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资一统天下 到国货占比超70% 这行业怎么做到的

·中国经济周刊 0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李永华|湖南长沙报道

“去年,三一挖掘机销量创造了历史最高记录。”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说,三一能够成为全球挖掘机冠军,尤其是2020年能够实现高增长,主要是因为2020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只有中国,而目前,三一挖掘机80%的市场都在中国。

根据全球调研机构Off-Highway Research的数据,2020年,三一重工共销售98705台挖掘机,占据全球挖掘机市场15%的份额,成为全球销量第一名。

不光是三一重工快速崛起,过去的20年,徐工、柳工、临工等各大国产品牌在挖掘机市场掀起了一股国货潮。数据显示,到2020年底,国产品牌在中国挖掘机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超过70%。但在20年前,2000年,本土品牌销量仅502台,占市场总量的5%。在经济发达、竞争激烈的广东等地区,国产挖掘机的销售几乎为零。



从国外品牌占比95%,到国产品牌占比超70%

20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自主研发挖掘机,与日本几乎同时起步。然而,直到2000年以前,美国的卡特彼勒以及日本的日立、小松等外资品牌长期占领中国挖掘机市场90%以上的份额。

湖南中旺营销总监王广回忆说,当时谁若买了国产机,就会被认为是不懂行,往往也很难接到活儿。

2003年,三一重工决定进入挖掘机行业。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认为,挖掘机是工程机械行业皇冠上的明珠,不做挖掘机就说不上是一家真正的工程机械企业。

然而,挖掘机很难做。一开始,三一重工以组装的形式做了十几台试验机,无一成功。其第一任总经理代晴华说,这一批试验机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只有8个多小时,也就是说,新机器出厂工作不到8小时,就要出故障。

“刚刚成立时,一切都不成熟,没人没设备没工具,什么都缺。”代晴华回忆道。

2004年,挖掘机项目几乎耗尽了三一重工的现金,此后几年也几乎没有效益,三一重工内部还有关于“亏损严重的挖掘机项目下马”的声音。

从全国来看,国产挖掘机只能算是刚起步。一个细节是,2009年从日本回国加入三一重工的曹东辉发现,找遍全国,竟然连一家挖掘机耐久性试验场地都没有。

不过,坚持做下来的三一重工终于在2007年实现了挖掘机项目盈亏平衡。2011年,三一重工挖掘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12.3%,超越所有外资品牌,成为行业第一。自此之后,三一重工始终保持国内第一的地位,市场份额不断攀升。

占领国内市场之后,国产挖掘机近年来加速出海,进军国际市场。2021年4月,我国挖掘机出口销量5472台,同比增长166.3%。

三一重工董事、三一重机董事长俞宏福透露,今年,三一挖掘机销量仍将实现较好增长,海外市场更是高速增长。三一的目标是,“十四五”期间,在海外再造一个“三一”,让海外销售规模达到百亿美元。

5分钟下线一台挖掘机,千里之外远程无人遥控

在上海临港新区和江苏昆山的三一重工挖掘机生产基地,人们能够发现其挖掘机成为行业第一的原因。

俞宏福说:“我们的梦想是做世界上最好的挖掘机”。要实现这一目标,靠的是三一重工多年来打下的制造基础。

早在2008年,三一重工建设挖掘机生产线时,就开始大规模使用焊接机器人,使挖掘机使用寿命大约翻了两番,售后问题下降约3/4。一个焊接机器人的效率相当于四五个焊工,而且更加稳定,大大提升了整个生产体系的效率与产品质量。

三一重机中挖公司制造总监涂晓丹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从一块钢板到一台挖掘机下线,上海临港新区最快可以用时5分钟,全部实现自动化生产。

“每个零部件、每个设备都是数字化连接起来的,这样联系起来后,我们知道每一个焊接件的焊接电流大小、每一个螺栓是谁拧的、拧了多少力矩都清清楚楚,而且每次拧的力矩都是标准化的,这就保证了产品质量。”涂晓丹说。

如今,从小型挖掘机到大型挖掘机,三一重工的产品均已全面追上甚至在部分技术指标方面领先外资品牌。新的挑战是超大型挖机,在这一领域,现在的王者仍然是外资品牌。

俞宏福则表示,“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一定要能做到,而且我们很多方面要做得比他们更好。”

在5G应用与无人化方面,三一重工挖掘机走在了前面。

2019年,三一重工、华为等联合打造的全球第一台5G遥控挖掘机正式亮相,通过移动5G网络,工作人员和试驾观众启动了远在千里之外矿山中的一台挖掘机,这是全球工程机械行业首个5G应用落地的案例。

