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放开三孩 为何不全面放开?新生育潮来临?(组图)

上观新闻/BBC/红星新闻 0



生育政策影响生育率,进而决定一个经济体的人口结构和发展形势。

据新华社消息,5月3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表示,将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20天前中国公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相比上一次普查,年均增长率微降,但老龄化程度加深,“老龄化已成基本国情。”

在新华社相关微博下,热度最高的评论大多负面,认为“问题是一个都不想生”、“建议先解决最基本的生育福利”、“你们帮忙养吗”等。

这是中国第三次“放松”人口生育政策。有观点认为,政策力度太小,在快速老龄化的国情下,不仅应该全面放开生育限制,而且要推出全方位的鼓励措施。

第三次放开政策

中国自1970年代推行计划生育政策,除少数民族等特殊情况外,严格实施“独生子女”政策,其中一些强制性政策如引产等,遭到诸多批评。

2010年上一次人口普查后,中国生育率已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013年,计划生育政策迎来第一次松动,实施“单独两孩”,即夫妻中有一人是独生子女则可生育两个孩子。

根据CEIC数据库显示,“单独两孩”推行翌年(2014年)中国新增人口从660万左右小幅攀升到710万左右,政策的实际效果大大低于估算。

2015年,生育政策再一次放松为“全面两孩”。短期来看,政策效果明显,2016年新增人口达到800万,2017年也有737万左右。

但政策的持续时间再次低于预期,短短两年后,2018年新增人口大幅跳水,仅为530万,2019年仅为467万左右,还不及生育政策放松前的水平,凸显出中国人口增速放缓的险峻趋势。




中国网友评论大多集中在生存压力大、生育成本高的现实下,简单放开“三胎”限制于事无补。

严峻未来

生育政策影响生育率,进而决定一个经济体的人口结构和发展形势。

中国在70年代实施计划生育,人为降低儿童占人口的比重,创造了生产性的劳动力结构。

但时过境迁,随着预期寿命提高与生育意愿降低,当年的适龄劳动力逐渐转变为老年人口,当年被压缩的儿童人口,成长为占比较少的育龄人口。

这种情况为长期经济发展投下阴影——干活的青壮年占比越来越小,需要全社会供养的老年人占比越来越多,养老金缺口扩大,社会负担沉重,年轻人自己生活已经不容易,就更不愿意生孩子,再加上老年人相对不愿消费,经济活力减弱,社会陷入恶性循环。

而相比于一般经济政策,人口政策难以立竿见影。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9年初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指出,长期的人口衰退,尤其是伴随着不断加剧的老龄化,会带来不利的社会经济后果。“中国的人口负增长已经势不可当,从现在开始亟须开展研究和进行政策储备。”

经济学人智库中国首席分析师苏月此前也向BBC中文表示,生育政策的调整一般要15-20年才能对劳动力供给产生影响,因此调整人口政策要有提前量。放开生育限制是政策选择,但是政府同样需要关注到结婚率的变化和初婚初育年龄的推迟。



为何不全面放开?

在上个十年,中国两次放开生育限制的情况下,才维持住年均增长率小幅下降,而且最后两年新增人口出现大幅下跌。

有中国学者认为,中国老龄化速度快,前景堪忧,早就因该全面放开生育限制,甚至应该开始奖励生育,这样才能在15-20年后维持人口红利。

今年中国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递交的提案,呼吁“十四五”期间(2021-2025)全面放开生育政策。而且“这几年出生率的陡然下降甚至显示出某种急迫性”。

学者邓聿文在FT中文网撰文表示,阻碍中国全面开放生育限制的原因主要有:虽然老龄化程度加深,但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没变,有观点认为劳动力红利还在;还有观点认为,生育二胎的意愿已经不高,应该着力改善公共服务,提高生育二胎的意愿,而非开放三胎或全面放开;中国脱离绝对贫困后,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而中产生育意愿虽低,贫困地区的人口反而愿意生孩子,加大脱贫难度;少数民族生育意愿更强,全面放开后(此前少数民族可生二胎或三胎),可能冲击现有民族构成。

出路在哪?

