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只出了一集,这才是中国该有的动画,美哭了(图)

Pinterest优选 0

2016年,

改编自古诗词的《中国唱诗班》系列相继在网上爆火。前两集《元日》《相思》刚发布,就拿下了豆瓣9.2和B站9.9分,上亿网友看完惊艳:“这才是国漫该有的风格”。





没想到,在发布第五集《夜思》之后,《中国唱诗班》会忽然沉寂3年。直到在2022年1月,这部“让中国诗词活了起来”的动画终于把打磨最久的作品呈现,却因为没有宣发,连个热搜也上不去了。



更新的第6集名唤《咏梅》,是以树精“梅娘”和竹人周颢为主角,讲述的一个类似《聊斋》的故事。





男孩周颢为了守护梅树,

被其他孩子欺负。梅树蹭到了他的血,得以幻化成精。梅娘伴着周颢长大,看他刻竹学画,逐渐倾心于他。





但周颢是个榆木脑袋,一心只专注于寻找“世间至美”以作竹刻。直至奄奄一息于病床时,才发现为他伤心难过的梅娘,正是自己苦寻多年的人间至美。然梅娘为挽救周郎,倾尽心血,消散于人间,本体也随之枯萎。



短片终结于一段真实的历史人物小传:“周颢,嘉定人。被尊为竹刻一代宗师……但终其一生,从未刻过仕女,也未刻过梅花。”





《咏梅》的故事,便是由这最后一句,结合《竹人录》中周颢“遇仙赐药”的经历想象得来。





导演讨巧,借情咏花,用一段求而不得、得而复失的人妖恋,赞美了这一份“世间至美之物”:



纵使西湖美不胜收,江水浩荡奔流,雨后山色青碧朦胧……







都比不过“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的树精姑娘。



作为《中国唱诗班》系列中时长最久的一集,《咏梅》的细节之丰富,画面之精美,也让人忍不住想实地打卡中国山水。









短片还化用了许多中国古代名画,

让高山、枯树、荷花荡都有了古韵。

《巨然雪图》《枯木怪石图》▼



《垂柳飞絮图》 《太液荷风图》



而早在创作《中国唱诗班》序作之时,制作组就已因考据出名:为了重现《元日》的新年气氛,他们查阅了三种明清时代的嘉定方志,参考了其中关于年节的记录,还原了祭灶的菱角、没有穗的红灯笼、有故事的“贺年羹”……





连背景和人物设定方面,都对照《南都繁会图》《嘉定三先生像轴》等文书资料,进行过反复考证修改。



到了描绘江南苦恋的《相思》,人物传情不再直白,而是通过若隐若现的对联,点出了不同时期的男女情思。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时是“传业诗书得真趣,开意花草生远情。”



青涩年华,情窦暗生时是“花落为添疏鱼影,柳飞欲伴春燕归。”



佳人嫁人时是婚联“巧借花容添月色,欲逢良夜度春宵。”



《游子吟》那一集,在展示清代考据大家王鸣盛的仕途之路时,梅兰竹菊四君子的背景,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从四合院的规格,到印文模样、灶台样式,动画的每一处细节,制作团队都跟史学老师一一确认过要贴合旧时情景。



但比考据更诚挚的,是团队们希望重现诗词之美的真心。作为献礼“上海嘉定八百年”重点文化项目,“中国唱诗班”系列动画,最初源于上海作曲家易凤林的同名专辑。易先生在古代诗词经典中选取了16首,加入自己的解读重新作曲编曲。然后在嘉定工作的林旭坚导演与彭擎政导演以此为由头,决心将古诗词与嘉定本地的历史故事结合,才有了如今的系列动画。





也是通过他们的挖掘,我们得以发现古诗词的精妙。宋代王安石所作的《元日》,放到500多年后的明代,仍然无违和感。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与明代嘉定才子娄坚的真人真事相接,竟成了一碗人生鸡汤: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科场与山水,如淡妆与浓妆,不管选哪个都能见到怡人的景色。



而在漂泊他乡时写下《静夜思》的李白,也与题字“露从今夜白,夜是故乡明”的著名外交家顾维钧有着同样的心境。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些精炼的文字,并没有因为时光的流逝,变得晦涩难明。



隽永诗意传千年至今,读《相思》者仍会期待真心,阅《游子吟》后感恩母爱伟大,想家的旅人仍如《静夜思》所述般难眠……







中国唱诗班的团队也是在这样的熏陶下,坚持了一年又一年。这些分居天南地北的动画人,不仅从未敷衍了事,甚至不断地精进制作,只为让动画尽善尽美。





从半年一更,到3年出一集,从5分50秒的《元日》,到23分钟的《咏梅》,唱诗班面对着人手不够,制作周期被迫拉长,题材愈发冷门,成本超过预算等诸多问题,但他们没想过这算不算吃力不讨好。





回想起最近看到的一个评论:“今年是(唱诗班更新的)第8年,看过第一集的小学生,现在已经成年了。”这些看着唱诗班长大的孩子,会比没看过的人多一份对诗词的理解吗?



Ta会否记得,新年不只有盛宴,还有简陋的“贺年羹”;耗子又被称“号神”,因为古时考试地点叫“号舍”,所以考生有祭祀“号神”的习惯……



都说“读诗使人灵秀,读史使人明智”,我们泱泱中华啊有五千年文化,两千载诗史浩如烟海,扎根于如此沃土,全世界也就只有中国能拍好这个题材!



“真庆幸,我们生在一个有诗词的国度。”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528954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