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波“补税风潮”来袭 中国影视圈集体陷入寒冬

深度解读 0

网上的一则消息,让影视行业哀嚎一片,平添了不少明星工作室、编剧、导演等从业人员的焦虑感。

伴随着“全国范围内的明星、导演、编剧补税工作已经展开,相关方需要补缴过去三年内税款”的消息不断扩散,各地方尚未明确的实施细则让不少从业人员心里没底,特别是“工作室需要按2016至2018年三年总收入的70%按个人劳务计算税款”的“税收新政”传言更是让影视行业陷入恐慌。信息混乱且没有官方定论是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多位导演、编剧发表言论,有的澄清有的鼓劲。

实际上,所谓的“税收新政”是10月份国家税务总局下达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影视行业税收秩序有关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的具体落实。

影视行业的危局仍未过去,影视股前景未知。引发行业“动荡”的导火索正是5月28日崔永元通过微博曝光影视明星阴阳合同。如今来看,已经过去半年时间,许多事物已物是人非,冰冰已不是以前的冰冰,A股影视板块更不是以往的影视板块。

【“补税新政”引影视业哀嚎 每百万收入要补19万税?】

影视工作室接连收到通知 圈中人人人自危

近两天有消息称,部分影视工作室陆续接到税务部门通知,补税工作正式实施,共分为四个阶段:自查自纠、约谈补税、税务上门辅导、检查以及重点检查(税务抽查)。

工作室需要按2016至2018年三年总收入的70%(最少)按个人劳务计算税款。例如总收入为100万元的,100万*70%为个人补交劳务费用的计税依据(按照最高40%劳务税率计算),同时扣除之前已经缴纳过的税款金额,最终补缴税款为192500元。总体来说,工作室补缴税款需要按工作室总收入的20%左右计算。



不仅如此,还有某上海从业者亦在微信群里表示,上海地区要按照70%的税基和30%的税率来征税;东阳永康方面传出的消息则为按照35%的税率补缴,做辅助服务的可以免30%计入营业成本。



近两天网传消息的集中释放让不少影视从业人员心理没底,截至目前,尚未有明确的官方消息确认上述传闻属实,不知是窗口指导还是仅为传言。

各地标准不统一 目前尚属自查自纠阶段

据某自媒体报道,北京税务部门影视专线表示,确实存在自纠自查,但没有明确规定70%、30%等比例;江苏省税务局方面表示目前暂无具体文件通知其补税的具体额度和操作;浙江省税务部门影视专线表示对流传的补缴比例不知情;上海静安区税务部门影视专线则向媒体表示,并没有一刀切的补税标准,而是一户一方案,从10月起已对部分企业进行了上门辅导,“没有对外发布具体的计算公式,也没有相关强制措施”。

编剧刘和平也发布朋友圈称,在与国家税务总局领导沟通后确认,“国家对影视行业的扶持政策不变”,其中针对编剧行业的补税方案已经有了明确答复“按2002年国税字52号文件缴纳16%税款,未足16%补足即可。”



从上述税务部门的回应来看,并没有所谓的“税收新政”,现有的传闻主要是10月初《通知》的落实。《通知》明确,从2018年10月10日起,各地税务机关通知本地区影视制作公司、经纪公司、演艺公司、明星工作室等影视行业企业和高收入影视从业人员,根据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相关规定,对2016年以来的申报纳税情况进行自查自纠。对在2018年12月底前认真自查自纠、主动补缴税款的,免予行政处罚,不予罚款。

从2019年1月至2月底,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自查自纠等情况,有针对性地督促提醒相关纳税人进一步自我纠正。对经提醒自我纠正的纳税人,可依法从轻、减轻行政处罚;对违法情节轻微的,可免予行政处罚。

从2019年3月至6月底,税务机关结合自查自纠、督促纠正等情况,对个别拒不纠正的影视行业企业及从业人员开展重点检查,并依法严肃处理。

2019年7月底前,对在规范影视行业税收秩序工作中,发现的突出问题,要举一反三,建立健全规范影视行业税收管理长效机制。在规范影视行业税收秩序工作中,对发现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违法违纪问题,以及出现大范围偷逃税行为且未依法履职的,要依规依纪严肃查处。

可以看出,《通知》中所规定的自查自纠时间点、督促纠正与重点检查时间点等内容,基本都与网络传言相符合,焦虑情绪的蔓延主要是由于各地细则和征收标准传闻的不确定性让影视行业人人自危。

