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广昌背后:“复星系”的千亿帝国 盘根错节(组图)

风声岛 0

12018年4月29日,三亚,由复星集团投资百亿打造的海南超豪华酒店亚特兰蒂斯开业仪式上,51岁的郭广昌在致辞时居然数度哽咽,甚至不得不停顿许久才把并不长的演讲稿念完。

或许,面对这家拥有1314间客房、堪称亚洲最大的水族缸和精彩绝伦的水上胜境时,他不禁想起三十多年前第一次来到海南的情形,想起当年悄悄对自己许下的一个承诺。

让我们把时间倒回到31年前的1987年。

此时,改革开放已近十年,国内翻天覆地的变化让还在复旦哲学系读大二的郭广昌有些坐不住了。

刚满20岁的他来自浙江东阳的农村,寒窗苦读多年才跨入到梦寐以求的“象牙塔”复旦大学,来上海读书是他第一次来到大城市,也是他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用上抽水马桶……

在这座繁华都市,郭广昌看啥都新鲜,只是读着那些“形而上”的哲学书时,他越来越感觉脚踏实地去考察改革带来的真实变化,或许才是自己最应该做的事。

一句话,世界那么大,他想去看看。



这年暑假,做好准备的郭广昌没回东阳,买了部二手自行车擦得蹭亮,他想骑车去伟大的首都考察。

选择骑自行车也是没办法,因为没路费,飞机就不想了,连火车也坐不起。此次旅行身上只有200元钱,那还是一位好友的妈妈知晓他计划后硬塞给他的。

买了册中国地图,揣着干粮和水壶,郭广昌就这样踏上了自己的北上之路。

骑车去北京,在没有导航,也没有充足旅费的情况下,谈何容易。

不知中途换了几次车胎和脚蹬,也不知道被不知情的警察拦下多少次,靠着一路风餐露宿,郭广昌花了十多天时间终于蹬到了目的地首都天安门前。

在逛了繁华的王府井,爬上八达岭长城后,体力不支的郭广昌实在骑不动了,觉得自己再骑车回去只怕是难以活着回到复旦大学。

他一狠心将自行车在北京卖掉,用所剩不多的钱买了张去青岛的车票。

听人说,从青岛回上海十六铺的船票便宜很多,就是时间要久点。

久就久吧,郭广昌想,反正自己穷的只剩下时间了,正好也感受下海滨城市青岛的风格。

等到了青岛,很多景点没吸引他,倒是著名的青岛啤酒勾起了肚里的馋虫,可惜当时买完回上海的早班船票,兜里的钱只够一顿晚饭钱。

吃饭还是喝酒,只能二选一,他咬咬牙选择了青岛啤酒,来青岛不喝青岛啤酒,那还像话么!在复旦时,一瓶光明啤酒还得几个人分着喝,这回怎么说都得“奢侈”一把。

这天夜里,因为没钱住宿,郭广昌索性坐在码头边,一边仰望星空,一边美美喝了顿青岛酒。随着金黄的泡沫下肚,他心想青岛啤酒这么好喝,要是天天都能喝上,该多美。

伴着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穷学生郭广昌打着响嗝躺在码头石凳上安然入梦。

梦中的他或许没想到,若干年后,自己的“复星”将成为青岛啤酒的第二大股东,青岛啤酒可以敞开了痛痛快快喝。

而这一路,也并不容易。



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郭广昌上大学后一直坚持的信念。

通过这次北上骑行,郭广昌的心也变“野”了,他在认真地思考着自己的未来路在何方。

1988年,21岁的郭广昌和同学听到海南建省的消息十分振奋,许多复旦学子摩拳擦掌想去这片刚刚开发的热土瞧瞧。

郭广昌也不例外,他因为北京之行已然成为校园里一名“公众人物”,很多人渴望他能带队骑车去海南考察。

在复旦大学的支持下,郭广昌带领12名同学,拿着永久自行车厂赞助的3000块钱和复旦团委的一封介绍信再次上路。

13名穷学生困了就睡在沿途学校的教室里,饿了就吃食堂的剩菜剩饭,沿着东南的海岸线一路骑行到了海南。

郭广昌选择的路线是精心挑选过的,这一路途径五个经济特区,同学们们一边骑行,一边调研,骑了整整3000多公里终于到达了海口市。

到了海南,他和所有同学都傻了,在海口市人民公园一侧,当地人俗称的“闯海墙”上贴满了各种花花绿绿的自荐书和招聘信息。

“闯海墙”外人头攒动,人们在上面寻找和张贴各类招聘信息,往往刚贴上去的招聘启事浆糊还没干透,就吧唧又被人贴上新的海报。

在海南的一个星期,郭广昌看到全市只有一个红绿灯的海口却吸引了这么多人才前来,深切感受到了新闻中所说的“十万人才下海南”的盛况,内心受到了巨大冲击。

在等待跨海轮渡返程时,郭广昌回头凝视了一圈海南,他默默在心里许下个愿愿望:“总有一天我会再来寻找一片属于我的土地。”

