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中国年轻人 买得起3万包 买不起30元的面包(图)

夜深财经 0

“一口芬芳、一口柔软。

面包不仅代表的是一种食物,而且代表了一种生活态度。”不知何时起,面包已经取代馒头、包子,成为了当代年轻人早餐的优先选项,仿佛吃面包就成为了小资、中产阶级的代表。

在需求浪潮的驱动之下,行业近些年来发展势头十分迅猛。

它是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而在10年后经历了爆发式增长, Euromonitor数据显示,2013-2017年行业年复合增长率达13%。

2017年包括面包、蛋糕、糕点等在内的总销售量达9940万吨,总销售规模达2000亿元。

此外,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中国人均烘焙食品消费量呈逐年上涨趋势,2019年消费量已经达到人均7.8kg。

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统计,2019年,中国烘焙食品零售额达到2312亿元,预计2020年有望达到2594亿元。



但是,在看似前景广阔、星辰大海的势头背后,却是企业接连倒闭、九亏一赚的残酷现实。美团点评联合餐饮老板内参发布的《中国餐饮报告2019》的一组数据显示,2018年有8万家烘焙店关闭。

01

甚至那些头部的网红品牌店,也是接连折戟

面包新语,作为初代的网红美食,面包新语10年前可谓是如日中天,每家门店都是火爆排队,通常去买个面包,都要排队半个小时以上;后来更是登录了资本市场,成为了“全球面包第一股”。

但是如今,这家网红面包界的鼻祖,不仅黯然退市,而且包括西安、福州、郑州等在内的多地都出现了大面积关店的现象,有些消费者刚充值,结果门店却倒闭了。

BEEPLUS超级工坊,号称“亚洲最大烘焙工坊”,也在去年12月贴出一张暂停营业告示。

这家店位于南山黄金商圈,挨着腾讯总部、深圳大学,可谓是点位极佳,还在小红书上被评为“深圳必打卡景点”,单日客流一度突破2万人次,2年之后居然就已经门庭冷落,甚至调整营业。

原麦山丘,从2019年下半年到2020年以来,其在南京、武汉、大连、西安、扬州的门店陆续关闭。

界面新闻报道显示,和2019年1月时巅峰时期的33家门店数相比,原麦山丘的门店数量已经大幅减少了三分之一。

此外,韩国热门烘焙品牌多乐之日,也在2020年年初就已经相继关闭广州、深圳等地的门店。

对此,美团大学餐饮学院中国餐饮报告《中国餐饮大数据2020》还提出了“烘焙:品类向上,门店向下”的议题。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了,面包行业究竟是怎么了?现在的年轻人,为啥带不动网红面包了呢?



02

消费升级,变成了价格升级

“不是不想买,而是买不起。”多位消费者向笔者表示,现在网红面包店们的售价,越来越超过了年轻人的负荷水平。

几年之前,好利来、味多美、85度C以及巴黎贝甜等头部面包店面包售价不过才6-10元,小型私人手工蛋糕店的面包价格也普遍在10元以下。

但是现在,10元以下的品类已经销声匿迹,30元才是基本线。

北京中关村的原麦山丘,人均消费35元;江苏常熟的巴黎贝甜,客单价均达到了40元以上;北京达官营的好利来,人均消费35元;上海七宝万科广场的好利来,人均高达81元.......

不知道吃一口这样的面包,是否能让顾客感受到巴黎清晨空气中的甜意?

面包尚未爬上大众主食的位置,但其价格却正在赶上甚至是超越正餐。



原麦山丘创始人彭萦将这些售价昂贵的面包类比成“口红效应”,“我买不起最好的车,最好的房,但是我依然可以吃最好的面包……经济上行或下行时都不受影响。”

但显然,这是个伪命题。

因为买一只三百多元的口红、一只三万多元的奢侈品包包你可以用很久,一次肉痛就完事了,可以在各个场合任意装x;但是一个面包一天就吃完了,而且每次都需要支付,会进一步增加消费的“痛感”。

所以对于这种高频、刚需的消费品而言,人们的价格敏感度是很高的。除非你收入真的到了那个水平,否则真的是要过上“吃完面包”就得“吃土”的生活了。

那么,面包越卖越贵的底气何在?为啥它涨价涨的这么厉害呢?