有的担心不止是严惩偷税漏税,而是要将之前税收优惠政策的红利回收,有的还担心标准不统一会造成监管松紧对企业不公平,各类焦虑情绪蔓延开来。

【“补税风潮”影响深远影视行业危局难解?】

影视板块迎断崖式坠跌 半年蒸发1227亿元

影视行业的危局仍未过去,影视股前景未知。

2018前三季度票房457亿,国庆档票房不及预期,全年票房达600亿目标将承较大压力。2018前三季度国内电影票房累计457.21亿元,同比增长14.12%;9日国庆档期(9月29日-10月7日)累计分账票房为18.92亿元,同比下跌21.92%,为近八年降幅最大。截至2018年11月11日,国内总票房为539.71亿元,受国庆档票房大幅下滑及国内电影市场整体增速放缓影响,全年票房到600亿不乐观,低于市场原有预期。

从2015年6月的高点至今,影视公司的股价跌幅多数超过50%。

特别是今年影视圈曝出的阴阳合同、天价片酬等问题,让影视明星范冰冰背上了9亿元的罚款,给不少有“前科”的影视从业者敲响了警钟。

另外,近期广电总局发文表示坚决纠正高价邀请明星、竞逐明星的不良现象;卫视黄金档播出的综艺节目要提前向总局报备嘉宾姓名、片酬、成本占比等信息,嘉宾总片酬不得超过节目总成本的40%,主要嘉宾片酬不得超过嘉宾总片酬的 70%;严禁签订收视对赌协议。严禁任何机构和个人干扰、收视率等数据造假。进一步具体的措施规范了综艺与影视行业在成本控制、合理营销推广上的行为。中信建投分析师武超则表示,短期看,可能会对相关作品制作的进程带来一定影响,长期看利好行业,对内容制作公司的成本把控等产生积极影响,行业内部分化加剧。

11月29日,影视板块指数跌逾4%,板块内个股无一飘红,中视传媒、慈文传媒、唐德影视、新文化、当代东方、捷成股份、幸福蓝海等跌幅超过5%。



据券商中国记者统计,自5月28日以来,影视板块持续下跌,影视指数跌幅达44%。



个股方面,其中跌幅超过50%的共有4只股票,分别是当代东方、ST中南、唐德影视、慈文传媒,跌幅在40%-50%之间的共有6只,分别是捷成股份、中广天择、当代明诚、金逸影视、华谊兄弟、长城影视。整体来看,半年时间影视板块市值累计蒸发1227亿元。



有证券分析师认为,内容监管及税收政策趋严,广电新规强化电视节目管控,广电强化税收监察,督促影视公司、明星工作室等进行16年以来申报纳税的自查自纠工作,18年初至今影视项目开工大幅度降低,税收政策收紧或将对全年影视产量造成进一步冲击,影视公司业绩将承压。

众多影视项目停摆 甚至有从业者“赚的还没保姆多”

在政策要求补税这块瓜落地之前,编剧行业已经很不好过。

补税让已经处于寒冬中的编剧雪上加霜。今年以来,从演员限薪开始,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项目停拍,大量剧集找不到买家,大量制作公司迎来关门潮。编剧作为产业链上游中的一环,工作机会减少,直接影响收入。“有些年轻编剧,年收入甚至比不上工作室的保姆。”“一朝回到十年前的水平。”

目前新的税收政策尚未落地。编剧们都认同,长期规范是好事,但在短期内,税改对编剧的收入和工作流程都会产生直接影响。

曾任宁浩电影工作室剧本开发总监的黄海黄海说:“规范当然是好的,但一定要考虑到行业的特殊情况。可能大家看到头部的一小部分演员、导演,前几年借助资本赚到一些钱,就觉得这个行业富得流油了。要知道真正撑起这个行业的中坚创作力量,未必是那些轻轻松松补得起几千万税的人。”

知名编剧,拥有110万新浪微博粉丝,同时任职中国电影文学会副会长的汪海林表示,自己也有两个项目直接受到影响,“一个项目认为在政策上要重新考虑,还有一个项目觉得原来的体量太大,要重新考虑,所以搁置了。但也不是彻底黄了,可以继续寻找合作的公司接盘。项目总是有进有出的。”

