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学神赴美读研哈佛深造,成北大最年轻女博导(图)

INSIGHT视界 0



对于学霸们来说,最凡尔赛的困扰莫过于:

 

“上清华好,还是上北大好?”

 

然而对于刘颖来说,这个问题根本不在思考范围之内。

 

当年在填高考志愿时,刘颖果断pass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即便自己的成绩足够进入这两所全国Top2,依然坚定地填报了南京大学化学系。

本科毕业后,她又先后千万前往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哈佛大学深造,是个彻头彻尾的「学神」!



 

如今,她已成为北京大学最年轻的女博导!

 

而纵观她的学霸人生,主页君似乎意识到了“什么才是走向成功的要素”。

 



 

出生于普通家庭的刘颖,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对大自然有着极大的好奇心。

 

常年出差的父亲和作为普通工人的母亲,虽然不能在学习上给女儿提供太大帮助,但是他们尽可能给女儿最大的自由探索的空间。

 

她经常会蹲在地上观察蚂蚁搬家,再长大一点,则捧着《十万个为什么》手不释卷。到了读中学的时候,她甚至开始自己架起试验器械,尝试着提取香蕉的DNA了!

 

凭着这份对世界的好奇心,刘颖在学校一直名列前茅。

 



图源:紫牛新闻

 

高中毕业,刘颖的成绩足以被清华北大录取,而她的父母显然也希望女儿能进入全国顶尖学府,但一向乖巧的刘颖,这一次却固执地决定——要去当时拥有国内最强生物专业的南京大学。好说歹说,父母终于同意了。

 

而为了保证自己能被生物专业录取,刘颖特意在填报志愿时,勾选了“不服从调剂”。

 

风险当然是有的,但因为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所以并没有Plan B.

 

不过毫无悬念地,刘颖顺利被南大录取。在这里,学霸的她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

 

2016年,当刘颖以校友的身份重回母校南京大学,她这样谈论起在南大的生活:

 

“在这个校园里发生的每一个场景,都像电影画面一般在我的脑海中闪现:唇枪舌剑的新生辩论赛,冬天的夜里抱着热水袋和室友一起学习,拼了命的学,可是有机化学期中考试依然没能及格……”

 

“学神”竟然也挂过科!这实在是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不过,成绩上的失败没有让一贯成绩优异的她失去信心,反而激发了她在学术科研道路上坚持下去的斗志,并在心中默默给自己立下目标:

 

“在本科毕业后一定要继续深造,最终建立自己的课题组和实验团队,研究自己最感兴趣的生命问题。”

 



 

这么想着,刘颖就这么做了。

 

从南京大学毕业后,她收到了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offer.  要知道,这里不仅是美国久负盛名的生物医学研究中心,更是美国致力于医学教育和生物医学科学研究的顶级研究型大学之一。

能被顺利录取,足以证明刘颖的优秀程度。

 

不过,和所有的留学生一样,刚出国时,摆在她面前的第一关就是语言关。

 

出国留学的第一年,坐在教室里的刘颖根本听不懂台上的教授究竟在讲些什么。为了不落下功课,她只能给每一节课都录上音,晚上回家后再反复聆听,直到听懂每一个知识点为止。

 



 

而且,和所有理工科留学生一样,刘颖也曾为试验熬秃了头。

 

刚进实验室时,看着面前的一大堆试验器具,她甚至连最简单的转化试验都不知道怎么做。于是,她请教遍了实验室的每一个人,如果赶上周末,实验室没有其他人,她就找隔壁实验室的师兄求助。

 

靠着这样一点一滴的努力,刘颖慢慢地摸进了学术研究的大门。

 

但在这扇大门之后,还有着更多的困难——要么是试验毫无进展,要么就是好不容易做出了结果,却和自己预想的大相径庭。

 

读博的前两年,她陆续做了四五个课题,但没有一个能顺利进行下去。

 

最艰难的时候,刘颖甚至动了换专业的念头。

 

这种经历相信很多留学的“研究僧”小伙伴都遇到过,对整个过程中的煎熬也一定能够感同身受,但好在,性格好强的刘颖并没有放弃。

 

她意识到:试验前期的失败不过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即使失败也不应颓唐,因为早一点发现这条路走不通,就必然能早一点找到正确的道路。

 



 

那段时间,刘颖每天都在实验室待到深夜十一二点,用不同的方法、不同材料反复尝试。因为她知道,一切的辛苦和坚持只不过是学术研究的必经之路:

 

“科研像一场马拉松,认准了这条路,再辛苦也要坚持跑下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坚持了两年之后,刘颖的项目终于做出了成果!