中国网友评论大多集中在生存压力大、生育成本高的现实下,简单放开“三胎”限制于事无补。

全国政协委员郑秉文今年中国“两会”期间也建议,在全面放开生育政策的同时,制订一揽子顶层设计,包括但不仅限于为青年夫妇生育创造条件,为青年夫妇减负,4~6岁学龄前教育实行普惠价格,全社会营造一个育儿友好型社会环境,建立人口预测报告制度,并建议将人口老龄化行政主管部门的级别和地位予以升格。

不过,5月31日的政治局会议上也提到,中国要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推进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降低家庭教育开支。要完善生育休假与生育保险制度,加强税收、住房等支持政策,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

但在发达国家,生育率低已是多年顽疾,老龄化也成为“现代化病”。各国也推行多种政策,然而实际效果不佳。

美国布鲁金斯中国经济资深研究员杜大伟(David Dollar) 认为,中国改变这种人口状况的办法有限,因为增加生育率的措施往往效果不大,中国也不具备接收大规模移民的条件,不过目前退休年龄比较低,还有提升的空间。

为何不是全面放开?专家解读

  今天  消息一传出,引起极大关注



  专家解读市民关心的“三问”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了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彭希哲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周海旺解读这一生育政策的重大改变。

  为何不是全面放开?

  放开三孩属“有计划的自主生育”

  彭希哲说,尽管还没看到正式文件,但根据此前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鼓励生育政策包容性,这样的消息传出完全符合大方向。我国2014年实行“单独二孩”政策,2015年实行“全面二孩”政策,直至今日“放开三孩”,凸显了逐渐放宽生育政策的导向。

  周海旺告诉记者,在制定放宽生育政策中有两派意见。有的建议全面放开,有的建议全面三孩。为何最终选择后者,可以说是权衡了各种因素的决定。从实际生育情况来看,具有生三孩意向的育龄夫妇已经很少了,因此“全面三孩”基本能满足绝大部分育龄夫妇生育愿望。另一方面,如果选择全面放开,也担忧部分富裕或贫穷的家庭会生太多。

  当下按照自身家庭情况,选择生育孩子的时间和数量,是更科学的做法。“放开三孩,属于有计划的自主生育概念。”彭希哲表示,“城市家庭生四个小孩可能性不大,但生三个小孩还是会有一些人选择的。”

  新的生育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民族之间的生育差异。专家说,原来我国对少数民族生育政策较为宽松,过去10年少数民族占总人口比例提升了一个百分点。汉族生育水平持续在低位。放开三孩,实现了各民族生育政策无差别。

  不想生、不敢生?配套措施意义更重大

  在周海旺看来,相比“放开三孩”前半句,“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健全重大经济社会政策人口影响评估机制”后半句意义更重大。他直言:社会生育、养育、教育三方面的成本很高,很多年轻人不敢结婚、不敢生育。会议决议后,很多配套支持政策会有实质性调整,以此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降低家庭的教育养育成本。

  以0-3岁孩子托育为例,考虑到托育压力大,上海这几年正在建立托育服务体系。但可以看到,2018年至今新增的托育机构大部分是民办,公办机构总体较少。论及大力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体系,专家认为,还应给予民办机构补贴,或新增公办机构。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更多省市也将会陆续出台政策。

  至于住房、税收等政策支持,周海旺认为,有许多方面亟待解决。二孩、三孩家庭居住空间要求更大,目前这样的家庭为了改善住房,卖了首套贷款买第二套,首付70%、贷款利率也要上浮,政策尚未考虑到鼓励生育,希望未来也能有所调整。

  女性权益如何保障?配套应跟进消除歧视

  专家明晰,根据相关统计,2015年“全面二孩”政策后的15-20年间,育龄女性每年人数减少200-300万左右,鼓励这群育龄夫妇多生育,人口生育总数虽然无法攀升到过去高位,但能避免持续过快下滑。

  彭希哲认为,配套支持措施其实更是个“家庭政策”。无论是婚假、产假,还是0-3岁托育服务,都体现了整个家庭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导向。他说,放宽生育政策必然会对妇女就业等带来影响,鼓励生育、以家庭为单位的配套支持措施, 应充分体现男女平等的国策。

  保障女性合法就业权益,周海旺表示,毋庸置疑,招收聘用女性企事业单位等,会带来成本支出,这其中包括怀孕、生育、养育期间的一系列成本。这两年也有专家建议:用人单位可参考残疾人就业政策,即“免交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以此鼓励用人单位招聘女性,消除女性就业歧视。此外,女性孕检、养育孩子过程中,用人单位也应提供适合女性的弹性工作上班制度,全社会共同创造鼓励生育的支持环境。

