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裔院士:若获得诺贝尔奖 一定以中国人身份领奖

世界华人周刊 0

李飞飞,一个平常的名字,却在人工智能高科技领域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精英之路,纵观她的人生历程,不可谓不令人惊叹:

1995年,李飞飞进入普林斯顿大学。

1999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后,她赴西藏研究一年藏药。

2005年获得加州理工学院电子工程博士学位。

2009年加入斯坦福大学任助理教授。2013年-2018年担任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

2015年12月1日,入选2015年"全球百大思想者”。

2017年1月4日,入职谷歌 。

2018年3月,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李飞飞

2018年9月10日,回到斯坦福大学担任教授,同时继续保留谷歌云的AI/ML顾问。

2020年2月6日,美国国家工程院(NAE)公布了2020年新当选院士。李飞飞教授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作为一个年轻女性,李飞飞今天的成就并不是从天而降落在她的头上的,而是她自己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滴才汇成的事业的汪洋大海。

作为一个美籍华人,李飞飞带有与生俱来的民族烙印,华夏民族的精神与气质伴随着她度过了异国的艰难时光与闯荡事业的征途,她将一张张优秀的成绩单交给世界,把热忱的爱国情怀交还故土。

李飞飞

拔根离土,倔强周旋1976年,李飞飞出生在北京,随后全家搬到了成都。对李飞飞而言,自己独立早在十二岁爸爸先到美国去时就已经开始了。自那时起,她便开始关注社会问题,读很多书,积累、思考、萌生自己的人生信念。

在她16岁时,父亲为了追求自己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之梦,带着妻子女儿远离祖国,飞向了大洋彼岸,从此李飞飞一家定居美国新泽西州的小镇上。本以为在异国他乡可以安心与梦想握手言欢的一家人,却立刻迎来当头一棒:语言不通,生活陷入窘境之中。

为了维持生计,身为知识分子的父母不得不一个去修相机,一个做了收银员,在奔波努力下才将李飞飞送进当地的一所中学。

此时的李飞飞,突然来到陌生的环境,无论是文化习惯、语言上的差异,还是思维眼界、学习交友上的差异,都飞速在她面前堆起高墙。

她的父母虽然在身边,却不得不忙于奔波生计、自顾不暇,学业与生计的两座大山重重地压在了她的肩膀上,她不得不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她并没有束手无策地等着谁来做自己的引路人,而是自己举起斧头,在荆棘丛中开出了一条道路。

李飞飞

为了减轻父母的经济压力,像许许多多留洋的学生和漂洋过海的中国人一样,她去餐馆打工、去给别人遛狗、在洗衣店帮忙,从异国的底层角落中一一拾起生活的希望。

在学业上,美国高中的学习内容与国内大相径庭,教育制度规范上亦迥然不同,自己英文又实在太差,几乎什么都不懂,然而此时她离考大学只有两年时间。

于是李飞飞上了ESL英文补习班,常常手里握着一本中英、英中字典到处乱跑,一边补英语一边努力摸索适应美国的教育。

除此之外,初到美国的她,还要克服心理上的孤独。学校里的同学本身并不知道如何与有着巨大文化差异的同龄人交往,再加上彼此之间语言不通,以及思维模式和学习态度不同。

李飞飞

一开始,在美国同学很重视他们的课外活动,拥有开放轻松的人际关系时,她想参加什么,都参加不了,与校园文化格格不入,与同学的关系,也容不进去。于是交友也成了她难以言说的困难。

在这样举步维艰的环境冲击下,李飞飞并未一味失落、迷失,她学习了父母身上自尊,自强,自力的精神,坚信“Swim or Sink”(游上来或者淹没下去),她认为“ 如果一个孩子足够坚强,有目标,有抱负,我觉得会承受这种压力和震撼,从生活的冲击中走出来。”

在她后来的学习、科研道路上,她也一直秉持着这样的信念,这使她在一条条人生岔路口毫不犹豫地选择然后走到底。

李飞飞

竭诚做梦,不走寻常路1995年高中毕业后,李飞飞报了麻省理工学院、罗格斯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 结果居然都被录取了。

