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 俄罗斯航天局局长祝贺

观察者网/多维新闻/BBC 0

(观察者网讯)我国“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后,美国国家航天局(NASA)第一时间发来贺电,随后俄罗斯航天局也跟进。当地时间5月15日,俄罗斯航天局局长德米特里·罗戈津发推称,欢迎主要航天大国恢复对太阳系行星的探索,中国航天器在火星表面成功降落是中国基础空间研究计划的巨大成功。



推文中还称,明年俄罗斯和欧洲将共同发射ExoMars火星探测器。“我们重申致力于加强国际合作以共同促进对宇宙研究的承诺。”

“ExoMars2020”任务是欧空局和俄罗斯航天局联合展开的火星探测计划,俄罗斯负责“哥萨克舞”号着陆器、部分科学载荷和火箭方面的研制工作,欧空局主要负责“罗莎琳德·富兰克林”火星车及部分科学载荷等。

早在去年3月,欧空局和俄罗斯航天局联合宣布,原计划2020年7月发射ExoMars2020推迟至2022年,原因是火星软着陆过程中所需要的两部降落伞还未完成测试和鉴定。

5月15日早7时18分,中国国家宇航局“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这意味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我国成为历史上第二个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

15日上午9点整,美国国家航天局于官方推特转发其副局长托马斯·楚比兴推文:“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祝融’登陆火星,恭喜中国国家航天局‘天问一号’团队!和世界科学界一起,我期待中国本次火星任务,对全人类了解这颗红色星球所带来的重要贡献。”



天问一号|详解着陆全程 中国火星探测任务十大疑问

中国国家航天局发布消息,搭载祝融号火星车的天问一号着陆器在5月15日早上确认成功降落火星,着陆地点位于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

中国科学院公众号“中科院中国科普博览”发文,解答与中国火星探测任务有关的十大疑问,包括着陆火星的原因、为何天问一号抵达火星后要耐心等待三个月才着陆等。



航天科研人员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挥大厅庆祝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成功。(新华社)

问题一:为什么要着陆火星?

火星是地球的近邻,与地球同为岩质行星,元素组成和基本结构与地球相似,它的成长与演化历史也揭示着地球的过去和未来。火星上拥有空气、水源和有机物存在的痕迹,个头虽小表面积却与地球的总陆地面积接近,各方面条件都远优于另一个近邻金星。

问题二:为什么抵达火星后耐心等待了三个月才着陆?

一方面,环绕器的完全成功是探测火星的基本前提。在环绕器稳定后再进行着陆操作,可以为着陆巡视组合体提供更大的选择余地和容错空间。另一方面,中国还缺乏对火星的全面了解,着陆区的实际地形地貌和气象条件等都需要详细勘察。因此,抵达火星后,需要花一定时间研究勘察。否则,贸然着陆的风险可想而知。



火星探测器着陆火星表面模拟图。(新华社)

2021年2月10日19时52分,天问一号环绕器携带着陆巡视组合体,成功切入环绕火星轨道并成为火星的一颗人造卫星。三个月时间的调试校正后,所有仪器系统都达到最佳工作状态。

问题三:为什么着陆过程是“恐怖九分钟”?

火星着陆持续时间受一系列因素影响,如冲入火星大气的速度、角度、地点和时间,着陆地点的地形地貌特点(尤其是高度),着陆期间的气象条件,具体着陆技术方案和细节等,总体着陆时间在7-10分钟不等。祝融号选择的着陆区是高度较低的乌托邦平原,总着陆时间在9分钟左右,也被叫做“恐怖九分钟”。

这是因为:火星虽是近邻,但与地球的距离在5,500万千米到4亿千米之间变化,远超月球。这不仅意味着一次火星探测任务动辄需要飞行7-11个月,还意味着从地球上发出讯号与火星通讯,至少需要6-45分钟的双向通讯时延。火星大气稀薄,引力较小,整体着陆过程仅持续数分钟,期间根本不可能在地球上进行控制,这个过程必须依靠着陆组合体独立自主完成。

