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新冠疫情如何能降级为“大号流感”?(组图)

德国之声 0

新冠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疫苗接种的推进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极不平衡。这场肆虐全球、连绵一年有余的疫情,究竟将在何时,以何种方式结束?



(德国之声中文网) 如果没有耐心阅读长文,也不妨直接看看结论:

新冠病毒也许不会像当年SARS病毒那样消失,而是会和人类长期共存。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通过疫苗以及佩戴口罩、勤洗手等常规卫生措施将这种病毒造成的威胁控制在较低水平,同时又尽可能减轻防疫措施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之所以需要疫苗和常规卫生措施并进,是因为仅靠疫苗很有可能无法实现"群体免疫"。



通过接种疫苗实现群体免疫

从流行病学的角度而言,新冠病毒疫苗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

降低传染率。如果依然发生了传染,则降低被传染者发展为重症患者的概率。

降低传染率之目标,就是实现所谓的"群体免疫"。这个概念指的是:当人群中有足够多的人获得了对某种疾病的免疫力之后,该种疾病将无法在人际间加速传播,而是会自然衰退。简而言之,哪里实现了"群体免疫",哪里的疫情就能正式宣告结束。

而"群体免疫"的门槛则取决于一种传染病的传染力究竟有多强。这里有着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

R值和R0值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再生传染数,也就是这一年来经常听到的R值。它代表了每名感染者平均能再传染多少人。这个指标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随着防疫措施的力度、疫苗接种的进度而不断变化。对于不采取任何防疫措施、且所有人均无免疫力的情况,流行病学家将此时的再生传染数称为R0,也就是"基本再生传染数"。

就新冠病毒而言,一年前,各国的科学家估算其基本再生传染数在2.5到3之间,也就是在不采取任何防疫措施的情况下,一个感染者能再传染2.5到3个人。而这2.5到3个人,在下一轮又能再感染6到9人,此时的累积感染人数就呈现指数式增长。

而在采取了禁足令、限聚令、居家办公倡议、佩戴口罩等严格防疫措施之后,就能够将实际R值不断压低。当R值正好为1时,每名传染者平均能再传染一人,此时的疫情将不再指数式增长,而是呈现匀速传播,当前感染总人数会保持相对稳定。而当R值小于1时,疫情则会逐渐平息:比如德国,在去年6月一度成功地将R值控制到了0.8左右。假设最初有100名感染者,第二轮被传染的人数就只有80人,第三轮更是只有64人。反映在数字上,我们就能看到每天的新增感染人数不断减少。



群体免疫的门槛

但是,在现代社会,禁足令、限聚令不可能永久地持续下去,而轻易放宽防疫管控的结果,就是R值迅速回弹到1以上。于是,一波又一波新的疫情反复出现。

所以,要想终结疫情,还是要靠"群体免疫"。

需要强调的是,"群体免疫"既可以通过让大部分人口都感染一遍,也就是所谓的"自然免疫"来实现,也可以通过"疫苗免疫"来实现。不过,对于死亡率并不低的新冠病毒而言,"自然免疫"太不人道。因此战胜疫情,主要依靠"施打疫苗后实现的群体免疫"。

那么,究竟需要至少多少人具备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才能实现群体免疫呢?

这是群体免疫的计算公式:门槛值 = 1 - 1/R0

根据此公式,如果新冠病毒的基本再生传染数为2.5,那么群体免疫的门槛值就是60%。如果R0=3,群体免疫的门槛就需要67%。德国总理默克尔曾经多次强调,需要至少让2/3的人都施打疫苗,依据的就是这个计算过程。

一旦具有免疫力的人群比例超过了这个门槛值,即便全面放开防疫管制,实际R值也依然会小于1,德国去年夏天疫情逐渐平息的局面就会再现。



传染力升高 >>> 群体免疫门槛变高

但是,我们从上述公式也能得知,R0值越高,群体免疫的门槛也越高。遗憾的是,和一年前的病毒相比,如今的新冠病毒出现了多种传染力大增的变异体。根据德国疾控机构罗伯特-科赫研究所的测算,当前的新冠病毒R0值已经上升到了3.3到3.8之间,群体免疫的门槛值也随之上升到了70%到74%之间。

