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屏热搜后,他被骂晦气、白眼狼,冤吗?

独立鱼 0

前几天的一则新闻,让全网沸腾。

《亲爱的》原型之一孙海洋,终于找到了被拐卖的儿子。



长达14年57天的追寻,得到了令人欣慰的结果。

孙海洋夫妇抱着儿子孙卓止不住落泪。

团圆的喜悦,也感动了无数网友。

本来是好事一桩。

没想到,舆论很快就变了味

不少网友狂骂儿子孙卓:

「白眼狼」「晦气」「生个胎盘也比生他强」





这巨大的争议。

源于孙卓表示「不希望养父母被判刑」「没有对养父母产生过恨意」

而且在认亲仪式后,他就回到了「养父母」家。





网友站在「绝对正义」的一边和亲生父母狠狠共情。

支持法律对买家进行惩罚,这当然没错。

但孙卓的选择,难道真的这么值得批斗吗?

下面这部电影,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新的思考——

《如父如子》

そして父になる



日本导演是枝裕和这部杰作,豆瓣13万人打出8.7的高分。

曾入围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并提名了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



是枝裕和将「抱错孩子」这样一个狗血故事,处理得细腻不落俗套。

今天,我们就从电影中两个孩子的视角,重审亲情的羁绊。

庆多琉晴两个男孩,同一天出生在同一家医院。

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生活。

庆多成长在富足的中产之家。

母亲是一位家庭主妇,父亲在一流企业做建筑工作。



琉晴则生活在一个非常普通的家庭里。

父亲经营一家破旧的电器铺,母亲在快餐店打工。



两家父母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

但平静的生活在孩子们6岁时,突然被打破。

他们被医院告知:孩子抱错了

为了把孩子们的伤害降到最小,医院建议他们在半年内把孩子换回来。



合着六年来都在为对方养孩子

但,长达六年的陪伴和为人父母由衷的情感,要在短短六个月就抹去。

确实也不简单。

于是双方都决定先见见亲生孩子,再慢慢决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因此不同的家庭教育,会培养出孩子截然不同的性格