此外,火星半径为3,400千米左右,约为地球的一半,表面引力约为地球的38%,表面空气密度不足地球海平面的1%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陆火星难度低。实际上,着陆火星的困难程度远远超过了月球。虽然大气可以给着陆巡视组合体带来一定的气动减速能力,但密度太低不可能减速到理想的着陆状态,最后一定需要反冲火箭工作悬停降落。为应对不可避免的大气冲击、摩擦和积累的热量,着陆巡视组合体还必须增加气动、隔热、避震等防护结构,重量、复杂度和成本等大幅度上升,风险系数也大大增加了。



天问一号探测器。(新华社)

因此,当地球上的航天人通过精确计算得知祝融号正在火星独立完成各项着陆操作、却不得不耐心等待讯号回传时,这种焦急的体验不可谓不“恐怖”。

问题四:着陆期间,祝融号到底经历了什么?

在最终确认开始着陆指令后,着陆巡视组合体会与环绕器分离,开启独立着陆之旅。期间姿态控制引擎工作,严格控制着陆轨迹角度与方向。如果冲进火星的角度过大就会超过隔热层能忍受的极限,如果过小任务就会像打水漂一般滑入深空。

冲入火星大气后,5千米/秒级别的速度依然导致稀薄的大气冲击和摩擦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和热量,足以融化大部分金属。通过隔热大底和多种散热手段,着陆巡视组合体的温度依然能保持常温。期间速度骤降到数百米/秒,巨大的降落伞在火星上空约10千米的高度打开。

随着速度的迅速降低,已经被烧蚀得不成样子的隔热大底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对这一功臣的“回报”是:它将被抛离并直接脱落在火星表面。此时,暴露出来的底部雷达和工程相机等立即开始急速工作,紧盯目标着陆区域,分析与预计的匹配程度,让控制导航电脑快速解算最佳着陆方案。初步选定期间,速度已经降至100米/秒以内,降落伞功成身退。

着陆巡视组合体依靠底部强大的反冲火箭工作开始减速,各种传感器进一步仔细检查地面情况,避免乱石堆、斜坡、沟谷的特殊地貌,找寻最佳着陆角度和姿势。随着速度进一步降低至悬停避障状态,着陆巡视组合体近距离火星表面数米高。最后阶段火箭停止工作,尽力减少火箭工作扬起沙尘等因素对它们的影响,着陆巡视组合体成功降落火星表面。

问题五:祝融号怎么获取能量?

在飞行、环绕和着陆期间,环绕器和着陆器全程为祝融号保驾护航,提供重要的通讯、能量和动力服务。但是抵达火星表面后,着陆器将放出导轨,祝融号必须开机,在经历数天能量积累后,最终走出“温室”、依靠自身能力独立生存。

祝融号依靠太阳能进行工作。由于火星距离太阳更远,这里的太阳能密度仅为地球附近的4成左右,对太阳能帆板收集能量的要求极高。它使用了4片巨大的由三结砷化镓构成的“蝴蝶型”太阳能电池阵列,确保足够能量供应。同时,火星上动辄有大规模的沙尘暴,会对太阳能收集效率产生巨大影响,甚至直接影响火星车工作寿命。通过防尘涂层技术,祝融号表面的抗沙尘能力大幅提高。但对于旷日持久的全球沙尘暴,则只能是“我打不起,但躲得起”,进入休眠状态,先躲过“风头”再说。



祝融号火星车模拟图。(中新社)

火星表面空气极其稀薄,保温效应有限,直接导致昼夜温差过大,白天可达20摄氏度、夜晚却能低于零下100摄氏度,这对于不少仪器将是巨大挑战。一方面,祝融号必须在夜晚“熄火”休眠;另一方面,它也采用了纳米级气凝胶和正十一烷集热窗等温控技术,确保安全无虞度过漫漫长夜。

问题六:祝融号怎么运动?