一方面,是因为房租、原材料、人工等成本上涨迅速的客观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现在的面包店正纷纷进行主动高端化、品牌化的转型。

数据显示,中国手工烘焙门店的面包价格从2010年至2014年就已经出现明显上涨,当时部分品牌烘焙产品的主要原材料依赖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进口的高档面粉,但由于全球小麦价格的大幅增长,高档面粉的价格涨幅也超过20%。

其次,面包卖得好,地段很重要,这些店面往往位于商业街道、地铁周边和居民楼聚集地区,这些地段的房价往往也是涨的最快、涨幅最大的。

此外,“消费升级”的观念也让也大量面包品牌进行了“产品升级”,即消费者对于更好口感和面包用料的追求,使企业不得不选择更高档次的原材料、制作方式,以及开出更大的店面,这都让面包店的成本持续攀升。



“现在的面包店是越开越大了。”

来自全国不同城市的多个消费者都有这样的感受,尤其是像巴黎贝甜、原麦山丘这样的网红品牌,门店面积平均在100平方米以上,除了产品展示之外,还往往设置有休息区,并放置休闲桌椅,占据了相当空间。

但据笔者观察,这些店内休息区平时更多处于闲置状态,只有在周末或者下班之时,人流才稍多,门店坪效实在太低。

当然了,羊毛出在羊身上。成本(不管合不合理)的上升,自然也要通过转嫁在消费者身上。

03

华而不实的噱头,让面包脱离“吃”的属性

但是当然了,面包卖的这么贵,自然需要一个能让你多掏钱的理由。

为此,现在的网红面包店们发明了一系列的套路:

首先,贴上创新、健康这类看似“中产”的标签,创造产品溢价空间。比如将“全麦”奇亚籽“北海道”“生酮”“无麸质”这样听起来比较中产的名字,安到了普通面包的名牌上,然后多赚5块钱。

或者是往面团里塞最新的网红馅料——芋泥、豆乳、咸蛋黄、珍珠奶茶;或是最猎奇的馅料——芥末、白兰地和口水鸡。

有网友评论,现在吃个面包跟吃盲盒一样。



第二个套路,打造新鲜好玩的造型,一下子就抓住你的眼球。

比如网红开山美食“脏脏包”,一夜之间席卷了各大社交平台,连明星都给它做广告,仿佛谁没有吃的手脸全脏就是跟不上时代。

但热潮之后,人们才发现,脏脏包的产品力实在太差,不仅热量很高,可以说是健康、减肥的大敌,而且口感偏干,巧克力味太浓甚至发苦,所以大家都是尝一次追个潮流就够了,不会长期食用。

所以在这波热潮褪去后,脏脏包很快淡出了人们视线。



还有另一个网红“彩虹面包”,更是来得快去得也快。

它的出现是因为一个十分亮眼的卖点——“相爱的人拉开面包会看见彩虹”。

然而实际上,这款面包的质量上参差不齐,能拉出彩虹的少之又少,多数网友抱怨“死贵还贼难吃,就像咬满口色素味的塑料胶”。

脱离了“吃”的属性,注定了这些“网红”只能昙花一现。



其实人们吃这些网红面包,不再是为了吃面包,而是为了购买一种可拍照、可打卡、可炫耀的“社交货币”。

但是,当营销大于产品、噱头大于实际,这样的网红产品必然只能成为“网红”,注定无法“长红”。

这个道理很简单,当人们吃面包不是为了吃面包,而是为了拍照打卡,满足自己的猎奇心之时,当有更好玩、更新奇的产品出现,就会马上转移注意力。

04

山寨杀死正主,饮料们的跨界打劫

这些爆款网红产品们,不仅往往只是昙花一现,而且过气的时间,也越来越短。

除了产品本身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市场竞争,一个爆款推出之后,马上就有大量的山寨群起效之,同质化产品大量泛滥,让网红的生命周期被大大缩短。

以徹思叔叔为例,芝士蛋糕初期备受好评,但是它的爆红引来了批量跟风,澈思叔叔、瑞可爷爷、起司叔叔等山寨品牌大量出现,这加剧了同质化竞争,加速吞噬了徹思叔叔,山寨反而杀死了原主。

