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口暴减 为何教育程度却远高全国平均?(组图)

无相财经/第一财经 0

31省份人口大数据:东北减少1100万,前10发生这些变化


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显示,人口向经济发达区域、城市群进一步集聚。

从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地区人口占39.93%,中部地区占25.83%,西部地区占27.12%,东北地区占6.98%。与2010年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2.1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下降0.7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上升0.2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1.20个百分点。

31个省份中,人口超过1亿人的省份有2个,在5000万人至1亿人之间的省份有9个,在1000万人至5000万人之间的省份有17个,少于1000万人的省份有3个。其中,人口居前五位的省份合计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为35.09%。

十大人口省份:广东连续14年全国第一

从人口总量来看,目前人口前十省份分别是广东、山东、河南、江苏、四川、河北、湖南、浙江、安徽和湖北。其中5个位于东部沿海地区,4个位于中部地区,1个位于西部地区。

全国及各省人口数据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31个省份中,有25个省份人口增加。人口增长较多的5个省份依次为: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分别增加21709378人、10140697人、6088113人、5734388人、5341952人。

广东总人口达到1.26亿,自2007年首次超过河南成为人口第一大省后,广东人口总量已经连续14年位居全国第一。

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对第一财经分析,近年来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高端制造业、信息经济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就业人口。同时珠三角地区近年来放开放宽落户限制,也吸引了很多人落户。另外,广东原有的国有经济占比较少,体制外的人比较多,加之传统宗族文化、生育观等因素的影响,粤东、粤西等地农村的出生率一直都比较高,人口自然增长较多。

广东之后,浙江的增量也超过1000万人,人口总量增至6457万人,超越安徽等地,跃居全国第八。

浙江官方此前发布的一篇《浙江人口结构及其变化趋势分析》分析指出,浙江人口净流入不断增加,说明浙江吸引了全国其他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大量劳动力就业(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浙江的外来人口主要来源地包括安徽、河南、贵州、江西、四川等)。目前,浙江全社会年龄结构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的橄榄状特征,社会负担相对较轻,仍处于人口红利期。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对第一财经分析,人口增长最多的5个省份中,山东、河南主要是人口基数大,出生率较高,人口自然增长多。实际上这两地人口外流不少。广东、浙江、江苏则是人口机械增长即人口流入较多。这十年来,人口进一步向一二线城市尤其是东南沿海的珠三角、长三角等地流动。

广东、浙江占比提升最多

从占比变化来看,占比提高幅度最大的10个省份分别是广东、浙江、新疆、福建、贵州、江苏、重庆、广西、北京、海南。这些省份主要位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地区。

各地区人口占比变化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广东人口占比达到了8.93%,比2010年提升了1.14个百分点,提升幅度是第二名的两倍多,在全国遥遥领先,这也再次凸显了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人口向心力。

浙江的提升幅度达到了0.51个百分点。彭澎分析,广东、浙江等地的民营经济很发达,这几年数字经济的带动作用很明显,转型升级成效突出,吸引大量的年轻人进入,因此这两省的占比提升最快。

粤浙之外,东南沿海的福建提升幅度位居第四,江苏第六。总体上看,东南四省的人口占比提升幅度都比较大,人口进一步向东南四省集聚。

西部占比上升 东北减少1101万人

东部沿海之外,西部地区的新疆、贵州、重庆、广西提升人口占比提升幅度位居前十。从四大板块来看,西部地区是东部地区之外,另外一个占比上升的区域。中部和东北占比下降幅度较大。

西部地区人口占比提升,一方面跟西部整体的出生率较高有关。另一方面,也跟近年来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有关。彭澎说,与中部地区相比,西部距离东部较远,很多人不愿意到东南沿海地区。近年来随着成渝城市群、西安等地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很多产业转移到西部地区,更多人留在西部发展。

相比之下,中部地区下降0.79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1.20个百分点。分省份来,占比下降的也主要位于中部和东北地区。

数据显示,13省份人口占比下降,其中,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位居倒数前三。黑龙江占比下降了0.6个百分点,吉林下降了0.34个百分点,辽宁下降了0.25个百分点。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衣保中对第一财经分析,东北地区人口占比下降幅度大,这个结果是符合预期的。这十年来,东北一直处于人口外流的状态,出生率较低,人口老龄化程度高,因此占比下降幅度较大。

衣保中说,由于经济下行,就业机会减少,很多年轻人口流向东南沿海。人口是跟着产业走的,这些年东北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以基础工业部门尤其是能源原材料为主,很多基础工业出现发展停滞甚至衰退,这对东北的经济形势影响很大。相比之下,新兴产业、高新产业主要在东南沿海集聚,产业的差距也带来了就业和人口的差距。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1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分析,2020年,东北三省总人口9851万人,接近1亿人,规模依然较大,但比十年前减少了1101万人。东北地区人口的减少,受到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人口生育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东北在我们国家处于高纬度地区,冬季相对漫长且寒冷,一些东北人口向比较温暖的南方迁移流动,这也是全球许多国家人口迁移流动的趋势性特征,欧洲、美国都有这种现象。此外,受生育观念、生育行为等因素的影响,东北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还要看到东北地区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的攻坚期,沿海一些经济发达省市多样化的发展机会和就业前景,对其他地区包括东北地区的人口有较大的吸引力。