  央视评论:三孩生育政策着眼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再到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生育政策的每次优化,都因应时势,呼应民意。

  与前几次调整生育政策相比,这次的关键词是“优化”。今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就提出,“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时隔不到三个月,优化政策便已浮出水面。

  优化生育政策,具有多重意义。这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需要,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既可以缓解老龄化过快态势,更能为中国发展注入澎湃的人力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中央这次优化生育政策,不是单纯的一“放”了之,还提出了实施配套支持措施。这些措施,令政策更具可行性,因为它意味着生育三个子女将获得国家支持和制度层面的保障。此前,《纲要》已提出“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彰显国家善意,也让生育政策带有温度。

  优化生育政策,一头连着家庭幸福,一头连着国家发展。在落地的过程中,夯实每一个环节,让每一个制度安排都熨贴人心,才能最大程度释放出优化生育政策的积极意义。为此,就要落实“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的中央部署。无论降低家庭教育开支,还是完善生育休假与生育保险制度,无论加强税收、住房等支持政策,还是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措施越有力,政策就越见效。

  人力人才资源是中国发展的最大优势。优化生育政策,尊重公民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资源高效配置,则民族复兴更可期,中国未来更明亮,一个更具活力的中国正在走来。

放开三胎后,能迎来新的生育潮吗?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很大可能不会

据新华社报道,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听取“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大政策举措汇报,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会议要求,要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放开“三胎”立即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从2011年11月起,中国各地开始全面实施“双独”二孩政策;到2013年12月,中国开始了单独二孩政策时代;再到2015年10月,全面二孩政策也最终推及开来。

为何要在现阶段进一步要放开三孩政策?背后具备了哪些现实条件和综合考量?如何才能让三胎政策真正落地?5月31日,红星新闻就此独家对话了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



现阶段放开三胎政策是必须吗?

专家:生育率、出生人口连年走低,三胎已势在必行

“在现阶段放开三孩政策,首要考量的因素,是我国生育率持续低迷,少年儿童占比仍处在较低水平。”陆杰华说。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200万,比2019年的出生人口1465万减少265万人,下降18%。而实际上,我国出生人口已从2017年以来就已经“四连降”。

同时连年下降的还有我国的总和生育率指标。根据调查数据,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平均一对夫妇所生育的孩子数量)数据为1.3。这一数字意味着什么?民政部部长李纪恒此前曾撰文表示:我国适龄人口生育意愿偏低,总和生育率已跌破1.5的警戒线,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在2018年和2019年的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495和1.47。5月11日,在国新办举行的七普数据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回复红星新闻记者提问时曾表示,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已经处于较低水平。这主要受到育龄妇女数量持续减少,“二孩”效应逐步减弱的影响。

从儿童占比来看,陆杰华指出,受二胎政策影响,我国0-14岁儿童占比在2020年达到了17.95%,较2010年上升1.35个百分点。但从整个人口结构来看,这一数据仍占比不足,我国人口结构问题依旧突出。

基于以上现实考量,陆杰华认为,由于我国生育率和出生人口已经连年走低,尽管二胎政策和优生优育政策让儿童占比有所回升,但这一力度仍旧不足,因此进一步放开三胎已是势在必行之举。



三胎政策应尽快落地

否则将错过人口发展转型期的好时机

在陆杰华看来,当下让三胎政策尽快落地,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育率的回升,缓解人口结构问题,使得儿童占比有一定提升;另一方面,从社会长远来看,还将有助于我国抵抗人口负增长时代的到来,并让我国的人口红利持续更长时间。

“一方面是我国老龄化问题已经较为突出,另一方面是我国劳动力数量占比下降趋势明显。”陆杰华分析指出,以上两大人口结构问题在当下均较为突出,因此如果三胎政策不及时落地,那么将错过人口发展转型期里的好时机。

从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布的人口年龄构成来看,我国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较2010年下降6.79个百分点。因此,陆杰华认为,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之下,尽管当前我国劳动力人口数量仍占比较高,但比过去已经呈现出下降趋势。因此,如果没有及时的人口补充,那么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我国劳动力人口或将进一步减少,人口红利也就将逐步推出历史舞台。

与劳动力人口占比下降相对应的,是老龄人口占比的提升。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与201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则上升5.44个百分点。

因此,陆杰华表示,老龄化问题也是接下来我国人口结构将面临的一大难题,如果缺乏及时的劳动力和新增人口补充,人口负增长问题会加速到来。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也指出,我国人口总量庞大,近年来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

三胎政策放开后会迎来新的生育潮吗?