祝融号的机身被设计成了可升降的主动悬架结构,能够自由转向,6个轮子均独立驱动,多轮悬空的条件下依然能自由移动。在极端地形中,祝融号还能重新设计轮子驱动方案以实现“蠕动”、“蟹行”和“踮脚”等复杂机械操作,成为一辆不折不扣的“火星六驱越野车”,以提高驾驶安全性,可以说这将成为祝融号在火星驰骋的 “风火轮”。

不过,祝融号的核心使命是科研,任何机动性能都不如“行车交规”重要。首先,严格限速,节约宝贵的太阳能。祝融号实际速度仅为厘米/秒级别,连乌龟都跑不过;其次,谨小慎微,“走一步,歇两步”,经常停下来利用地形相机和避障相机等详细“眼观八方” ,确认安全再出发;再次,聚精会神,要么认真行驶,要么停车让科学仪器开启工作;最后,真的发生紧急情况陷入困境后,航天人也会在地球实验室利用火星车的“双胞胎”备份还原真实火星驾驶场景,设计多种解决方案,帮助它脱困。

问题七:祝融号怎么与地球通讯?

地火距离对于通讯是个巨大的挑战,讯号衰减情况随着距离增加迅速提升。一方面,在地球上需要建立巨大的深空通讯天线网,以尽可能捕捉来自天问一号的微弱讯号;另一方面,天问一号的环绕器也要携带直径达2.5米的高增益定向天线,尽力提高通讯能力,与地球保持稳定联系。

然而,祝融号是不可能像环绕器一样携带巨大的天线并提供足够能量供应的。同时,它还携带了6大核心科学仪器和工程相机等辅助系统,数据量巨大,对通讯资源要求很高。祝融号还时刻跟随火星自转,与地球沟通极为困难。

因此,祝融号通过环绕器实现讯号中继。在正常运转时将所有宝贵数据储存起来,环绕器飞临祝融号上空时,祝融号将讯号上传并接收新指令,全程由环绕器直连地球。

问题八:祝融号能进行什么科研?

“拍照”是祝融号最核心的科学研究目标之一。例如,可拍摄火星高清广角大图的导航地形相机。通过多光谱相机,可以详细分析地形、地貌和地质的具体情况,岩石土壤光谱数据也能助力科学家研究火星表面演化的历史和未来。

表面成分探测仪也是个“黑科技”。微成像相机能将砂石放大到头发丝般粗细的微米级,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更能在数米外用激光把岩石成分烧蚀成等离子体,同时利用有“远程显微镜”之称的短波红外光谱显微成像仪进行分析,大幅增加了祝融号的科研范围和能力。

此外,通过次表层探测雷达,能一探火星土壤和浅层地下的结构。火星没有全球覆盖的稳定磁场,但表面却存在支离破碎的偶极磁场,暗含着火星历史演化的痕迹,这些需要表面磁场探测仪;而气象测量仪,则能为祝融提供各种气象条件,以了解火星的“呼吸脉络”。



天问一号探测器拍摄的高清火星影像图。(新华社)

问题九:祝融号着陆后,天问一号在干什么?

祝融号工作期间,天问一号的环绕器会一直紧张忙碌为它服务,转发各种科研数据回归地球,同时向它转发来自地球的指令。

但环绕器本身也是个超级科研平台,它携带了7项仪器。由于环绕器飞行在距离火星最近200余千米、最远12,000余千米的大椭圆轨道,它们能在多种轨道高度对火星进行整体性、全球性、综合性研究。





环绕器带有中分辨率相机、高分辨率相机、次表层探测雷达、矿物光谱分析仪、磁强计、离子与中性粒子分析仪、能量粒子分析仪等的超强组合。火星大气电离层怎么样?火星周边太阳风等行星际环境如何?火星表面和地下的水冰在哪里?火星的土壤类型怎么样、怎么分布?火星的地形地貌有多壮观?它们如何变化?火星表面矿物和物质成分情况如何,哪里会有“宝藏”?火星的过去和未来到底怎么样?有没有可能存在生命?有太多的感兴趣话题,都需要等待环绕器集中解答。

问题十:天问一号对中国和世界航天有什么意义?

