里米亚、乌东地区连续用兵,可以说俄军实战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但是这些低烈度、非对称的战争经验到底适不适合乌克兰战争?

造成目前这种骑虎难下的状况很可能是俄军的经验主义导致了战略误判,过低地估计了乌军的战斗意志和战争潜力,进而在战争准备、战役战法上出现了较大的失误。

在俄乌谈判中,乌克兰态度怠慢,以拖待变,泽连斯基在全世界面前展示演技,寻求支援,从目前战局看俄罗斯想要乌克兰在谈判桌上答应普京提出的“六个条件”还很遥远。



■俄乌谈判现场,双方分歧严重,距离达成协议遥遥无期。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540747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