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宫亚太事务官员:美国不会公开声明“协防台湾”

观察者网/德国之声 0

(观察者网讯)当地时间5月4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印太事务协调官库尔特•坎贝尔(Kurt Campbell)在出席英国《金融时报》举办的全球座谈会时称,美国不会公开作出“协防台湾”的表态,因为这种做法存在“重大利益缺陷”。



《金融时报》报道截图

《金融时报》称,美国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以所谓的“战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政策处理台海问题,既不表态是否出兵干涉台海问题,也不表态是否支持“台独”,以避免与中国大陆方面的冲突。

最近一段时间里,一部分美国政客和学者转而开始鼓吹所谓的“战略透明”(strategic clarity)政策,要求美国政府主动干涉台海问题,公开宣布“协防台湾”。

但身为白宫最高级别亚洲事务官员的坎贝尔并不赞同这些人的要求。他在4日的座谈会上表示,推崇“战略透明”政策的观点存在很多明显缺点,这远非最佳选择。

坎贝尔认为,中美在台海问题上的任何冲突,都不太可能被控制在一个狭窄的地理区域内,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我认为,冲突会迅速扩大,并将以一种无人能够预料的方式从根本上破坏全球经济。”

他声称,“维持现状”在某种程度上最符合当前中美的“最佳利益”,而真正的“中短期风险”则来自于 “意外和误解”。因此他认为,在双方之间建立信任并确保在“危机时刻”的沟通非常重要。

但坎贝尔同时也声称,美国仍需要持续关注台海局势,并通过多种手段继续向中国施压,防止中方“改变局势”:“最佳方式是向中国大陆传达一个‘有力的信息’,这个信息应该囊括外交、国防创新和我们自己的实力。”

此外,坎贝尔在谈及中美关系问题时称,双方关系正在进入“新时期”,有许多变数仍有待定义,美国政府打算在近期建立一个“相对稳定且可预测的竞争框架”。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印太事务协调员库尔特·坎贝尔(资料图)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当天也接受了《金融时报》的采访。布林肯一边和坎贝尔一样强调美国希望“维持现状”,但一边又坚称要确保台湾地区有“自我防卫能力”。

布林肯宣称,美国多年来一直维持“一个中国”政策,但中方行动“过于急进”,所以美国要“确保台湾地区有自我防卫能力”。他还借“人权”大棒为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行径“站台”,扬言美国“有权利”针对所谓的“人权问题”就涉疆、涉港、涉台等议题“发声”。

有关台湾问题和美国插手台海局势的做法,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4月30日表示,当前两岸关系紧张的根源在于民进党当局和“台独”分裂势力谋独挑衅。中方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坚定不移,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和能力挫败一切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

汪文斌强调,美方应该充分认识“台独”的危害性和危险性,切实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规定,谨言慎行,不向“台独”势力发出错误信号,以免严重损害台海和平稳定和中美关系。

白宫印太事务官:不会声明保卫台湾



白宫印太事务官坎贝尔 (Kurt Campbell)认为,台海维持现状对美中都是最有利的选项。

(德国之声中文网) 白宫印太事务官坎贝尔 (Kurt Campbell)周二 (5月4日)表示,美国不会明确声明在中国进攻时愿意保卫台湾,因为这样的做法有“重大缺点”。

他在接受《金融时报》主办的讨论中表示,在中国日益加强对台湾军事施压时,关注台海局势是对的,但他强调,美中都认知到,台湾保持某种程度的现状才符合两国最佳利益。

坎贝尔认为“战略清晰”不如一直奉行的“战略模糊”有利。过去美国从来没有明确表态,会在中国侵犯台湾时进行军事干预以保护台湾。

但坎贝尔说,美中在台湾问题上的任何冲突都不可能被控制在一个小的地理区域。他说:“我认为冲突将迅速扩大,从根本上破坏全球经济,没有人能够真正预测。”

他也提到,有人担心中国在镇压香港民主后认为自己“逍遥法外”,并在对台湾采取行动时“可能从中得出错误的结论”。但他认为,维护和平与稳定的最佳方式是向中国发出一个综合信息,将外交和美国的国防创新结合起来。

他补充说,预计在未来几个月内将看到与中国在朝鲜和其他问题上的“实际外交接触”,就像美国气候特使克里 (John Kerry)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和马利 (Robert Malley)在伊朗问题上所做的那样。

坎贝尔说,真正的短期和中期风险来自于“意外和疏忽”,因为美中部队很接近。他说,在华盛顿和北京之间建立信任并确保在危机时刻的沟通非常重要。

他表示,这些预防措施类似于冷战期间采用的检查和保障措施,但他指出,中国一直不愿意使用这些措施。他说:“我们确实有一条热线,众所周知,在我们使用的几次中,它只是在一个空房间里响了几个小时。”但他没有详细说明使用的原因和背景。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82022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