专家:很大可能不会出现

在三胎政策落地之后,我国是否能开启新一轮生育高峰?陆杰华对此表示:“按照我们的预估,三胎政策后很大可能不会引发一次新的生育潮。”

实际上,在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后,陆杰华表示,尽管出生人口有一定幅度回升,但实际并未迎来此前预估的生育高峰和二孩堆积现象。同样,陆杰华表示,放开二胎没能迎来理想的生育高峰,放开三胎也很难出现新的生育大潮。

“从生育主体的意愿来看,目前放开生育的重心仍是家庭二孩。但由于二孩尚未迎来预期生育高峰,因此要在二孩基础上再生三孩的意愿或许并不会太强烈。”陆杰华分析指出,无论是从生育三胎的基数、体量、规模占比来看,还是生育三胎可能的预期来看,出现生育新高峰和三胎堆积的概率并不搞。

那么,是什么限制了年轻人的生育欲望?陆杰华分析指出,最大原因在于当前的生育成本过高。除了生育成本外,陆杰华表示,目前作为生育主体的80后、90后,受新思想的影响,生育观念也有所变化。“年轻人的人生目标开始趋于多元化,生育已经不再是人生必选项。”因此,陆杰华认为,传统婚恋和生育观念的转变,也是限制当下适龄人口生育的一大重要因素。

“而从整个社会来看,我们过去人口越少越好的观念还没有彻底改变,这也是限制人口增长的一大问题。”陆杰华告诉红星新闻,过去我们认为庞大的人口数量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负担,但实际上,我们如今面对的人口结构失衡问题,要比人口数量的问题更严重。因此,不彻底扭转这一观念,生育潮的到来仍将是一大难题。

三胎要“出生”,应该怎么做?

专家:完善生育配套措施、保障女性就业权利

陆杰华告诉红星新闻,放开三胎政策只是鼓励生育的第一步。而真的让三胎“生出来”,首先应该反思的是,在二孩生育放开后,我们为何没能实现生育高峰的问题。

实际上,从1992年开始,我国总和生育率低于2.1(达到人口更替水平值),至今已近30年。而在全面放开二胎政策落地5年后的2020年,生育率仍处在1.3的水平,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也曾公开表示:“1.3的妇女总和生育率已经处于较低水平。”

因此,在陆杰华看来,二胎政策背后所反应出的生育配套不完善等问题,如今已经成为放开三胎政策必须要考量的现实问题。

要保证三胎的落地,陆杰华认为,首先需要完善生育配套措施,出台更细致的家庭生育友好政策,同时建立起服务全社会的托幼服务,降低教育成本,这才能免去一个家庭生育三胎的后顾之忧。

另一方面,陆杰华表示,作为生育本身的女性权利保证,也是三胎落地的基础。因此,陆杰华指出,要出台更有力的政策来保护女性的就业权利,免去其面对的不公平社会职业竞争。“如果这些综合性问题不解决好,那么就很难释放出预期的生育率。”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推进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降低家庭教育开支。要完善生育休假与生育保险制度,加强税收、住房等支持政策,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

值得注意的是,会议还特别提出了婚嫁、年轻人婚恋观等问题。其中明确指出:要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加强适婚青年婚恋观、家庭观教育引导,对婚嫁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

这些问题是否与三胎落地有关?陆杰华对此表示,当前我国婚恋文化中,年轻人婚恋意愿低,结婚后趋向不生育或少生的现象比较明显。因此,改变其婚恋观念,让更多人勇于选择婚姻,勇于生孩子,其实是提高生育率的一个先决条件。

此外,也有声音认为,当前由于学制过长,导致女性毕业后就以进入晚婚晚育的状态,这也是我国生育率持续走低的原因之一。因此,有声音建议,要放开生育,还应该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学制。

就此说法,陆杰华回应红星新闻指出,从现实来看这一说法有一定道理,但缩短学制和生育意愿的提升存在多大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而在陆杰华看来,无论是修改学制还是改变年轻人的婚育观念,是一项长期持续的政策推动。但现阶段的首要任务,陆杰华认为,依旧是完善友好的生育环境,为女性提供有力的社会保障才是重中之重。

红星新闻记者 杨雨奇 吴阳 北京报道 图据视觉中国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86832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