不过,向文波坦言,相对于汽车无人驾驶,工程机械要实现无人化可能更难,因为工程机械操作场景很简单,但驾驶很复杂,比驾驶汽车复杂得多,要把操作手完全靠感觉去操作的技能变成机器的智能,难度很大。在这方面,三一重工会坚持自己去做。



自主可控是秘密武器,电动化是最大机会

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可控,是三一重工挖掘机看不见的秘密武器。

2011年之前,中国市场能生产出多少台挖掘机,取决于当时的日本与韩国两大油缸厂在中国市场投入多少油缸。

三一重工不希望核心零部件仰人鼻息,于是大量自研主要核心部件。

向文波介绍,目前,集团成功研制专用底盘、发动机、控制器、油缸、泵阀马达、减速机、回转支承等核心零部件,并全面应用,彻底告别“卡脖子”的困境,实现全产业链“自主可控”。

除了自研,三一重工还与国内多个供应商共同发力核心零部件,其中,与恒立液压(601100.SH)长达近20年的合作堪称业内佳话。

2004年,恒立液压走上了挖掘机液压油缸的自主研发之路,最初步履蹒跚。

恒立液压董事长汪立平回忆,那时,他拿着小板凳等在各个厂门口,一家家去寻找产品试用的机会,“只有三一重工大胆试用了恒立的液压油缸。”

首批液压油缸用在三一重工的20吨新型挖掘机后,问题不断,只能返厂。而和产品一起返厂的,还有三一的研发人员。

时任三一重工挖掘机项目负责人的代晴华回忆,当时挖掘机项目整个团队就百余人,虽然人手紧张,但还是抽调了最精锐的力量,和恒立的员工一起研究分析、查找问题、提升质量、重新制造。

2011年,三一重工挖掘机销售量成为国内行业第一。同年,恒立液压上市,成为当时国内唯一规模化生产挖掘机高压油缸的上市公司。

2019年,三一重工对恒立液压油缸采购量近4亿元,其它液压件也有较大金额采购。

在核心零部件领域,向文波认为,能源体系决定工业结构,过去以燃油发动机为根本的体系,未来必将转换成电驱动为主,而恰好中国已经在电动化走到世界前列,这对三一是最大的机会。

2020年底,三一重工在江苏昆山园区推出全球第一款“批量化生产”纯电动挖掘机。

三一重机电气化研究所副所长王东林说,与燃油型号比,纯电机的输出效率能达95%以上,较传统燃油机的不足40%提高一倍多。

挖掘机指数正处于繁荣期

5月30日,俞宏福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从目前看,无论是挖掘机的开工率还是作业工时,都显示挖掘机指数在繁荣期。

2014年,一位领导来视察,要求定期汇报设备的运营数据。受此启发,向文波认为,“当时有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通过船运预测经济,我们想到,工程机械也能反映国家投资基建的情况。”于是,向文波提出了“挖掘机指数。”

2015年,三一重工首度推出“挖掘机指数”,能非常直观地看到各设备的开工情况,以及反映当地基建施工情况,后成为政府部门制定宏观政策的依据之一,被称为“中国经济晴雨表”。

俞宏福说,这只是挖掘机指数的一个方面,对三一重工来说,更重要的是其对企业自身的价值。

挖掘机指数最初的来源是为管控销售回款。挖掘机销售一般是分期付款,为保证顺利收回车款,三一重工在每一台挖掘机上装配了一个小小的传感器。通过传感器,企业可以全面掌握这台设备的运行工况、路径等,以此判断机主是否恶意欠款,是否进行“锁机”操作。

于是,基于数据传回系统,三一重工构建起大数据平台,链接约67万台设备,现在每天的数据量达到2亿条。

涂晓丹说,通过大数据平台,挖掘机的每一个动作,烧的每一滴油,挖的每一斗土都能看到,还可以记录每个机手的操作习惯,能帮助客户管理设备,降低油耗约8%,这对耗油量颇大的挖掘机来说,极大地提升了效率。

5月31日,三一重工发布一款新的大型挖掘机。三一重机副总工程师兼大挖研究院院长曹东辉介绍,“每一斗有多重、一天挖了多少斗”,产品会自动采集各种运行数据,以此识别用户的习惯、常见工况等,再通过算法智能修正主泵排量等进入最佳油耗区,“就像开了一台自动挡的车”。

梁稳根极其看重数字化转型,他曾说,集团的数字化要么“翻船”,要么“翻身”。2019年6月,三一重工投资近100亿元同时启动20多个“灯塔工厂”等智能单位的建设,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

“当大家认为三一是一家软件公司时,我们就转型成功了。”向文波表示,作为一家传统制造企业,三一重工正在加速推动数字化转型,30000名工程师、3000名产业工人,实现3000亿元销售额,是三一未来5年的目标。

编辑:杨琳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89049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