这个愿望最终在30年后,伴随着一个超级豪华的酒店落成完美实现。

1991年,因为带队外出考察表现出的管理和组织能力,24岁的郭广昌被学校团委看中留校做了名团委老师。



从一个穷学生变身大都市的高校老师,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安稳的生活环境,实在来之不易,他格外珍惜。

在复旦团委工作的几年中,郭广昌日子过得很清闲,钱虽不多,好在闲暇时间多,能去上海各处转转。

只是面对热火朝天的城市建设,他多少有些失落。

郭广昌内心也想创业,可又有些犹豫,因为正好赶上九十年代初,国内对改革开放的质疑暗流涌动,他多少有些心虚。

身在体制内的郭广昌既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更担心创业的风险,只能偶尔与同留在团委工作的梁信军吐吐槽,转身去翻厚厚的英文词典。

梁信军在复旦学的是遗传工程,却干上了团委的工作,每天也是一副“壮志未酬”的模样,被郭广昌引为知己。

慢慢,看着身边那么多人出国留学,郭广昌也动了心,不仅考过了出国必需的所有科目,还从亲友间筹到了数万元的出国费用。

可随之而来的一场巨变让郭广昌选择了另一条人生道路。



3

1992年,邓小平南海巡视后发表了重要的南方讲话,“发展市场经济“的字字句句让无数人受到感召,以陈东升为代表的“九二派”更是掀起了知识份子“下海”创业的热潮。

这年,25岁的郭广昌纠结许久后,感觉改革的热潮已经势不可挡,终于将人生规划中的“出国”变成了“治国”,跨出了第一步。

可创业怎么能少了好哥们!他拽上梁信军一同从复旦团委辞职,凑了3.8万元,开了家名为“广信科技”市场调查公司,名字没啥技术含量,就是从二人名字里各取一个字。

“广信”说是科技公司,其实和“科技”没啥关系,就是家纯靠耍嘴皮子的一无人才、二无市场、三无资金的“三无企业”。

坐落在杨浦区的这家十多平方的公司,全部资产就是一部386电脑和一部“除了铃铛不响,哪哪都响”的28大杠自行车,墙壁上挂着 “平天下”三个硕大的毛笔字。

可“平天下”也得先填饱肚子不是,郭广昌只能骑着这部“28大杠”,每天走街串巷骑行几十公里寻找业务。

恰好日本的元祖食品刚进入上海,希望招募合适的本地公司帮他们做市场规划。

看到有买卖上门,时常饥一顿饱一顿的郭广昌和梁信军当然乐了。

凭着曾经的复旦老师身份,郭广昌顺利接下委托,每天和梁信军骑着车在街头到处散发调查问卷,回来加班加点啃着干脆面整理分析报表。

期间,他们还因酷似发小广告的“无业游民”屡屡被街道治安巡逻扣下问话。

不知道是紧张还是太过劳累,当天郭广昌交给元祖厚厚一叠调查报告后,出门时一个踉跄,要不是梁信军顺手搀扶了一把,他差点摔倒在地。

好在复旦毕业生的能力真不是吹的,在做了上万份调查后,他们做出的市场报告受到元祖食品肯定,对方豪爽地在28万元的合同款上又加了2万元的酬金。



凭着这笔业务的口碑,广信又接下太阳神、乐凯胶卷、天使冰王等生意。

辛苦了无数日夜,账面终于赚到了100万,提心吊胆总担心公司“关门大吉”的郭广昌终于松了口气。

1993年,眼看帮那么多保健品公司做策划,别人赚了大钱,郭广昌有些心不甘,觉得自己也不差,不顾梁信军反对,赶着热潮搞了款保健品“咕咚糖”。

可惜,做生意和做规划是两码事,他实在不是这块料,没“咕咚”几下就把公司的钱赔了精光。

眼看梁信军要和他急眼,郭广昌拍拍搭档的肩膀,告诉他,自己有个“大胆的想法”能赚到钱。

