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外附中到杜克大学 上海女学霸却做起脱口秀(图)

阅读第一 0

这一代年轻人,包括我们的孩子,从小被激烈的竞争系统挟裹,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的生活几乎都没有留白。从小到大,父母和老师就是这样教导孩子的:上了大学就好了,考上985、211,你就有了更多选择权,就能过上你想过的生活。

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孩子们真的有自己的选择吗?



事实是:现实中的学校已经离自由探索的精神高地越来越远,而愈发像是高级社畜的培训工厂。很多年轻人对于自己究竟想要做什么根本没有清晰的认识,有的直到快毕业时才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而这些人中不乏名校毕业的学生。

于是他们被时间推着前进,对他们而言,毕业即意味着失业,他们不想却不得不选择“躺平”在这个急流勇进的时代。

但上海姑娘Norah杨梦琦却硬是靠一己之力开辟出一条不平凡之路。



她本科毕业于复旦,之后又在杜克大学取得了硕士学位,在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躺平”成为“咸鱼”的时代,她却选择出逃被设定的系统,在学生时期就立志成为一个“好笑”的女生。

她的故事,或许能给那些依然困在系统里的家庭,一些启发。



2020年是脱口秀演员纷纷出圈的一年。《脱口秀大会》中更是涌现了许多优秀的热门女选手。Norah杨梦琦就是其中之一。

舞台上的她总是充满活力,毫不吝啬地展现自己优秀的履历。

在一段7分钟的表演里,Norah这样介绍自己——

“我是个上海人,

我可能是现场唯一的上海演员。”



“我白天是一家快销公司的总监,晚上讲脱口秀。”



“我平常会讲中文、英文、日文的脱口秀。”



但正是因为这种扑面而来的“精英感”,李诞在这段表演后,给出了一个犀利的评价:

“Norah,我们知道你很优秀,也知道你在上海生活得很好,但我每次听你的脱口秀,都有一种很强的压迫感。”



节目播出后,围绕她的“压迫感”,话题持续发酵、争议不断。许多人跟风前来吐槽,但也有很多网友在她身上看到了一个生动的,有态度的灵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女性的表达已经异军突起。

在Norah的微博评论区,涌现了许多积极的评价,不少网友称赞她是一个很real、有态度的姑娘。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在舞台上光芒四射、尽情展示自我的姑娘,曾经却因羞于表达而在职场上吃亏。



对大多数家长而言,听话懂事的乖乖女是他们的“梦中情娃”。Norah在学生时期便是这样一个“别人家的孩子”。



她从小成绩就很好,小学的时候就担任了大队主席。作为班级的小管理员,她深得老师的信赖。

中学时,Norah就读于上海鼎鼎有名的“神仙学校”——上外附中。在这所注重人文教育的学校里,Norah受益匪浅,她参加了很多素质课程和活动,成功和大家打成了一片。

之后的学习生活,Norah更是一路开挂,成功考入复旦大学,并在本科毕业后赴杜克大学攻读硕士。

在近17年的学习生活中,“乖乖女法则”似乎是万能钥匙,为她敲开了一扇又一扇通向知识殿堂的大门。



从杜克大学毕业后,Norah收到了一份来自香港的offer,正式解锁“打工人”这个新身份。

但初来乍到的她就面临着文化冲击。与内地工作环境大不同的是,香港是一个崇尚“work hard,play hard”的城市,在香港职场中,兢兢业业的书呆子形象早已不再吃香。

于是,“乖乖女法则”第一次遇到了瓶颈。

为了更好地融入新的工作环境,Norah开始尝试给自己的生活佐以“have fun”的调味料。比如,下班后她会和同事、朋友小酌一番,要知道Norah之前的生活非常的“循规蹈矩”。

新工作伊始虽然有些波折,但好在Norah及时进行了角色转换,工作生活逐渐步入正轨。

但令Norah没有想到的是,一次年终总结却让“乖乖女法则”彻底失效了。

那天,Norah被叫到了办公室。按照惯例,老板让她给自己这一年的表现打分。Norah先是简单回顾了自己一年来的工作情况,然后给出了肯定的评价。老板听后,点了点头,看得出来他对这个回答比较满意。

然而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却令Norah措手不及:

“如果要在团队中选出一个人晋升成为高级顾问,你会选谁?”

一是觉得自己初出茅庐资历不深,二是Norah从未想过自己会有这样的好运,于是她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团队中另一名女生。在Norah看来,这名女生平时做了不少事,待人接物方面也很成熟。



但听到这个回答后,老板却沉默了。最后,结果出炉,那个被Norah提名的女生成功升职。

事后,老板找到Norah。但她一开始并没有放在心上,毕竟这个晋升结果是她意料之中的事情。然而,老板接下来的一句话却让她懊悔不已:

“如果当时你选择了自己,那现在这个职位就是你的了。”

Norah感到十分意外。因为在曾经的认知中,她从不觉得自我夸耀是一件值得被肯定的事情。

但恰恰因为缺乏这种自我推销,令Norah错失了这个机会。



中国有句古话叫“沉默是金”,不少父母从小就是这么教育自己的孩子。他们常常告诫孩子有时候言多必失,而沉默能让自己少出错,有更多的安全感。

在有些情况下,这可能是真理。但在职场中,有时候,沉默不一定是金。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年轻人抱怨:

· “明明我工作很认真,又是加班又是熬夜,但在领导面前总是一个小透明?”

· “明明大部分是我写的提案,凭什么被级别比我高的同事拿去邀功和汇报?”

· “为什么我明明比身边的同事、朋友更优秀,但为什么在职场上他们的运气总是比我好?”

...

缺乏自我推销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答上述所有问题。

那么,什么是自我推销呢?