由于她比较喜欢人文科目综合的大学,并且在当时很多人要从事生命科学,都要先选择生物专业的潮流下,她选择了物理专业,走了一条非传统的路。

因为她认为自己“需要一种不同的路,来激发我的想象力。”所以她最后选择进入了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学习,并获得了全额奖学金,由此引发巨大关注,当地的小镇还特地报道了这件事情。

在大学期间,她遇见了非常好的世界级最顶尖的大学教授们,除了平时学习刻苦以外,她每一年都利用暑假去科学实验室,申请过程本身也是一个竞争激烈、极其锻炼人能力的事情。

就是这样不畏困难敢闯敢拼的精神,使她得到了扎实的经验与成绩,也赋予了她走得更远更稳的信心与实力。

李飞飞

许多人在大学毕业后都需要为找到合适的职业而四处奔走,然而李飞飞1999年大学毕业后,包括高盛集团在内的多家华尔街金融公司就向她递出了橄榄枝,而且都是高薪的起点,就业机会非常乐观,用她自己的话说,叫“ 不是我找工作,是工作等我”。

如此优渥的就业机会几乎可以让所有人眼红了吧,然而她又再次偏离正常路线,她坦言,自己并不是仅仅想要一份功成名就、高薪舒适的职业,也不是为了“从一个名校走进另一所名校,从一个实验室,移进另一个实验室。”

她的人生,从来就是独立清醒、不安分的,她的路“不是常人走的路”。

于是她亲自设计完成“藏医药学和西医学上的医理比较”的课题,经过两轮的面试和答辩后,在1200多名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成为那一届学生中唯一拿到普林斯顿 Martin Dale1953 fellowship奖学金的人。随后她带着自己的研究大纲,背着书包、行李,只身一人闯去西藏。

西藏之行结束后,李飞飞马不停蹄,立刻又投入了下一个阶段,到到加州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并于2005年获得加州理工学院电子工程博士学位。随后李飞飞进入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选择了少有人看好的计算机视觉识别领域作为研究方向。

李飞飞

此后的路只会更加险阻难行,项目研究受到否定、资金窘迫等,都没有压垮她心中的大桥,她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建成了“ImageNet”的数据集,并发表相关论文,并开放了ImageNet,积极投身AI领域研究,推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

基于李飞飞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卓越贡献,她成功入选2015年"全球百大思想者";

2018年3月,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2020年2月6日,美国国家工程院(NAE)公布了2020年新当选院士,李飞飞教授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可以说,在追求自我梦想的路上,李飞飞一直大步流星、脚步坚定又响亮,她的人生字典里,似乎就没有“退缩”这两个字。她背靠自己充盈的精神世界,选择了与世俗背道而驰的路。

正如她自己所说的:“生命中,人要做许多抉择, 不是因为那个条件好,待遇高,就去哪里…仅仅是挣一份高薪,没有理想的人,也算是碌碌无为。”

李飞飞

异地开花,根系故土世界的目光聚焦在她身上时,李飞飞撕掉这些华丽的标签,从来都是以华人身份面对这些荣誉。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她追求梦想的无畏无惧,还有她刻在心里的民族情结。

曾有媒体采访李飞飞,问道:“在美国,你已经生活了数十年, 那么你认为自己现在是美国人,还是中国人?”

李飞飞斩钉截铁地告诉记者:“我当然是中国人。”并接着说出,她很小的时候,便与自己做了一个约定,她曾发誓:“如果有一天我去领诺贝尔奖的话,我一定要以中国人的身份去领奖。”

我们常说小孩子的话做不得真,然后李飞飞却踏踏实实地履行着自己对祖国的庄严的爱。

初到美国,对她而言,“就好像是一棵正在成长的树,原本在它的故土上结成叶子,开出花朵,可是,一下子被拔起,然后,硬被搬到另一片土地上。”

李飞飞

一个16岁的孩子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没有朋友,没有社交,如何坚定地走出自己的路?

