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普查:增速60年来最低 中国承认老龄化成基本国情

澎湃新闻/多维新闻 0

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出炉,显示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有中国人口学家认为,中国总人口仍保持惯性增加,但总人口负增长的时间或会提前。此外,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出生性别比失衡最为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



中国公布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专家认为放开生育刻不容缓。(新华社)

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于北京时间5月11日上午通报,中国人口共141,178万人,较2010年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个百分点。其中,男性人口为72,334万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68,844万人,占48.76%。

针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宁吉喆指出,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中国的基本国情,这既是挑战也存在机遇。



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多维新闻制作)

宁吉喆认为,人口老龄化将减少劳动力的供给数量、增加家庭养老负担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压力。同时也要看到人口老龄化促进了“银发经济”发展,扩大了老年产品和服务消费,还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

宁吉喆提到,在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中,60岁至69岁的低龄老年人口占55.83%,这些低龄老年人大多具有知识、经验、技能的优势,身体状况还可以,发挥余热和作用的潜力较大。

对于中国的最新人口普查,西方媒体纷纷发声。美国之音称中国人口青黄不接状况进一步恶化,这可能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和人口健康与社会福利保障蒙上更深的阴影。



中国人口普查显示,家庭户数规模继续缩小。(多维新闻制作)

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称,中国人口增长率微降,老龄化“已成基本国情”。

FT中文网也指出,最新发布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人口2010年以来的年平均增长率是1953年开始人口普查以来的最低增长率,中国10年间的人口增速降至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最低水平。

另据中国媒体界面新闻报道称,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任泽平呼吁中国政府全面开放生育。

任泽平分析说,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老龄化、少子化、不婚化加速到来,放开生育刻不容缓,实在不行先放开三胎,加快构建生育支撑体系,让生得起养得起。



中国人口地区分布差异。(多维新闻制作)

任泽平同时提出多项建议,实行差异化的个税抵扣及经济补贴政策;加大托育服务供给,大力提升0岁至3岁入托率从目前的4%提升至40%;进一步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加强保障非婚生育的平等权利;加大教育医疗投入,降低抚养直接成本等。

在中国总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多3,490万,有专家认为,这意味着,在婚育期的人群中,平均5个男性中将有一个找不到配偶。

专家指出,男性的绝对过剩肯定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剩男们的婚育权利和生育权利得不到保障,会衍生出很多社会问题,必须要得到重视。



中国人口性别构成数据。(多维新闻制作)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原新在接受中国大陆媒体第一财经采访时也表示,岀生性别比失衡最严重的出生人群进入婚育年龄,婚姻竞争和成本加剧。其次,婚姻形式多元化趋势增强,未婚离婚人口比例会升高。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国各级政府已经出台了一些相关措施,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禁止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的终止妊娠。但男女比例已经失调的人群所面临的问题,依然是巨大的挑战。

此外,原新还表示,中国总人口虽然保持惯性增加,但根据数据判断,总人口负增长的时间有可能是比此前预计的要早。不过,人口规模巨大的情况不会根本改变,中国依然是第一人口大国。



中国人口年龄构成。(多维新闻制作)

原新解释说,“之所以预判中国人口负增长将提前到来,是因为低生育率现象持续稳定,出生人口继续缩减,因为15岁至49岁育龄妇女人数以及20岁至34岁生育高发育龄妇女将大幅减少。”

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加速构建“适老社会”

国家统计局11日公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与201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无论是按照1956年联合国划定的“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标准,还是按照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确定的“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0%”标准,中国均已进入不折不扣的老龄化社会。

一定程度上说,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面临着这个难题,但对于中国来说,这一问题却较为复杂。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带来的人口激增,以及一段时间内节制生育带来的少儿人口比例下降,中国的老龄化不可避免带有深刻的制度性痕迹。要破解人口均衡发展的年龄结构问题,注定需要一个较长、也较艰难的过程。

人口老龄化,将给社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挑战,比如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以往我们引以为自豪的人口红利会逐渐衰减,而家庭养老负担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压力增加;再如,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有必要根据人口状况做相应调整等等。

从2016年元旦起,“全面二孩”政策实施。这一针对“少子化”现实推出的鼓励生育政策,一开始并没有实现人口激增效应。这是因为,人口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并不是一纸“放开令”就能立竿见影的。另外,与单纯的生育政策相比,一个社会的其他配套政策也有一个反应和跟进的过程。这也表明,在人口问题上,要避免任何简单化的思维,而是要以系统思维、整体布局全力应对,其中加快构建“适老”社会还需加快脚步。

一者,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个社会的协调动员,充分发挥社会政策的组合效应,如降低制度成本,缓解城市化带来的医疗、教育压力,提高民众生育意愿,消除一般家庭恐婚恐育心理;巩固社会保障,完善养育等人口服务体系等等。

人口政策不仅仅是生育政策、生殖政策,还牵涉到国家、社会、家庭等方方面面的关系,也关系到教育、医疗、房价、就业、养老等各个领域的制度安排,需要综合施策、一体发力。一个生育友好型社会,不是孩子生下来就算完事,而是要有一个可期待的预期。

再者,应对老龄化,也不该简单把老人当成发展的包袱,而是要充分发掘“银发经济”的潜力。既要支持普惠型养老服务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公共场所、互联网应用的“适老化”改造,发展覆盖城乡、综合连续的老年健康公共服务项目,也要发展各种层次的养老服务、“医养结合”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

从国家层面看,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提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相信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地落实,相关的制度体系会逐步健全。

目前,国内很多地方已经展开了形式多样的“适老化”政策尝试,也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总体来看,仍存在水平不高、准备不足、城乡不均衡等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地区,一些老人衣食无忧后,仍面临看病和养老困境,生活质量和幸福感都有待改善、提升。

人人都会老去,人人正在老去。当老龄化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基本国情,就需要作出积极的制度响应,让每一个老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拥有幸福的晚年。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83129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