想法确实是大胆,因为郭广昌揽下一桩谁都不看好的“卖房子”业务。此时的上海楼市远不如今天火爆,很多新开发的楼盘是看的人多,买的人少。

没办法,上海人均工资还不到一千,想买也没钱啊。

郭广昌接的业务是上海郊区一处为“留学家庭”而设计的滞销楼盘,小区建设不错,可交通不便,加上宣传不到位,卖了几年都没卖出几套。

这可难不住精明的郭广昌,他找到了外事局的同学,悄悄复制了一份沪上留学人员家庭的信息,然后将楼盘信息一一精准投送到各家信箱中。

很快,攥着楼盘广告的客户纷至沓来,考察一番后满意地下了单,郭广昌的公司凭借这手“空山套白狼”的技术活从中赚得了第一个1000万,也为日后转型房产公司打了个样。

看来,不管什么年代,做房地产确实要比做实业赚得多,赚得快。



4

不过,郭广昌真正的发家,还是来自一次饭局。

1993年底,在梁信军组的一次饭局上,席间学术大咖们在畅谈生物制药和遗传工程,郭广昌虽然听是听不太懂,但不妨碍他敏锐察觉到这才是真正赚大钱的路子。

在梁信军的介绍下,郭广昌找到了复旦大学遗传工程系的汪群斌、范伟,和计算机科学系的谈剑加盟,共商“治国平天下”大计,并将“广信”改为了“复星”——复旦之星。

名字是俗了点,重在言简意赅。

三人里唯一的女生谈剑身份不一般,她是著名科学家谈家桢的孙女,后来成为郭广昌的首任妻子。

对郭广昌来说,生物医药是个新领域,到底生产什么产品才是正确的方向,得想好了,可别再一家伙又赔了个底朝天。

郭广昌拿出当年做市场调查时的专业精神,无数次向业内专家请教、咨询,终于有了自己的方向。

上海早年曾因一桩“毛蚶”引发全市肝炎的事件引得无数人心有余悸,加之医学领域急需一种能快速诊断肝炎的试剂,不论临床还是研究都是必需品。

反复论证后,郭广昌下定决心,复星的第一个生物医学项目就是乙型肝炎诊断试剂研制。

他一面联系母校的生命科学院合作研发,一面投资兴建了试剂的生产基地。

从毫无基础的市场营销公司转型为专业的生物工程公司,看似难度和跨度极其悬殊,但在既有资金,又有母校生命科学院支持的郭广昌眼里根本不叫个事。



一年后,复旦果然研发出一种新型基因诊断产品——PCR乙型肝炎诊断试剂,并顺利通过了有关部门的检测。

不久,这款PCR乙型肝炎诊断试剂开始投放市场,复星作为唯一的市场经销商,从中稳稳赚了一个多亿,并将“复星实业”更名为“复星医药”,摇身一变成为沪上生物医药领域的第一家民营高科技公司。

1998年7月,在当时IPO还是实行总量控制的审批制之时,复星背靠复旦,作为上海市大学毕业生创立的高科技企业拿到了当年民营企业唯一的一个IPO资格,顺利上市,募资3.5亿。

有了钱的郭广昌当即带着资金跨入房产领域,将主营的房产销售变为房产开发,从帮别人卖房变成自己造房、卖房,再次获利丰厚。

至此,31岁的郭广昌左手生物医药,右手房地产,将复星一举送入资本市场,资本的血液也逐渐渗透进复星的体内。

已将“空手套白狼”业务玩得日趋娴熟的郭广昌成为资本市场的新玩家,运气不错的他碰到了国企改制这一难得机遇。

此时正逢国企大面积亏损、债务重组、去过剩产能的大背景,嗅觉敏锐的郭广昌意识到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一头扎进了资本收购的行列。

2001年,复星收购了“老八股”之一的豫园商城,看似要涉足零售业,其实是看中豫园商城是一家涉足黄金珠宝、餐饮、医药、工艺品、百货、食品、旅游、房地产、金融和进出口贸易等产业为一身的综合商业实体。