他表示,当前东北经济发展的韧性仍在,潜力很大。这里有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东北地区在科技人才、现代农业、装备制造、交通设施等方面基础都是比较好的。东北地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有1650万人,粮食产量占了全国1/5还要多。东北拥有鞍钢、沈飞、一汽、哈电等一批国家骨干企业,这些年又新成长起来一批新兴的高技术企业,东北地区实现振兴发展具备很多有利条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东北振兴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人才振兴和高质量发展,为东北地区实体经济发展和产业创新营造良好环境,新一轮振兴计划在着力调整结构的同时,也必将带来人口发展的新变化。

此外,中部的两湖、安徽、江西等地由于距离长三角、珠三角较近,随着高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中部人口密集区域大量人口流向了珠三角、长三角、福建等地。

12省份已深度老龄化,辽宁率先迈向超老龄化

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

数据显示,全国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53383938人,占17.95%;15—59岁人口为894376020人,占63.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18766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35280人,占13.50%。

分省份来看,除西藏外,其他30个省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均超过7%,其中,12个省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4%。

深度老龄化与超老龄化社会

按照国际通行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时,意味着进入老龄化;达到14%,为深度老龄化;超过20%,则进入超老龄化社会。也就是说,目前我国已经有12个省份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这12个省份分别是辽宁、重庆、四川、上海、江苏、吉林、黑龙江、山东、安徽、湖南、天津和湖北。这些省份主要位于东北、华北和长江流域。

其中,辽宁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7.42%,位居全国第一,向超老龄化社会迈进。此外,东北的吉林和黑龙江也都超过了15%。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衣保中对第一财经分析,由于经济下行,产业发展不足,就业机会减少,近年来东北人口持续外流,而外流的人口是以青年人、劳动人口为主,加上生育率较低,因此老龄人口占比较高。

重庆这一比例也达到了17.08%,位居第二;四川达到16.93%,位居第三,总体上看,川渝地区作为西部地区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两地总人口达到了11573万人。人口总量庞大,近年来随着成渝城市群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步伐不断加快,不少劳动力留在当地就近就业。但与此同时,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力流向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并且比例不小,由于青年劳动力外流,因此老龄化程度也比较高。

安徽、湖南、湖北这几个中部大省的情况也与川渝相似。由于靠近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这几个地方青年人口向广东、江浙沪等地流动较多,因此这几个人口大省的老龄化程度也比较高。

东部沿海省份中,老龄化程度呈现明显的差异。山东、天津这两个北方沿海省份均已深度老龄化。其中第三经济大省山东这一占比已经达到了15.13%。山东的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了1536万人,是全国老龄人口总量最大的省份。

从三个年龄段来看,山东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特征,即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较低,老龄人口和少儿人口占比较高,这也与山东近年来人口外流有关。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山东的传统产业占比较高,包括煤、钢等重化工业突出,新兴产业与广东江浙差距很大,因此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如江浙等地。

长三角老龄化较深,珠三角还较为年轻

在沿海省份中,老龄化程度较深的还有长三角的江苏和上海。

第二经济大省江苏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了16.2%,是四个经济大省中老龄化程度最深的。江苏的老龄化程度高,原因在于:一方面,江苏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较早,长期以来人口出生率比较低;另一方面,相比广东和浙江,江苏吸引的省外净流入人口较少。

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田伯平对第一财经分析,江苏外来人口少,与经济发展模式有关。广东、浙江是以市场为中心,依托各种全国性的市场做后盾,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外来人口留下来的空间更多,市场内部的雇佣人员和围绕市场而发展的人员都比较多。相比之下,江苏是以制造业为主的,是生产中心,而不是一个市场中心,这样一来,流入的人员也会比较少。

根据第一财经记者统计,去年包括无锡、常州、镇江、盐城、扬州、泰州等地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其中,无锡、常州、盐城三市是多年来首次出现人口自然负增长。只不过,对于无锡和常州这两个苏南城市来说,虽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但由于经济发达,加上户籍门槛放开,因此流入人口较多,这两地的户籍人口仍在增长。

相比之下,同处长三角的第四经济大省浙江,由于大量人口流入,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3.2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人口增加最快的第一经济大省广东,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仅为8.58%,位居全国倒数第三,离深度老龄化还有较远的距离。总体而言,珠三角的人口结构要比长三角年轻不少,“人口红利”优势更为突出。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珠三角更年轻的一大原因就是外来人口比重更高,因为外来务工人员以年轻人为主。长三角虽然外来人口也不少,但占常住总人口的比重没有珠三角高。

广东省统计局去年5月的一篇分析文章称,按国际通用标准衡量,广东常住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属于“老年型”(静态视角)的发展期,由于人口出生率以及人口流动、迁移的原因,尤其是外来人口规模相对较大,使得广东人口老年化进程比其他省份有所减缓。


人口流出的东北,为何教育程度远高全国平均?