项目被悬置的情况,在今年变得越来越多。5月份以来,由崔永元事件引发的演员限薪令、税收监管等一系列政策,像蝴蝶效应一样,让行业上游的资本由争相进入转变为观望,甚至退出。资本萎缩,开机剧组的数量断崖式下跌。

《军师联盟》的导演张永新说,去年在横店拍摄时,至少有80个剧组同时拍摄,而今年11月,在横店的剧组只有十几个。制片方发现,市场在变差,加上限薪和税务风波,很多已经制作做的影视剧,找不到买主,已经在筹备中的大制作,也不敢再继续推进。

影院几近入不敷出:万达净利仅增0.3%,星美3/4店关停

从2016年开始,电影行业的票房暴涨结束。至今过了快两年,也没有好转。

截止11月29日,2018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近562亿。还剩一个月,如果12月单月票房能超过38亿,全年总票房将突破600亿,年增长率约7.3%,介于前年的3.73%和去年的13.45%之间。如果12月大盘不给力,年增长率会更难看。



电影大环境不好,会影响到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经营者,不仅投资制作电影的公司业绩普遍不理想,被认为风险已经相对很低,靠放电影稳分票房收益的影院,有些也过得很不好,尤其是那些前几年跑马圈地快速扩张的。可以说,曾经步子迈的有多大,如今蛋就扯的有多疼。

比如一直遥遥领先,稳当行业老大的万达影院,今不如昔,优势不再,净利大降。而另一大影投知名品牌星美则遭遇了重创,影院大量关停、欠薪被追讨,麻烦不断,成了行业“老赖”。



有实体资产的放映端,也像只有个空壳的投资制作端一样,到了一个洗牌和价值重估的阶段。

万达这些年来一直是影院投资公司里的龙头,年票房一直遥遥领先,稳居行业第一。但是,年票房受每年的新增银幕数、平均票价等很多非稳定因素影响,实际上无法作影投之间的对比。不过,倒有一项数据可以说明一些问题,就是场均人次。

在2015年,影市最火爆的时候,万达影投旗下影院的场均人次是40,而排在第二的大地影院是27。但是万达影院的场均人次每年下跌的很快,2016年32,2017年26,到2018年跌到了22。而大地影院这三年来的场均人次分别是19、18、17,相对很稳定。



同样场均人次跌幅较大的还有耀莱影城和中影投资,耀莱影城比万达跌的还要快,场均人次从2015年的46跌到了2018年的21,中影投资介于万达和耀莱之间,算是下跌的里面比较坚挺的,2018年场均人次26,是前八大影投公司里最高的。

看整体的趋势,万达、耀莱、中影等曾经领跑的,如今的头部优势相比几年前已经大幅减弱,影投之间的场均人次逐渐在拉近,呈现出“大家都差不多,大家都不好过”的局面。

当然,场均人次的降低跟快速扩张不无关系,很多新建的影院,尤其是在小城市或非热门购物中心的影院,在揽客方面才起步,不稳定,会拉低影投整体的场均人次。

2014-2017年,万达影院国内每年新增的银幕数分别为369块、570块、994块、1444块。2018年虽然增速放慢了,但前十个月还是新增了491块。



截至2018年10月底,万达共拥有直营影院573家,银幕5062块。截至2014年底的时候,是182家影院,1616块银幕。银幕数四年时间增了三倍多。而全国电影总票房四年时间只增长了两倍。

大肆扩张的结果是单银幕产出不断下降,万达影投2014年的平均单银幕产出为260.42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1倍。到2017年跌为161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6倍。

主营业务电影放映收入的毛利率也在不断下降。上市前的2014年,万达影城观影板块的毛利率为19.68%,此后一路下滑,至2017年跌到12.06%。2018半年报公布的最新毛利率为14.46%,而另外两大附属板块广告和商品销售的毛利率分别为68.3%和60.8%。

这一系列变化最终体现在了财报里。2018年前三季度,万达电影(由万达院线更名而来,主体为万达影院资产)营业收入109亿,同比增7.06%;净利润12.68亿,同比仅增0.31%。而2015-2017年,它的年度净利润增幅分别为48%、15%、11%。



万达电影曾经的股价很高,是A股影视板块的头部上市公司。后来,王健林想把万达影视资产注入万达电影,结果停牌时间一拖就是一年零四个月,毫无实质性进展。复牌后,在熊市里躲了太久的万达电影股价暴跌,总市值从609亿跌到了如今的372亿。

