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捧上天的“网红饮料”,喝着喝着 肾就没了(组图)

快刀财经 0

被收割的不只是钱包,还有最重要的本钱——身体。作者:朱末来源:快刀财经(ID:kuaidaocaijing)

爱喝快乐肥宅水,胖过唐朝杨贵妃。

 

随着消费观念的升级,“又想过嘴瘾又想要健康”逐渐成了年轻一代的新诉求,因此催生出各式各样的概念饮品。



 

从弱碱水、气泡水到玻尿酸水,再从“0糖、0卡、0脂”到“美容、减肥、养生”,一不留神,饮料界突然成了“智商税”的重灾区。

 

先是今年4月,元气森林发布一封姗姗来迟的致歉声明,称公司在乳茶产品的宣传中没有说明“0糖”和“0蔗糖”的区别,产品确实是含有糖的,将尽快修正标签。



▲图/元气森林微博

 

然而,这种又当又立的做法,显然不能让消费者买账。要知道,元气森林正是靠着“无糖喝不胖”的卖点迅速深入人心,不仅创下6个月销量超6.6亿瓶的疯狂战绩,还一度打败过可口可乐这样的巨头。

 

试想,如果不是迫于舆论压力,元气森林可能至今还在打着擦边球,无所顾忌地误导着消费者。

 

到了5月份,农夫山泉的苏打气泡水又因原料产地问题翻了车。仿佛被砸碎的冰山一角,回过神的消费者们集体发现,这些年来,网红饮料是卖的越来越好,喝它的人却越来越不好了。

 

有人满嘴蛀牙,体重虽不过百却血糖和尿酸超高,离痛风只差时间慢熬;有人长出了肾结石,必须要立刻动手术;还有人患上了内分泌代谢性疾病“黑色棘皮症”,苦不堪言。

 

从“靠饮料续命”,到“拿命换快乐”的距离,并没有想象中遥远。

01网红饮料套路有多深精心布局的消费陷阱

当代年轻人有多能喝,答案足以惊掉下巴。

 

仅过去一年,我们就喝掉了1.6亿吨的饮料,相当于喝干了10个西湖。另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中国软饮料市场还将保持高速增长,预计2024年整体规模有望达到13230亿元。



 

这个赛道的前(钱)景显而易见,竞争激烈程度也可想而知,谁能抢占消费者心智,谁才能立于不败。

 

所以,网红饮料们的“局”,从名字和产地就已经开始了。作为大热黑马,元气森林自诞生起,就极力往“日系风”上靠拢,旧款包装不仅以日语中的“気”作为核心因素,包装上也印着“日本国株式会社元气森林监制”的字样,几乎能以假乱真日本本土饮料。



 

这并非误打误撞,而是刻意为之。元气森林创始人唐彬森说过,提到日本,人们会自然联系到品质,元气森林走日系路线,既能拓宽市场,又能产生溢价。

 

只要查询元气森林的工商信息就能发现,虽然“元气森林”商标已获得注册,权利人确为株式会社元气森林,地址也是日本东京都某地,但产品包装上的委托方为元气森林,产地却是河北衡水,当中的弯弯绕绕不言而喻。

 

为堵悠悠之口,去年9月,元气森林借升级品牌Logo之名,不仅将名字改了回来,连“日本国株式会社元气森林监制”这行字也悄然消失了。

 

再说大动作频频的农夫山泉,则更是高手中的高手。文字宣传上从长白山到武夷山、峨眉山再到千岛湖,其水源地几乎覆盖了南北东西的名山大川,无一例外都带着“保存最完好的森林生态”、“第一高峰”、“第一秀水”之类的名头。



 

不同产地的水到底有多大产别,普通人的舌头很难品尝出来,也难以证伪。关键是气氛烘托到了,水还没喝到嘴里,天然、健康、高端的气息已扑面而来。

 

而这背后,曾数次有媒体报道,农夫山泉的水源地附近“垃圾遍布”、“蚊蝇乱舞”,紧邻着养殖水域和造船码头。

 