庆多和琉晴也是如此。



庆多是家中独子,性格乖巧内向。

养父对他要求十分严格,但工作忙碌,很少陪伴他。

养母是全职太太,非常温顺,待人接物彬彬有礼。

这样的家庭,也培养了庆多礼貌温吞,做事规规矩矩的性格

各种日常的招呼和礼节他都不会忘记。



在父亲的期盼和要求下,即便他不喜欢弹琴,也会耐心练习。

因为继承了养母的处事方式,他天性也不喜欢竞争,看到别的小孩比自己弹得好也会真心赞赏。

一家三口精致体面,但总是欠缺了一点活力。



而琉晴的性格恰恰相反。

他是家中老大,调皮活泼,不拘小节

喜欢放风筝,也喜欢打游戏,活脱脱一个孩子王。

性格上和养父相似外,他还继承了养父那句经典口头禅「Oh My God」。



也因此他的情绪非常容易捕捉。

大大咧咧,但该有的礼貌也没落下。

他会在一顿大餐后向爸爸妈妈致谢,也会细心负责,照顾弟弟妹妹。

一大家子生活虽然不富裕,但热闹欢乐。



两个性格迥异的孩子过着截然不同的人生。

因而,逐渐开始交换生活,必然会给他们增添很多的不快乐、不适应。

生活习惯的变化就是一道槛

即便面前是亲生父母,庆多感受到的更多是陌生。

一直以来形成的内向性格,让他和这个吵闹的家庭有天然的隔阂。

当生母教弟弟妹妹数数时,他只能在一旁看着。

犹如隔着透明的结界。



一大家子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吃饭,庆多也显得格格不入。

他看着不会用筷子就用手抓饭的弟弟。

还有丝毫没有餐桌礼仪,对着食物打喷嚏的亲生父亲。

大大的眼睛里充满了困惑。



跟大家挤在一块洗澡,就更不适应了。

虽说是回到了血缘家庭,但却像误入了别人的人生。



所以,即便庆多终于实现了他的小小愿望,有了弟弟妹妹的陪伴。

但也并不能真正打通内心的壁垒,他还是会感到孤独。



这种强烈的不适应感,在琉晴身上同样应验。

虽然从简陋的房子搬进了酒店一般的房间。

但是亲生父亲给他立下了很多规矩。

包括日常习惯,比如不许咬吸管、好好拿筷子、坐着上厕所、一个人洗澡。

学习娱乐也有要求,每天要读英语单词、玩游戏有时间限制……

也就是这些规矩,让琉晴觉得非常束缚。

平淡沉闷的生活让他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



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或许可以随着时间改变。

但情感认知是很难突然说变就变的

对他们来说,新家庭,只是一个暂时的住所。

他们对这里的人和物没有归属感。

即便是亲生父母,也很难在他们心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爸爸妈妈。



琉晴刚到新家时,生父规定他以后要喊他们爸爸妈妈。

但是琉晴不能理解,于是反复追问。

仿佛心里的某个按钮被触发了,重复喊着「你不是我爸爸」。



孩子的反应总是如此直白,毫无掩饰地表达着对新生活的抗拒

他画画时也还是会画出自己养父母的模样。



甚至还冒险偷偷坐车跑回养父母家里。

可想而知,这让亲生父母非常伤心。

琉晴无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和亲生父母共情。

再加上他已经养成叛逆随性的性格。

所以来自亲生父母的责怪对他来说也不痛不痒。



和琉晴一样,庆多也无法喊眼前的人为爸爸妈妈。

虽然他不像琉晴那样把抗拒写在脸上。

但总归从新家庭中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

他甚至比以前还要沉默寡言了,有时直接会躲进壁橱。



生活的巨变,让孩子们一时无法接受。

这是很自然的。

成长环境很大程度上培养了一个人的性格,他对世界的认知、对身份的认同。

因而,切换到全新的环境,不仅意味着和过去的生活、亲人、朋友告别。

更意味着要塑造一个全新的身份

这对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的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一道猝不及防的沉重课题



是枝裕和用细腻的笔触,补全了类似事件当中缺失的孩童视角

正如最近被热议的孙卓。

作为旁观者,我们出于一份朴素的正义感,对人贩子和买家深恶痛绝。

因而无法认同孙卓的选择。

但或许只有代入他的处境,才能感受到这种突如其来的生活巨变,是一时无法消化的。





电影中的两家父母,因为护士犯的错误而抱错了孩子。

最终在磕磕碰碰中走向和解,逐步重建羁绊,诠释着人性的脉脉温情。



而现实中,加上了拐卖儿童这一层犯罪事实。

抚养孙卓的吴氏夫妇,作为犯罪链当中的一环,便谈不上任何温情之处。

但是,在孙卓的视角当中。

过去的十几年的生活里,他一直被蒙在鼓里,就像电影当中的两个孩子。

在外人眼中,他过着被篡改的人生。

但对他自己而言,他的生活和同龄人无异。



只有像《如父如子》一样代入孩子们的视角。

我们才能试着去理解问题的复杂之处,以及选择的困难。

实际上,类似的困境,普遍发生在被拐儿童身上。

和孙卓一样,《失孤》原型郭刚堂被拐24年的儿子郭振,也一样选择回到买家那里。

「梅姨案」中申军良被拐15年的儿子申聪,突然见到亲生父母也会畏惧和退缩,甚至不敢和亲生父母相认。

还有些被拐的孩子,甚至将亲生父母的联系方式拉黑,拒绝接受现实。

正像申军良所说:

「那些横亘在家庭中的裂痕,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认亲仪式就可以消除的。」



当然,也有一些孩子选择留在亲生父母身边。

比如被拐14年的符建涛。

扪心自问,我们没有立场去站在上帝视角对孩子们加以道德审判。

毕竟,他们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他们的人生本来可以像平常人一样。

是人贩子的犯罪行为,逼迫他们不得不做出两难的选择。

他们暂时的选择,或许是我们这些置身事外的观众们所不能理解的。但人生出现如此天翻地覆的改变,总需要时间来愈合。

也许等他们心智更加成熟之后,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但无论如何,这是他们自己的人生。

而孩子的亲生父母,真正在意的,也是孩子的生活



孙海洋理解孙卓回山东的选择。

他来到孙卓生活的地方,希望感受这十几年来孩子的生活。

「给孩子时间,不用担心。」

团圆是他的追求,而尊重孩子,这是他心中的信念。

同样,郭刚堂寻回自己的孩子后,也选择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



长达24年的寻找后得到这样的结果,网友说他是「二次失孤」。

但对郭刚堂来说并不是这样。

他知道孩子不是一个机器零件,也知道感情这种东西不是说没就没,说有就有的。

他愿意留出时间,来为亲情的弥合做准备。



寻找孩子15年的申聪爸爸申军良。

在漫长的寻找中,恨不得把人贩子和买家「一刀一刀地削」。

可当他真的和孩子相认,他却选择不再起诉买家。

他担心的是买家坐牢,自己的儿子也会承受着痛苦。



所有类似的选择,并不等同于原谅。

也不应该接受偏颇的指责与谩骂。

人贩子的行径令人憎恶,一个个无处可寻的孩子和破碎的家庭也令人心痛。

但无论如何,怒火不应该宣泄在受害者身上。

让愤怒和法律惩罚那些把人当做商品的买卖。

但请把把善意留给这些幸存的受害者。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文学城 查看原文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21/12/13/11122221.html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