 

她的研究成果被顶尖期刊《科学》杂志发表,在研究神经退化和癌症等疾病的治疗方式领域意义重大。

2011年,从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博士毕业之后,她又去了更高的生命科学殿堂,麻省总医院和哈佛大学医学院进行深造。在这里,她再一次惊叹于生命医学的魅力,也坚定了在这条道路上继续研究下去的决心。



 

2013年,刘颖接受了北京大学抛来的橄榄枝。

 

她毅然放弃了美国优渥的科研环境,回到北大建起了自己的实验室,主要研究细胞应激与稳态调控。

 

同时,29岁的她也成为了北大最年轻的女博导。

 

在北大校园中,刘颖看到了不少对科研充满兴趣,而且自身也有学术潜力的女孩子们,但她们却因为种种原因举棋不定,白白浪费了自己的天赋和好奇心。

 

遇到这种情况时,她总会耐心劝导她们,让她们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想要什么样的未来发展,有了目标才会更有行动力。

 

她鼓励女性参与科研,更鼓励每一个女性忽略社会偏见,勇敢地做自己:

 

“如果科研对你的人生很重要,就不要过于顾虑别人的看法,保持自信,坚定地走下去。”

 



 

在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更多年轻学生的同时,刘颖也没有落下自己的科研进度,她如同一颗学术界新星,正在冉冉升起:

 

2019年4月,刘颖获得第十五届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2019年6月,世界经济论坛评选出了21位推动科学发现前沿的青年科学家,刘颖名列其中;

 

2019年8月,国家杰青公布了建议资助候选人名单,刘颖成为最年轻的建议资助申请人之一;

 

2019年9月,杨振宁等十四位科学家共同发起的 “科学探索奖”正式揭晓首届获奖名单,凭借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突出贡献,刘颖榜上有名。

 

在颁奖现场,刘颖说起了自己走上科研道路的初心,她说自己最喜欢的英文单词叫做“serendipity”。

 

它是指机缘巧合的意外发现。基础科学的研究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科学发现是无法被计划的。所以今后,如果再有人问起我们的研究有什么商业价值或是社会经济效益,我想我可以很有底气地回答,我就是单纯地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对这个现象感到好奇。

 



 

数不尽的奖项并没有让她在荣誉中迷失,她最大的希望依旧是让自己的科研成果真正变成对全人类有用的药物。

 

2020年9月,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成立,刘颖被任命为副院长。

 

她希望借助这个全新的平台,能和更多不同领域的学者展开合作,产出更多创新的成果,最终转化为药物,拯救更多生命。

 

在生命科学届熠熠生辉的她,每当谈起自己的科研事业,双眸中都有着无尽的光亮,仿佛还是那个曾经兴致勃勃地观察蚂蚁搬家,对世界万物都充满好奇的小女孩。

 



 

无论在学校时有多沉浸于科研,一回到家中,刘颖就变成了一位尽职尽责的母亲。

 

她会在实验室集中精力完成一天的科研任务,到了下班时间,就赶回家中陪伴孩子。

 

总有人认为女性难以实现事业和家庭之间的平衡,但性格好强的她,就如同当年偏要做出理想的试验结果一样,用自己的坚持和努力,尽力在工作时间打理好科研,然后再全身心的投入到家庭当中。

 

因为她知道:“孩子的成长不能错过。她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需要我的陪伴。”

 



图源:EmTech CHINA 

更令所有人钦佩的是,在保持工作和家庭之间平衡的同时,刘颖坚持着一份属于自己的业余爱好。

 

当年在哈佛读书时,她住在查尔斯河畔,只要从窗口望下去,就能看到来来往往跑步、健身的人。尤其是到了一年一度的马拉松比赛,看着几乎全波士顿的人都激情洋溢,她自己也跃跃欲试。

 

于是,她参加了一场波士顿半马,从那次开始,刘颖疯狂地爱上了马拉松。

 



 

在她看来,跑马拉松和做科研没什么不同:

 

“刚开始很兴奋,觉得有意思。几公里后很累,一面心想何必自讨苦吃,一面告诉自己要坚持。最后冲过终点,心里又升起了成就感,想着下次还要报名。”

 

回国之后,她参加了北京大学组织的“奔跑吧,青年”五四青春长跑、鸟巢半马等长跑活动,即便在比赛之余,也常年保持着一周去三到四次健身房的好习惯。

 

可以说,无论是在科研这条赛道,还是马拉松的赛道,刘颖都从起点一路跑向了成功。

 

的确,看起来这只不过是另一个成功的人生,有着一样的结果——走向人生巅峰。但是,在主页君看来,即便如此,每一个成功之人的奋斗过程也各有不同,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更不一样。

 

有的人天赋异禀,善于挖掘自己的特长;有的人独辟蹊径,善于把握时机;而刘颖的秘诀其实很简单——选好自己的方向,然后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也许屏幕前的你,既不是学霸,也不是学神,但主页君相信,如果我们都能坚持自己的方向,在自己的赛道持之以恒地跑下去,就一定能在自己的领域实现自我价值。

 

就像刘颖一样,不管外在的荣誉有多少,内在的压力有多大,坚持跑,一直跑,直到跑赢自己,实现心中目标。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518924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