天问一号探测火星,祝融号着陆火星,不仅是中国航天工程任务难度的新突破,更是中国在行星科学领域的史无前例突破。天问一号的五大科学目标将为中国深空探测领域打下重要的基础,同时,也给世界带来了对火星研究的丰富补充。宇宙是个联系的整体,通过洞察火星的奥秘,也能一探地球的过去和未来。


天问一号着陆:中国成第二个成功登陆火星的国家

中国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搭载的“祝融号”火星车于北京时间5月15日7时18分(格林尼治标准时间5月14日23:18) 成功登陆火星,这是中国第一次成功的火星着陆任务,也让中国成为继美国后第二个成功派出探测器登陆火星的国家。

美国的勇气号、机遇号、好奇号以及毅力号火星车分别于2004年1月至2021年2月数次登陆火星表面。

中国国家航天局宣布,天问一号登陆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着陆器搭载有“祝融号”火星车,可以在火星表面上行走。祝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火神。

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0年7月23日发射,距今已有大半年时间,并在今年2月10日进入火星轨道,过去数个月它不断探测“乌托邦平原”的表面,寻找适合着陆的地点,避免火星表面的石块和坑洞,最终成功着陆。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出贺电,指天问一号成功着陆让中国“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行星探测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美国太空总署助理科学主管祖尔布琴(Thomas Zurbuchen)也在社交网站发帖祝贺,期待中国的任务可以让人类更了解火星。



图像来源,CNSA

图像加注文字,天问一号是首个成功登陆的中国火星探测器。这是祝融号火星车的示意图。

火星目前距离地球超过3亿公里,天问一号发出的讯号需要约18分钟才能传送到地球,因此科学家无法作出实时监察或操控,天问一号必须自主完成整个着陆过程。

天问一号准备降落的时候,着陆器和轨道器分开,着陆器由一个保护层包裹,并附有一个隔热层,当着陆器与火星空气摩擦的时候就会开始减速,之后会打开降落伞进一步减速,最后以火箭着陆。

着陆器之后用了17分钟时间张开太阳能板,并向地球的控制中心传送讯号。

另外,轨道器会继续在轨道运行,它除了会继续对火星表面作出探测外,还会为祝融号提供讯号中转服务,让它可以与地球保持联络。



图像来源,CNSA

图像加注文字,天问一号的著陆器同时搭载有祝融号火星车,可以在火星表面上行走。

天问一号成功着陆后,中国科学家计划最少在未来90个火星日(Sol)透过它探测火星的地质结构。火星上的一天,长度大约是24小时39分钟。

它的设计与美国太空总署2000年代的勇气号(Spirit)和机遇号(Opportunity)相似,重量约240公斤,依靠可以张开的太阳能板供应电力。

祝融号也搭载一个可以伸高的天线,天线上装设有照相机,同时可以用来协助导航。祝融号本身也装设五个仪器,用来探测地质土壤,也会侦测火星表面下有没有冰块或水。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天问一号的模型显示,其设计与美国太空总署2000年代的勇气号和机遇号相似。

前苏联、俄罗斯、英国等多国过去都尝试进行火星着陆任务,但除了中国外至今只有美国成功。

前苏联在1960至1970年代多次尝试派出探测器在火星着陆,最终全数失败。而美国的维京一号在1976年降落火星,是首个成功降落的探测器。

天问一号是中国第二个主要的火星探测任务,上一个任务是2011月与俄罗斯合作的萤火一号,原本计划会环绕火星运行并收集数据,但搭载着萤火一号的俄罗斯火箭出现异常,令萤火一号无法离开地球轨道,最终掉回地球大气层烧毁。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83832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