这背后反映的是行业进入门槛低、品牌缺乏核心壁垒,这一方面是因为烘焙制作相对简单,很难建立起技术壁垒,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品牌们缺乏持之以恒的研发投入。

以上市公司短保龙头桃李面包为例,根据其2019年年报显示,尽管研发费用同比增长了56.49%,但研发支出仅占营业收入的0.16%。

烘焙行业,绝对属于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之一。

数据显示,年销售额在1亿元及以上的品牌,市场占有率仅为10%,而剩下的烘焙类年收入在2000万左右的品牌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

这也意味着不断有新的品牌加入赛道,但也会有更多品牌接连倒下。

更惨的是,现在的行业又面临着奶茶、咖啡品牌们的跨界竞争。这两年,奈雪的茶、喜茶创新推出了“新茶饮+软欧包”的组合,据了解,奈雪的茶软欧包品类销售额一度占比超过30%。

在两者的示范效应下,“烘焙+饮品”之风开始盛行。其他饮品玩家们开始纷纷加码“烘焙食品”的比重,向“烘焙+饮品”并重的模式靠拢。

比如星巴克过去一直以咖啡茶饮为主,面包甜点等只作为辅助产品出现,但2017年星巴克在上海开出了全球最大的烘焙门店开。

Coco奶茶则与比利时松饼品牌Kuko合作,以操作较为简便的松饼作为切入点。

相比面包店,这些饮品店无疑具有更强的社交属性,面包店大家一般都是“买了就走”,但是在饮品店,大家一般都会留下来一边喝茶一边聊天,消费场景优势显著。



(图:奈雪的茶)

05

一款面包,能够长达八十年?

那么,在一片闭店潮中,我们不禁就要问了,面包行业的前景(钱景)还会好吗?有没有办法破解当前的行业困局呢?

这一点,我们可以参照邻国日本。

据矢野经济研究所数据显示,2017年日本面包市场规模(基于制造商出货量)达15582亿日元(按当前汇率,约人民币1037亿元)。

日本人口不及中国的十分之一,但仅面包市场就已达千亿人民币,可见日本烘焙市场之大。

大家都知道日本爱吃大米,不过现在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他们的面包消费量已经超过了大米。

日本总务省调查显示,2011年,日本普通家庭的面包消费量超过大米。

每户每年的大米支出(不包括两人以上的家庭、农业、林业和渔业家庭)为27428日元,而面包为28318日元,这是自1946年家庭调查开始,第一次出现面包消费量超过大米的情况。

日本面包行业发展黄金时段在60-80年代,而目前中国从人均消费额、人均消费增速、量价协同三方面都与之相接近。

那么,参照日本的面包行业发,会对中国消费者带来什么启示呢?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中国的面包店里新品层出不穷、SKU眼花缭乱,日本有不少只卖一个或两个品种产品的烘焙店。

据悉,日本本土的吐司专业门店达到500家以上,主打细分化、专业化的特色。

单是高级吐司专门店品牌就有不少:银座地标名店CENTRE THE BAKERY、大阪人气生吐司品牌嵜SAKIMOTOBAKERY 、拥有154家店的连锁吐司品牌乃が美、开出40多家连锁店的新锐实力派HARE/PAN,还有全店只卖一款吐司的Lami。

其中以日本鹈鹕面包(Pelican)最为出名,78年来一直只出售两种面包——吐司和螺旋餐包。

虽然只有两个品种,但是却能坚持78年,价格一直很亲民,并拥有大批忠实消费者。当地居民很多三、四代人都是常客,对他们而言鹈鹕面包是“妈妈的料理”。



“如果我有十分的力量,我会投注在1种面包上,而不是100种。” 这是鹈鹕面包第二代老板渡边多夫的经营理念。

这其实就是专注的力量。

正如鹈鹕面包官网所写,“每天都可以吃到,但永不厌倦的味道”。

反观中国面包市场,虽然不断有网红产品出现,但这些产品来得快去得也快。

要知道,消费者不会一直为新奇买单,但可以一直为经典买单。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80200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