第一年,李飞飞就坚持给中国的中外少年杂志撰稿, 虽然听起来好像不足挂齿,但正是与祖国的这一点联系成为支持她度过初来上高中时的几年的信念。

那时的她,即使与周围的文化环境完全脱节,也暗自发誓:“我要让我周围,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其实,在异国他乡,面临的不仅仅是生计、学业的压力,更有来自种族歧视的心理冲击。

在学校,她亲眼目睹了一个北京来的男孩在高中校园里被白人孩子殴打,后来校方把这件事情的严重性压了下去,这个被打中国孩子,受到严重脑震荡,虽然最后得到了一些华人社区为他争取到的救助,但那位打人的学生,校方却只是罚他三天不能来校上课。

这件事情给李飞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就是从这些事情中,李飞飞才从内心深处体会到,身为一个中国人,只有强大起来才能不受别人欺负,只有团结起来才能维护民族信心。

李飞飞

她认为一个人必须有“自尊”,小时候要有个体的自尊,成年人要不要给亲戚或者社会增加负担的自尊,而到了海外,还应该有更深一层的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尊。

在国外,一个中国人的行为不能只代表他自己,在一群外国人中间,必须更加努力地团结起少数中国人,互帮互助,共同维护民族尊严。所以这件事情发生后,李飞飞一直积极参与事件的调查和处理工作。

同时,李飞飞立足于世界文化和情感中来理解自己的民族观,从另一个角度阐释祖国的历史,将祖国与世界紧紧相联。

1997年,正是南京大屠杀的60周年,李飞飞认为:“作为中国人,我不能让世界忘记这段历史,尤其这段浩劫对中国人的创伤。”为此,她发动了普林斯顿七八个本科生,邀请世界各地的学者参加演讲,报告,交流。

李飞飞

1999年后,李飞飞拒绝高薪职业的诱惑,选择飞赴西藏研究“藏医药学和西医学上的医理比较”,被问及原因时。

她坦言,也许是骨子里的灵魂呼喊,也许是那方故土冥冥中的招引,去探索东西哲学和科学中的奥妙、去寻求东方哲学的精髓、去做东西文化的桥梁,是自己一直想探索的事情。于是她亲自设计,亲自完成课题,并独闯西藏,最后交出优秀的成果报告。

她把自己比作“五四青年”,自称:“我不能只当一位在实验室的科学工作者,我要做一个有文化信念、对社会关注、对人类赋予使命,作个新一代,中国知识分子。”

这是生来就是中国人的灵魂呼喊,每一个中国人都不甘平凡,都在试图燃烧自己的一点微光,点亮祖国的更多领域。李飞飞在高科技领域发光发热,这让世人为之侧目,也书写了华人在世界科技之林的新篇章,更是泱泱海外华人的优秀榜样。

李飞飞

李飞飞回国的机会并不多,从16岁离国后,她一直背井离乡、漂流四方,“回归”一词对她而言未免太过奢侈。1995年高中毕业后第一次终于可以回国,她激动得连同学们最为看重的高中毕业典礼都没参加,径直坐了飞机像一只南归的大雁飞回了祖国。

飞机刚一落地,她说只想趴在地上,去吻这片土地。异国他乡的游子,永远被深厚的祖国大地深深牵扯着心脏,这次回国,是久别重逢的喜悦,是落日归根的安心,是明月故里的感动。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是诗人艾青对祖国的血肉情深。

“如果有一天我去领诺贝尔奖的话,我一定要以中国人的身份去领奖。”则是李飞飞对华人身份的庄严热爱。

李飞飞

从中国成都第七中学,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她的追求如溪流赴海一般义无反顾。从在异域文化中不安窘迫的小女孩,到在硅谷高科技领域长袖善舞的精英,她的历程就像一只帆船在急流猛浪中航行到沧海之巅。

她的人生就好像是一只风筝,把线牢牢固定在祖国故土的出发点,然后径自飞向广阔的天空,试炼人间风雨,追寻真理的意义。

她怀揣着对梦想的一腔孤勇,对祖国的一片热忱,在遥远的大洋彼岸充盈着自己的精神世界,单枪匹马闯出了一座座里程碑式的成就。李飞飞,找寻到了属于自己的天空,也点亮了祖国的一片天空。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98923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