人口普查数据出来了,举世关注,众说纷纭。

宏观的议题,官方的分析得已经很详细。

但微观的视角,却独特又出人意料。

谁能想到,生育率低,老龄化严重的东北,人均受教育程度和城镇化率竟能排在全国前列!

其中,蕴藏着怎样的信息与危机呢?



按官方的回答,这十年来,东北人口发生的变化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是总人口依然较多,但是出现了负增长。

2020年,东北三省总人口9851万人,接近1亿人,规模较大,但比十年前减少了1101万人。



二是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6.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处于正常范围(国际标准102-107)。

三是老龄化程度较深,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16.39%,提高了7.2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是人才储备丰富,人均受教育程度高。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6.75%,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16年。

这两个反映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指标,都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五是城市发展基础较好,东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高达67.71%(平均城镇化率63.89%),居于全国前列。

前三个特点我们都是能感受到的,这些年,东北的经济整体相对低迷,人口也在流失。

甚至衍生出了不少调侃的话,比如:三亚是东北的省会;海南是东北的第四省。



无相君也曾分析过,东北的营商环境不够友好,因为人才的流失,老龄化也开始严重。

那么如何解释东北人均受教育程度和城镇化率位居前列呢?

这里面,有历史原因,有现实因素。

建国以前,东北是国内最早建立了起现代基础教育的地方,这还要归功于张作霖父子。

1916年7月,张作霖开始统治东北,提出了“兴学育才”的口号。



此后的十几年,东北共建成小学12609所,中等学校258所。

张学良接班后,因为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熏陶,接受了“教育救国”的思想,他声明不继承乃父遗产,并从遗产中拿出1000万元作为建设东北文化事业的经费。



建国后,东北一直是我国的工业中心,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步伐较早。

因为彼时中国和苏联交好,东北享有的教育和建设资源一直冠绝全国。

当年的哈尔滨工程大学是中国国内最早培养研究生的院校之一,在五十年代以“工程师的摇篮”而饮誉全国。

教育具有传承性,改革开放初期,东北已经拥有4所985,11所211大学,反观地处中原的河南、安徽等省份,均远逊东北。



2008年,南方都市报挖掘,我国的航空航天总设计师,有70%是东北人,在当时的最高科学奖获得者中,辽宁省人数排名全国第一。

而且,由于东北人积极响应生育政策,很多家长只有一个孩子,更加重视“上学”的重要性,所以一直以来,东北的人均受教育水平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准。

无论是教育,还是城市化水平,东北之所以能高于平均水准,关键还是在于——底子好!





教育基础雄厚,人才济济,是东北的优势。

但随着经济中心的南移,东北地区的政策优势已经不再明显。

东北地区的人才,也在流失。

据黑龙江省社科院2017年发布的报告显示,2011—2015年间黑龙江平均每年外流人口约为6.92万人。



其中,外流人口呈现出了年轻人、高学历者占比增加等趋势。

与此同时,南方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地的人口都是正增长,虽然增速不同,但人口总量都是越来越多。



黑土地,为何难以留住“金种子”?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经济因素自然是重头。

最近一二十年来,东北的经济发展增速明显落后于南方城市。

虽然东北地区是老工业基地,但工业企业大部分属于国企,因为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这些年,东北的工业企业亏损比较严重,这势必导致了东北的地方财政收入降低,给予教育发展的资金,也在下降。

人才自然是追求更高的平台,这些年,哈工大、东北大学的老师多被南方的学校挖走。

原因很简单——给的钱多。

教授尚且如此,更何况高校学生和那么多的打工人呢?

如今炙手可热的网红李雪琴,是辽宁铁岭的高材生,有着北大学历的她,没有回东北唱二人转,而是去了上海说脱口秀。



在东北,一个年轻人如果月入5000,到了南方,基本都能翻倍。

2019年统计的落户深圳的应届毕业生显示,来自东北的应届毕业生,居然比来自更临近深圳的湖南、福建还多。





电影《一代宗师》里有句台词:有一口气,点一盏灯,有灯就有人。

当工业基地的光芒褪去,东北的人才怎能安心伫立呢?

而在另一方面,尽管东北的教育基础优厚,但也正在走下坡路。

双一流背景下,东北三省仅有四所高校入选,这四所学校分别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和东北大学。

其中东北大学已经降为了双一流B类大学。



基础教育上,如今国家重大的教育改革,东北都不再担当先行者,往往都是从江浙一带发起,或在那里试点。

另外,江浙一带的很多学校已经开始进行信息化多媒体教学的实验和推广,而在东北的学校,因为缺少财政的支持,很难跟上基础设施。



2020年,高考使用全国卷二省份是: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辽宁。

众所周知,卷二的难度比卷一简单。

卷一卷二的分垒,实际上就是教育的分垒。

工业衰落导致人才流失,人才流失,工业难以振兴。

这样的恶性循环,正在当下的东北发生着。

东三省何时能恢复荣光呢?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83178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