通过收购一家企业,能将几大产业一起打包到旗下,这对正渴望资本扩张的复星来说,无疑是“瞌睡捡到了枕头”,真正在资本市场如虎添翼。



2003年,复星以5亿元现金占股49%与国药集团联合成立国药控股,成为国内首家央企与民营企业联合成立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同年,又联合豫园商城成立了德邦证券,正式跨界到金融领域。

不久,复星又拉着豫园商城投资设立了招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形成了以复地集团为核心的房地产业,以南钢股份为核心的钢铁产业,以豫园商城为核心的商业体系三大板块。

资本的魔力就在于快速聚集,然后以特定的模式套利,郭广昌深谙这一点。



5

与资本市场喜欢大张旗鼓的集团不同,郭广昌的收购“很温柔”,从不会来势汹汹一口吞并掉对方。

郭广昌的作风更像一种“蚕食”,他先是选择与看中的国有企业的子公司合作,然后一步步吃掉子公司,再慢慢参股母公司,直至拿下关键股份。

在这个过程中,他还会选择与国有母公司合作投资其他公司,然后用自己手里投资新公司的股份去置换国有母公司的股份。

如此一来,国有母公司虽然没赚到钱,可投资的新公司还是挣了,算算还挺高兴。

可等国有母公司终于醒悟过来,不对啊?自己是在新公司赚了点钱,可自己母公司的股份怎么变成了复星,一不留神自己老底让人给抄了?

将资本并购玩的风生水起的郭广昌很善于把握时机,很少做赔本买卖。

当初买招金矿业时的金价在400美元,一年后上市,金价涨到了600美金,投资顺势涨了10倍;买海翔药业也是如此,不到3000万的投入,A股上市后增长了11倍。

郭广昌的套路并不新鲜,和此时资本大佬们屡试不爽的套路一样,低点介入、快速整合,快速扩张,然后通过贷款、股权融资、发行债务再融资、并购上市套现。

随着投资版图的不断壮大,复星旗下的产业越来越多,除了医药、钢铁、零售,又相继拓展到证券、保险、人寿等金融领域,在资本市场堪称“集邮者”。

2007年7月,郭广昌持股58%的复星国际在香港整体上市,资本市场从此出现了一颗冉冉升起的“复星”。

40岁的郭广昌成为百亿资产的“复星帝国”的掌门人的同时,也以300亿元的身价跃居胡润大陆富豪榜第11位。



不得不说,人生中赚第一个100万是最难的事情,等进了资本圈,一切都只是个数字而已。

与此同时,有人注意到郭广昌身边的妻子变成了漂亮的上海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王津元,已是前妻的谈剑依旧在董事会,负责公司的文体产业。

其中的内情众说纷纭,虽然《昌运复星》这本书给了一个解释,可这毕竟属于人家的家务事,旁人纯属瞎操心。

“治国齐家”的理想实现了,那“平天下”的溯源更不能忘,天下一家,海外市场不进入,何来天下?

在王首富、海航、苏宁等资本大佬相继进入海外市场收购后,复星也不甘示弱,2010年,复星出资2.1 亿元,在全球最大的旅游度假连锁集团 Club Med(地中海俱乐部)中占股9.35%。

此时的Club Med已经亏了五年,亏得家都不认了,突然来了这样豪爽的中国买家,乐的翘起大拇指连说“OK”。

这之后,复星又联合 TPG(德太集团)以 15 亿美元收购加拿大太阳马戏团 80% 的股权;接着又花了近1亿英镑认购英国旅游集团 Thomas Cook 8%的股份。

面对大手笔购买海外资产的质疑,郭广昌解释说:“论中国市场,我们多年产业运营所积累下的知识和资源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无价之宝。”