夸夸其谈多了,难免有祸从口出的时候。农夫山泉新推出的一款苏打气泡水,特别说明使用的“拂晓白桃”产自日本福岛县(没错,正是发生核泄漏的福岛)。

 

铺天盖地的质疑声中,农夫山泉只能澄清是“研发人员依据拂晓白桃的独特风味,创制了类似产品,与福岛没有关联”,这个回应,又掉入了涉嫌虚假宣传的漩涡,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言归正传,如果说前面的种种铺垫只是暖场,那终极利器,就是五花八门的“添加元素”了。

 

这才是“重头戏”。

02偷换概念的成分骗局噱头背后经不起推敲 

事实上,口感和健康这两个矛盾体,很难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平衡,深谙此点的饮料企业,很快想到了第三种办法:偷换概念。

 

最先吹起来的是“苏打气泡水”,因为里面添加了碳酸氢钠,被鼓吹成有降尿酸、养胃的作用。

 

要明确的是,饮料界的苏打气泡水本质上就是碳酸饮料,碳酸氢钠含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且还混有其他食品添加剂,与通过口服碳酸氢钠片来降低尿酸,完全是两回事。

 

而所谓的通过中和胃酸达到“养胃”效果的说法,同样是无稽之谈。一方面,气泡苏打水中和酸液的能力极弱,另一方面,正常人也根本没那么多胃酸去中和。

 

也许是意识到中间的漏洞太多,精明的饮料企业马不停蹄地打出了更具有迷惑性的“0糖、0卡、0脂”的口号。



 

以元气森林为例,其引以为傲的零糖,实际是讨巧地使用了“代糖”。据其苏打气泡水产品包装显示,除了赤藓糖醇,成分表中另外还有三氯蔗糖,甜度约为蔗糖的600~650倍。



 

单从表面上看,这些甜味剂的热量确实很低,但后遗症是,甜味剂的摄入会在大脑中产生兴奋,引导补偿性摄入更多高热量的食物。无糖饮料还可导致30%~50%的牙釉质软化,危害更甚于普通的饮料和糖果,想要靠此减肥,不异于天方夜谭。

 

顺便提一句,因为零糖饮料的风靡,还促进了代糖行业的“突飞猛进”。相关资料显示,去年,代糖安赛蜜、三氯蔗糖巨头金禾实业股价暴涨47%;代糖糖醇生产商华康股份在今年2月上市首日达到44%的涨停上限,随后连获4个一字涨停板。

 

“0糖”的概念泛滥后,为了在同质化的气泡水中脱颖而出,各大品牌没少费心思。农夫山泉表示要掀起一场更彻底的革命,强调0山梨酸钾,眼花缭乱的专业名词背后,被扒出其实就是0防腐剂。

 

蒙牛主打乳酸菌,但乳酸菌必须低温才能保持活性,一旦进入常温就会迅速大批量死掉。就算是一瓶有活菌的饮料,经过唾液、胃液和胆汁的数小时杀菌后,也基本凉透了,指望这点益生菌改善肠道健康,还不如直接接受粪菌移植治疗(怎么治疗自行搜索)。



▲图/《走近科学》

 

娃哈哈押宝膳食纤维,但健康人群只要保证均衡饮食就能够足够摄取,过量补充反而会增加炎症性肠病的风险。

 

有了前人开路,后浪们更是肆无忌惮。有款叫做“晚安水”的热门饮料,顶着专利的旗号,让人相信长期饮用能够帮助放松身心、整晚安睡,简直是入睡困难者的福音。



 

但实际上,它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果汁饮料,里面最神秘的成分是个叫y-氨基丁酸的东西,至今没有任何实验能证明,这东西有帮助深度睡眠的作用。

 

还有种叫“睡前饮”的饮料就更神奇了,特别添加了燃烧热量的成分,躺着也能瘦成闪电,全网已爆卖120000+盒(一盒14包,卖199元)。

 