对于8200万人口的德国,这意味着需要比原计划多接种820万人,按照当前疫苗施打速度,相当于多花费两星期的时间才能实现群体免疫。对于14亿人口的中国,则更是需要增加接种1.4亿人,相当于多花费四个星期。

免疫人数不足

即便撇开疫苗产量、施打速度等问题不谈,能否实现群体免疫也依然是一个问号。因为并非每个人都可以打疫苗。以德国为例,由于临床试验并没有覆盖全部人群,因此孕妇、15岁及以下少年儿童等群体暂时被排除在新冠疫苗计划之外。而在中国,同样是因为临床数据不完整,许多省份将75岁以上老年人暂时排除在疫苗接种计划之外。

根据德国疾控部门的估算,全德国总共只有约76%的人口适宜接种新冠疫苗。即便加上已经感染过病毒的痊愈者,最终能获得对新冠病毒免疫力的人不会超过80%。

此外,还有不少人出于种种原因,对接种疫苗持拒绝的态度。



德国权威病毒学家德罗斯滕

而且,目前全球已经投入使用的各种疫苗中,没有任何一种具备100%的有效性。接种了疫苗的人群中,依然有一部分人会被传染、也会传染他人。德国冠状病毒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德罗斯滕(Christian Drosten)近期就多次指出,最新的科研成果显示,新冠病毒依然可以在已经接种过疫苗人群的咽部存活,并且随呼吸、飞沫进一步传播。"病毒在这些已接种人群身上并不会造成什么后果,但是没有免疫力的人一旦中招,还是存在不小的风险。"

总而言之,由于

变异病毒传染力升高、疫苗不适用于所有人、许多人拒绝疫苗、疫苗本身有效性有限

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最终获得对新冠病毒免疫力的人数,很可能无法达到群体免疫的门槛值。即: 我们很可能无法只靠疫苗来实现对新冠病毒的群体免疫。



英国医院Royal Papworth Hospital的重症病区

"大号流感"?

不过,让人略微宽心的是,施打疫苗的作用不仅仅是降低传染率,还能降低重症率。比如,北京科兴生物集团研发的新冠疫苗,在巴西的三期临床试验中,有效性还不到51%,但这种疫苗对重症的防护率却是100%。这意味着,即便一时倒霉感染了病毒,也不太可能演变成重症患者。

在疫苗接种进度领先的以色列和英国,不久前就出现了这样的状况:需要住院治疗的重症患者数量大幅下降90%,死亡率也同样猛烈下降。

这将极大地缓解医疗系统所受的压力,辛苦了一年多的全球医护人员,也有望松一口气,然后腾出更多的精力来照料其他病人。疫情虽然不能说是完全结束,但疾控部门将能够转入所谓的"常态化管理"模式,通俗而言:就能把新冠病毒当作"大号流感"来处理。

最重要目标:R值小于1

需要指出的是,"常态化管理"并不意味着就能对新冠病毒掉以轻心。毕竟,对于那些还没有施打疫苗的人而言,他们一旦被感染依旧有不小的概率发展为重症患者;即便已经施打了疫苗,轻症患者也有可能留下后遗症。而且,新冠病毒演变出传染力更强的变异体(提高群体免疫门槛)、甚至大幅降低现有疫苗有效性(降低实际免疫人数),也并非小概率事件。

对于疫苗厂商而言,这意味着需要不断加快研发速度,及时调整配方,适应新型变种病毒;同时扩大临床试验范围,争取让幼儿、孕妇等人群也早日被纳入接种范围之内。

流行病学家还指出,"常态化管理"意味着在疫苗之外,我们依然需要维持一些防疫管控措施。届时,也许不需要禁足令、限聚令这样的严格禁令,只需要戴口罩、勤洗手这样的轻柔措施,就能配合疫苗将R值控制到1以下,让疫情慢慢消退,旅行自由、聚会自由、派对自由之恢复也就指日可待。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84448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