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哈佛毕业的中国学生还去当留学中介?(组图)

Miki粥 0



来源|Miki粥

深圳中学29号又要到北京招聘了。

去年的录取名单不仅横扫清北硕博,还不乏牛津、剑桥、霍普金斯、西北这种的英美名校,引得大家感慨万千,觉得名校毕业教小学,对人才太浪费了吧。

如果你觉得当老师,是对名校人才的浪费,那你知道不知道世界TOP10的毕业生,好多回国还当留学中介了呢?

当年我跑留学行业的时候,哈佛是块金字招牌。

业内最有名的哈佛小王子,是留学圈内风云人物,叱咤多年。直到后来出了系列哈佛妈妈、斯坦福爸爸,还有牛剑双雄…

大家才渐渐对名校噱头麻木,开始琢磨哈佛毕业当中介到底是什么逻辑?



能有什么逻辑?这就是精明的职业选择。选择的标准也简单,哪里给的钱多就去哪里,哪里稀缺学历就去哪里。

但在众人的眼里,哈佛毕业你不能随便择业,因为学校选了你,是让你去改变世界的,就算做不了乔布斯马斯克,也至少能拿个诺奖吧。

不干点牛逼的事儿,你对不起名校的身份吗?

如果从搞钱能力来定义一个人的成功,那这无疑是成功的名校毕业生,做中介的收入让刚离开学校的他们就能收入年逾百万。

但大部分不这么想。甚至我的朋友,一个正在陪娃爬藤的妈妈也觉得,藤校前五的offer带来的不仅是骄傲,还有毕业后就业未遂的烦恼。



当然,如果名校毕业不想做留学中介,要选择留在美国,能帮助你拿到工作签的只有四种选择:金融咨询、CS科技公司、法学院,以及PHD。

过去十几年,自费留美的名校生最多就是选择金融专业,或在修完本科之后,选择金融、商学院继续学习,毕业之后进各大投行。

投行是优等生之选,多了,年收入数百万。但没选择经济方向的毕业生,发展路径就会很曲折了。

有个哈佛的教育学系的学生说,她的同学不少都进了小破公立学校当中教、助教,为了留在美国拿身份,收入水平,可想而知。

这让人有一种感觉,名校毕业生内外交困。如果在校期间人脉资源圈没有构建成功,那学校最后留给你的,也只剩下了一个可以变现的Title而已。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美国的高等教育就不是为中国孩子设计的。

不少家长就觉得国外教育好。你看人家小时候自由放养,就能拿遍诺贝尔奖;说国内基础公立教育最扎实他们不信,认为只培养出了一群会考试的、充满内卷的名校生罢了。

他们甚至还因此得出了一个结论,国内公立填鸭式教学正在伤害孩子的创造力、学习力和想象力。真的是这样吗?

事实上,在名校,天才不是培养出来的,都是筛出来的。

在这个筛子里,天赋占了很大的比例,其次是家庭资源,再次是金钱投入,“教育”顶多就是一个娃走上巅峰之路,在披荆斩棘的时候拿的刀斧罢了。

15年我去硅谷拜大神,见识了很多创业者。其中有一个CEO进到办公室就跳到桌子上,躺着开始讲自己的传奇:

少年读书辍学(硅谷必备),然后去做了职业运动员,得了奥运冠军,然后发现自己不能只有四肢发达,还要用头脑在硅谷立足。

于是,回到了斯坦福校园继续学习。

当时我们一群搞教育的人都听傻了。听过吹牛逼的,没听过这么牛逼的。看看人家这进进出出斯坦福的架势,跟自己家后院似的。

后来才知道,这老兄的爸爸是万维网的创始人之一,他家邻居都是雅虎的创始人杨致远。硅谷名校,对他来说,真跟后院差不多。

条条大路通罗马没错,但是人家就生在罗马。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国际生,拿什么跟这种占尽天时地利的斯坦福土著拼?你在国内出类拔萃,到了名校也就是个普通同学而已。





美国不强调教育公平化。

所以不会有老师逼着孩子做作业,也不会布置很多作业,因为他们无需对结果负责,只管教孩子知识,学不学以及学不学得好,那都是你自己的事情。

然后,经过分层选拔,精英家庭脱颖而出,尤其是很多华裔家庭。

他们在教育上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包括给孩子找各种的培训班,学语言,学艺术,学音乐,参加各种运动类项目,在教育赛道上成为遥遥领先者。

而美国的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升学的过程中大量被淘汰,只有头脑聪明、意识到教育可以改变命运进而努力的娃,才有机会杀出重围,进入到最好的大学。

哈佛每年花大量的奖学金,寻找这些在最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并脱颖而出的人。他们运气到实力皆有,生命力还如杂草般坚强。

有一部美国纪录片,模拟了这个筛选的过程。

导演找了几十个不同家庭的孩子,让他们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起跑,赢的人可以得到100块美金。在开始之前,他说要提几个条件,满足条件的人可以向前走两步,不符合就在原地不动。



第一:如果你父母的婚姻维持至今,向前两步;第二:如果你的成长中有父亲的形象(看来在美国丧偶式育儿也很普遍)向前两步;第三:如果你有机会接受私人教育,向前两步;第四:如果你请过家教,向前两步;第五:如果你从不担心手机欠费,向前两步;第六:如果你不用担心父母的账单,向前两步;第七:如果你不是因为体育成绩优秀才免交学费的,向前两步;

当所有人都被这10个条件过滤之后,导演发令让大家起跑。不同起点的人,都先后抵达终点,排在最后面的人未必是最后一个,但是排在最前面的人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美国高等教育好,就是因为他选光了那些在这场不公平竞赛中赢得胜利的少年。国际生,只是美国教育的旁观者。



为什么中国顶级名校比不过美国超级大学呢?比如说,985大学里面都是拔尖的孩子,却鲜有有创新力的人才。

北大教育学院副院长刘云杉给的解释,值得思考:

创新的前提是不怕失败。可是,现实情境中他们(985的学生)是拔尖。拔尖意味着长得最高,它是成功,是不能也不会失败。是对既有的规则应有的目标非常清楚,是没有任何瑕疵,没有任何短板,也不冒任何风险。

创新和拔尖两个内在逻辑是完全不一样的。

简单来说,创新就是要去经历反复的尝试和失败,获得自身的成长性;拔尖儿就是以最小的失败几率来获得阶段性优势。比如非标评价,学业考试,学校的分层分级,未来的职场机会…

两者在国内培养的最优秀的学生身上是有明显的冲突的。

教育会根据社会需求做选择。结果显而易见,他们认为社会需要有“创新者”,但也需要大量优秀的“工头”。



而且,对家庭来说,创新需要有天赋,培养“工头”只需要进入严格的培训系统,风险成本比较低。虽然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有创新力,能够引导这个时代的改变。但99%的父母,不愿意承担可能的风险。

理想和现实本来就不共存,想要完成穿越,要有试错的勇气。

不然,就只能沿着现有的教育系统,在每个阶段里找到家庭可以发挥的空间,获得一点教育的“优势”。比如,买学区房、花钱报班、各种才艺训练、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一路拔尖,一路丧失“创新”的机会。最后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名校生,一个更愿意追求稳定生活的普通人。

这好像有一种必然性。

最后顺便说,美国名校如果你能申请成功,读一下也是很好的,开拓视野增长见闻,校友圈子可以让你受益匪浅;

但对于读名校的结果不要太过强求,毕竟你读的再牛逼也只是一所学校,而不是一个天天有神迹的圣殿。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75133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