行吧,谁叫郭广昌算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前辈”,号称中国版的“巴菲特”。

他的话,大家得一边听,一边还得拿笔记下。

普通人不说了,连同为老乡的马云虽然总资产远超郭广昌,论投资,还是要喊人一声“大哥”。



截止到2015年,复星在海外投资了差不多36个项目,近100亿美元。

可就在这年年底,48岁的郭广昌遇到了人生的一个坎,突然被曝“失联30个小时”。

虽然事后复星官方解释为“配合有关部门做调查”,可还是造成旗下上市公司临时停牌,所有股价暴跌。

这之后,郭广昌一改往日高调的“海外投资论”,一面终止了两项海外金融收购计划,一面表示复星在未来两年将专注于消化已收购的资产。

也是差不多时间,众多资本大佬疯狂“买买买”的浪潮悄无声息停止了,国内的资本市场却忽然泛起了浓浓的酒香味。



6

郭广昌在收购海外公司成功后有个习惯,喜欢在庆功宴上端着茅台找老外碰杯。

有人劝他入乡随俗应该用红酒,可他笑着举着白酒,表示“NO!我的地盘我做主”。

郭广昌喜欢喝酒在投资界是出了名的,他功成名就时也没忘记多年前露宿青岛码头品着青岛啤酒的那一幕。

2017年12月,复星集团接盘日本朝日集团,拿下了后者所持的青岛啤酒2.43亿股H股(约占公司总股本17.99%),成为青岛啤酒第二大股东。

为了这次入股,郭广昌支付了约66.17亿元港币,平均每股港币27.22元。按他一贯的投资习惯,这的确算是“豪掷”,为情怀买了单。

入股青岛啤酒不久,郭广昌发表了《我和青岛啤酒的故事》,文章深切怀念了当年第一次喝上青岛啤酒的故事,内容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这一年,曾经囊中羞涩在吃饭和喝酒中只能二选一的穷学生,已成为控股100多家的公司,35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近千亿的资本巨鳄。

不过,对于资本圈来说,情怀只是用来说故事拉高股价,套现赚钱才是王道。

一年多的蜜月期过后,复星集团便以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的方式,减持青岛啤酒6790.2万股(约5%),截止2020年11月,累计套现合计超过41.03亿港元,约合人民币35亿元。



在酒香四溢的酒局中,郭广昌开始了新的投资布局,他又盯上了西北的金徽酒。

金徽酒本是甘肃省陇南市徽县一款传统白酒, 虽然味道不错,可惜名气远不如茅台、五粮液等白酒知名。

2020年10月9日,“复星系”旗下海南豫珠以7.15亿元完成金徽酒的要约收购,最终以总投资25.52亿元正式成为金徽酒的时控人。

因为复星的入局,金徽酒股价从18.3元/股一路飙升至56.17元/股,很快翻了两倍多,足见“郭广昌”三个字在资本市场的影响力。

可如果真的以为郭广昌只是看中了这款酒的质量才收购,未免有点小瞧资本大佬的格局。

事实上,此时的“复星系”拥有健康、快乐、富足三大业务板块。旗下豫园股份主营快乐板块,其中的餐饮这块正需要一匹“领头羊”来助力。

收购金徽酒业,看中的就是这家上市公司壳资源非常干净,以定向增发股票并以股票加现金并购其他区域酒厂的优质资源才是真正的目的。

在金徽酒加入后,豫园股份在官宣的文章中直言:“豫园旗下餐饮食品事业群在白酒赛道的产业布局浮出水面。”

但是这笔收购只是郭广昌从“品酒”向“饮酒”的过度而已。



7

2020年的最后一天,在诸多媒体和企业的见证下,豫园股份以45.3亿元拿下天洋控股所持有的沱牌舍得集团70%的股权,从而间接控股ST舍得,憋了五年的气总算是出了。

五年前,同样是天洋控股,同样是竞拍沱牌“舍得酒业”,由于郭广昌没“舍得”最后的30多亿,惜败天洋控股。

竞拍前,面对20多家参与拍卖的单位,郭广昌谦虚表示自己在白酒行业还是“小学生”,但是人家可不吃这一套。

举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资本圈如战场,你客气,人家可不会客气。

当然,最终入围的三家竞标单位之一的豫园股份现场更没客气,经过27轮的紧张竞拍一举拿下了舍得酒业。

有意思的是,当日消息曝出后,复星旗下的股价果然“有舍有得”,ST舍得股价由涨到跌,从94.44元跌5%收盘;但是豫园股份涨停,复星医药股价大涨9%,复星国际也拉高不少。

“酒瘾”上来的郭广昌在青岛啤酒、金徽酒、舍得酒业的投入上已达126亿元,而且还在不断寻找下一处资本盛宴。



资本圈就是个酒局,有人坐下喝得酩酊大醉,最后被人抬了下来;可也有人千杯不倒,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

已是世界五百强公司的“复星”从3.8万元启动资金,到今天超过5300亿的总资产,走了近30年,54岁的郭广昌身价也超过600亿。

不可否认,一位来自农家的穷小子逆袭成为资本大佬,这其中固然有他勃勃野心和敏锐的头脑,但也是赶上了历史的机遇。

能否屹立潮头不倒,也许只有时间才能给出最终答案。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82062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