虽然经历了很多波折,但是万达还是没放弃,想把影视资产并入。不过,万达影视的估值经过多次下调,如今下调到了110亿元。但是万达影视的业绩对赌却调高了,承诺2018-2021年年度净利润分别不低于7.63亿、8.88亿、10.69亿、12.74亿,年增长率预期分别为16.38%、20.38%、19.18%,要连年稳增。但在影视行业遇冷的当下,能不能完成这样的高承诺业绩,不少投资者会有疑问。

原本的影院资产盈利能力下降,要注入的影视资产本来风险就大,且存在被监管层否决并入的风险,如今372亿市值的万达电影,还要继续等着被市场定价。



而作为院线的巨头之一,星美影城从经营数据看曾经是非常辉煌的,2015年的时候,仅次于万达、大地、金逸,年度总票房在影投公司里排第四。



但是从2016年就开始滑落了。那一年,星美影投的年度总票房排名跌到了第六,万达、大地、横店等虽然增幅不大,但总票房都在涨,而星美从16.63亿跌到了14.20亿,跌幅14.6%。

2017年,星美年度总票房同比反弹增12%。排名回到第五。

但到了2018年,又下去了,排名跌到了影投里的第七,票房收入相比其他在增长的影投大幅下滑。比如,截止2018年11月,万达、大地、横店等的票房都已经和去年基本持平,或者超过去年,星美10.87亿,和去年的15.93亿比,差了5亿,严重掉队。



这源于星美的危机。据此前的报道,星美旗下很多影院因为拖欠片方的电影分账款,拖欠影城房租、物业费,拖欠员工工资、社保等,已经只能靠放老片为生,或被迫关停了。其中不少还被列进了“失信”名单,成了欠钱不还的“老赖”。



根据猫眼购票平台的信息,北京4家星美影城,世纪金源IMAX店和世界城店已经没有排片信息了,西红门店只有《胡桃夹子与四个王国》、《滴答屋》、《冰封侠:时空行者》三部片在排映,只有分钟寺店在正常排映当下的热门新片。

世纪金源IMAX店是星美的一个招牌店,已经被商场物业强制断电封停,并贴了要求搬离告示,原因是拖欠房租、物业费。



其他城市的影城也都是类似的情况。上海的9家影城,只有正大IMAX店和金山百联店还在正常营业,其他7家店都已停止了排片。深圳7家店只有3家店还在排片。广州6家店只有1家店还在排片。

二三线城市的影院,状况也都同样糟糕,或者更糟。



一份内部谈话记录显示,星美惠州陈江店从今年6月份开始拖欠物业各项费用达38.26万元,物业多次催缴,要求最低支付10万元;星美常德久光店欠物业房租67.31万元,水电费8.28万元,物业已多次发函催交,并于11月12日强行撤场;星美天津盛林店拖欠物业费用共计89.24万元,物业催缴无效已于11月10日封店。

从月度排映场次数据看,过去一年,星美影投旗下影城的月排映场次最低都在21万场以上。今年前三个月,也基本正常。但是从4月开始,月排映场次开始逐月走低,从4月的20.7万场跌到了8月的14.7万场。然后9月开始突然暴跌,一下子跌到了7.1万场。10月是8.1万场。11月是5.4万场,创下新低。如果跟之前的最低21万场比,砍掉了近四分之三。



也就是说,预估星美四分之三的影城都已经停止排片了。

星美影城这几年扩张速度非常快,方式包括新开、并购等。截至2017年底,星美拥有影城365家,银幕数2290块。而两年半前,星美控股2015年半年报显示,公司拥有影城增至130家,银幕数超过1000块。也就是说,银幕数两年半增长了2.3倍。而全国电影总票房从2015年-2017年只增长了不到19%。