简单来说,“自我推销”就是通过有效的“向上沟通”向你的上级展示出一个有核心竞争力,有独特的社会需求的自己。

但很少有人做到这一点。



许多初入职场的小白们总是对“自我推销”不以为然,他们坚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于是“闷声干大事”成了这些小白们心照不宣的想法。这些年轻人习惯了沉默,不想表达、不发表意见,所以很难被领导看见。

但是,酒香都怕巷子深,更何况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互联网时代?

毕竟,老板不是老师。在“结果导向型”的职场中,老板没有义务去观察和记录每个员工的一举一动,毕竟要处理的事情实在太多。

著名生涯规划师古典老师曾说:人的生涯里最重要的2个“E”,一个是Explore,即探索自己,另一个是Express,即展示自己。随着一个人不断地向上兼容,遇到更多的人、卷入更多的资源,后一个“E”的能力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但是,自我推销并不是盲目给自己刷好评,而是要注意度和方式,前提是要有实力,否则翻车打脸是分分钟的事。

与老板的这番对话让Norah受益匪浅。带着这个忠告,Norah先后从事了市场研究、战略咨询等工作。

这样的生活看起来没有任何意外,但Norah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2016年,在职场打拼了几年后,Norah打算回到自己熟悉的城市,当时的她已经在上海找好了工作。年底的时候,受到邀请,她又回了趟香港参加朋友间的聚会,顺便看了一场演出,那是Norah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脱口秀和开放麦。

但就在那天晚上,转折发生了。



当晚的演出中有一个外国脱口秀演员,讲了一个对中国人充满刻板成见的段子,而Norah是在场为数不多的中国人。

或许是心里没底,演出结束后,那位演员专门找到Norah,想要解释一番:“你不要介意啊,我不是针对你,这只是一种艺术形式,我其实是很爱中国的。”

然而,借着酒劲儿,Norah没有就此罢休,而是一气呵成地怼了回去。事后,朋友告诉她,那晚Norah真情实感的表达效果强烈,引得周围很多人喝彩鼓掌。



也正是因为这次“正面交锋”,那位脱口秀演员发现了Norah身上有难得的脱口秀演员的特质,于是便向她抛出橄榄枝。回到上海后,在对方介绍下,Norah获得了第一次开放麦的机会,从此开启了她的脱口秀生涯。

或许在外人看起来这是一次天降好运,然而,对于Norah来说,她深谙这颗“喜剧种子”早就刻在了自己的基因里。

早在中学时,她就发现自己比起考第一,更钟情于搞笑。

在一次校园戏剧大赛中,Norah和她的同学凭借出色的表演获了奖。这次得奖,也让她发现了自己的表演天赋和喜剧细胞。

回忆起那段时光,Norah直言自己就是班上的开心果。对Norah而言,每当她看到大家因为自己的幽默举止而大笑时,心中的成就感就油然而生。也正是在那时,这颗“喜剧种子”已经悄然埋下。



而学生时期丰富的留学经验让她坚定了生活不止一种可能性。

在上外附中就读时,Norah报名参加了一个交换项目,这是她第一次踏出国门。但到了美国之后,她才发现自己原有的认知十分局限。比如:当国内人才挤破头都想要进入金融圈时,国外的同龄人们却不想将自己囿于单一的选择中。

在Norah看来:很多人做选择的结果不尽如人意,并不是因为选择不够明智,而是因为对选项的数量和选项的内容并不知情。

也正是这次留学经历,让Norah意识到只有拥有更多的选项后,才能做出更好的判断。

为了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她在大学期间抓住机会,先是在大三申请到了伯克利大学的交换项目,又在本科毕业后成功申请到了杜克大学的硕士学位。用她的话说:如果一时不知道该做什么工作,不妨慢一点,想想自己想要学到什么能力,然后再做选择。



在正式将脱口秀纳入自己的副业之前,Norah已经拥有了较为丰富的职业经历,也习得了不少技巧,拥有了一定能力。但她发现自己还有一项技能是空白的,那就是创业。

为此,她开始思考什么样的工作能让她在忙碌的日常里,平衡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与脱口秀这个副业。

幸运的是,Norah找到了。

现在的她,是一家二手奢侈品交易公司的合伙人。乍一看,这个职业好像与她的副业并无关联,但是和脱口秀一样,这份工作也需要“讲故事”,只不过白天Norah讲述的是品牌的故事,而晚上讲述属于自己的故事。

norah的中古店



白天当职场精英,晚上给观众讲脱口秀,Norah一步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斜杠青年”。现在的她看上去自信又从容,她不仅成功出逃了被设定的系统,更重要的是,她成为了自己一直想成为的人。

但那些依然被困在系统里的孩子呢?



5年前,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提出了“空心病”这个概念,这是一种因价值观缺陷导致的心理障碍。患有“空心病”的孩子总觉得人生毫无意义,对生活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在近乎疯狂的竞争机制阴云笼罩下,这一代孩子几乎都难逃“空心病”的魔爪。

从小到大,这些孩子们的身上就被贴满了各种“标签”:考第一、上清北....但仔细想想,这真的是他们想要的吗?



自我价值由外界决定,这些孩子们从来都没有自己的选择权,更没有机会去发展起属于自己的价值标准。

这样的孩子从小就缺乏缺少目标感,即便他们名校毕业,也会在后续的生活中失去方向,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严重的话,就会陷入“空心病”这个无底洞中。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Norah是幸运的。因为早在中学时,她就立志成为一个“好笑”的女生,早早发现了自身价值,确定了未来的大方向,并朝着目标不断努力,厚积而薄发。



虽然回忆起一路走来的历程,Norah感概她的人生中总是出现计划外的情况,但当一个人能够正视生活的不可控,早早知道需要明确一个大方向而不是细目标,并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价值标准,也就将人生牢牢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507151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