究竟是什么高阶配方无从考据,倒是海报下方一行隐藏极深的小字,不经意暴露了实质:“本品为普通食品,因个人体质差异,不保证每个人都能达到预期效果”。(说人话就是,这只是一瓶果蔬汁饮料,吃了没用是大概率)。



 

被包装成有百利而无一害的网红饮料们,靠着避重就轻的忽悠,成功洗脑了消费者们,个个赚得盆满钵满。

 

元气森林在2020年卖出了27亿元,估值从2019年的40个亿飙升到2020年的140亿;农夫山泉的上市额创了新高,创始人钟睒睒以5500亿元身家问鼎亚洲首富。

 

所以说到底,网红饮料能有什么坏心思呢,无非是想让人源源不断奉上钱包的同时,还能产生自我感觉良好的依赖。

 

03喝坏身体者比比皆是不良风气横行饮料圈 

当局者迷,蒙在鼓里的消费者们怎么也没想到,为千亿的生意做了莫大的贡献,得到的却是被灌坏的身体。

 

深圳27岁的白领小雅,就差点把自己喝瞎了。今年1月,小雅感觉视力每况愈下,去医院后被确诊为糖尿病并发性白内障,需要立即进行手术。



 

这种原本好发于45岁以上人群的疾病,居然提前发生了,而罪魁祸首正是小雅每日不离的网红饮料。

 

“我平时喜欢喝饮料来解压,但我挑的都是无糖饮料啊。”面对身体亮起的红灯,小雅还没有从震惊中走出来。

 

像小雅这样的例子并非少数。湖南长沙的夏女士,因为不喜欢运动,又想要维持身材,一直选择更健康的网红饮料,没想到日积月累两侧肾脏都长出了结石。



 

常州11岁的男孩明明,是快乐水的忠实粉丝,直到最近,家人发现他脖颈处的皮肤呈乌黑色,原以为是晒伤,检查报告却显示患上了“黑色棘皮症”。医生表示,明明患病,喝下去的大量饮料起了重要作用。



▲图/《新闻空间站》

 

有媒体特意买来市面上流行的20种无糖饮料进行测评,虽然国家对无糖饮料没有现行标准,但参照预包装饮料《GB28050-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来看,无糖饮料糖含量应小于等于0.5g/100ml,竟无一合格。

 

不妨从头回溯,撇去人为制造的光环,网红饮料们本身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产品壁垒,所谓的创新也多是无关痛痒的卖点,跟风和山寨乱象更是屡禁不止,潮流来得快,去得也快。



▲跟风乱象

 

短暂的走红周期,造成的另一个恶性循环是,比起静下心来琢磨产品,饮料企业们更愿意在营销轰炸上砸钱出力。

 

线上借助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亦或赞助各种综艺节目刷脸,花高价坑位费请头部主播带货;线下则拓展便利店和商超渠道,为拿到更多位置不惜重金肉搏。



 

这种做法在业内几乎是公开的秘密。元气森林创始人唐彬森就说过:“我们敢在创造20亿收入时,掏出18亿去做广告投放。”

 

指望疯狂专注营销的网红饮料公司们,能造出敞开喝还没负担的饮料,那才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无独有偶,就在前段时间,某山楂饮品出圈后,遭到员工匿名爆料,称其代工厂的卫生条件令人堪忧。



▲图/员工供图

 

秘密拍摄的画面里,蓝色铁皮桶装着原料,漏在地上的添加剂无人处理,抽糖浆的管子从地上拿起接着放进搅拌池,却依旧以花里胡哨的“障眼法”,获得了高人气。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智商检测水”面市,概念、成分、包装、广告只会越来越出神入化。

 

作为消费者,能做的就是保持理性和清醒。否则,被收割的不只是钱包,还有最重要的本钱——身体。

 

别为那点短暂的快乐,提前透支了未来。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部分已标明出处)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502091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