年初在接受采访时,星美实控人覃辉表示2018年星美控股旗下影院会从365家增加到450家,但愿望实现前恶果已经长出来了。

据此前媒体了解的信息,星美每家停业门店欠员工的总薪酬均在二十万元左右。按365家影城四分之三停业来算,光欠薪合计就高达约5500万元。



曾经非常有行业地位的一家影投公司,如今却成了一个连员工工资都给起的烂摊子。

 【从业者对税收新政众说纷纭 路途漫漫或迎更璀璨前景】

出离愤怒,乐观其成,从业者对税收新政态度不一

“以前是活的舒服要交税,现在是活着就要交税。现在才发现,好像连个能沟通的地儿都没有”,某影视公司的高层感慨到,一副人间不值得的语气。

包括导演高群书、编剧赵冬苓等在内的知名从业者,纷纷开始公开平台表态。高群书呼吁不要“一刀切”,他指出,大部分安分守己的影视制作业一直以来就是微利,制作、发行、制作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都是拮据经营,除了资本风口上的那些猪,其他绝大部分也挣不到什么钱。



《北京爱情故事》编剧李亚玲,说得更加直白,矛头直指部分媒体:

媒体不能只报道,少数明星几十天甚至几天挣了几百几千万……少数影视公司一部电影一部戏挣了多少钱……应该再报道一下,这些年有多少影视公司破产?有多少投资人血本无归甚至自杀?有多少影视从业者还挣扎在温饱线上?有多少从业者自杀、过劳死或者早逝?

有不同的声音出现,完全可以理解。

赵冬苓则指出,各协会和各从业人员者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为保护影视业的发展,为自己的合法权益,也为督促权力部门依法行政而集体发声。



但也有很多业内人士秉持积极的态度。

慈文传媒董事长马中骏说,“洗牌的过程中会过滤掉外行的圈钱公司,过滤掉没有实力的制作公司,最后能活下来的才是真正的强者,事实上活过冬天,春天就是你的。优质内容依然是未来影视产业发展的必然走向,洗牌期也是正是推动内容为王发展的最好时期。”

知名编剧宋方金认为,现在可能是一些投机分子的寒冬,要说作品,过去“红红火火”的几年才更像是寒冬,“曾经每年都有2-3部现象级作品,现在2-3年才能出一部现象级作品。”2009年创业板向影视公司打开,“是中国影视行业的生死线,影视作品变成了理财产品、融资工具,你写一部戏想如何传递美学、价值观、真善美,但是在投资方、上市公司的操作下,你就是一个融资工具,能给我公司带来多少估值扩大化。利益的最大化必然导致你的作品产品化”。

《浮生一梦》导演王小明认为,这个周期可能会更长。“税改”风潮将抹去中国电影的投资泡沫和恶性竞争,深刻改变影视剧的成本结构。但是,回归电影的本真也并非易事。

投资人预测影视行业调整需3-4年

投资了多家影视公司的资深投资人曹海涛针对此事发表意见,他悲观预测税收政策对影视行业的打击、整顿至少要持续3-4年,或许到了2023年影视行业才会再次迎来辉煌,“这3、4年的沉浮是悲观的,但也是必要的”,曹海涛说道。

在曹海涛看来,当前文化产业太重视轻资产,未来的影视行业应该在两方面布局,即将轻资产与重资产相结合,就像华谊的转型那样,既做电影,也做房地产,建设电影小镇,增加重资产比例,通过多种产业的结合,使得轻资产与重资产变成中资产,不重不轻让企业更能够经受得住风险。

寒意中重建影视工业秩序

接踵而至的消息为影视行业多少蒙上一层阴影,但业内人士认为,没有必要借“税改”事件妖魔化这个行业。

贾樟柯认为,影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还有待观察,“这是一个阶段性的现象,也是一个发展的转折。去年中国拍了800部影片,产能过剩,如果能借这个契机回归正轨,是一个转折,也是一件好事。”

王小明、张璞等业界人士则认为,转折点就是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建设。电影的工业化是指行业分工深度细化,在工业标准的推动下一起打造电影的产业链条。

中国电影目前的问题是,因为资本助推的泡沫化,使得影视投资过于向演员集中,使得像编剧、配乐等重要环节的制作非常薄弱。

值得欣慰的是,中国电影的工业化又表现出两种趋势。一是中国电影观众变得越来越聪明,对于故事情节有预期以及判断,如果电影从业者违反了这个“套路”就很糟糕,所以故事逻辑包括戏剧结构需要学习好莱坞的成熟运作;二是,现在中国的电影观众回归到对于电影本体的热爱,因为电影满足了人们的双重需求,即体验未曾经体验的精彩,去到未曾去过的世界。这样的市场发展趋势也使得我们必须向工业化发展。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506945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