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马英九称一国两制已死 道出台湾的统一真相(图)

多维新闻 0



马英九(戴黑口罩)与国民党主席江启臣(马英九旁)3月12日率国民党党务主管到台湾台北孙中山纪念馆,向孙中山铜像献花致敬。(中央社)


针对中国人大会议决定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台湾前领导人马英九出席孙中山逝世96周年纪念活动时受访表示,他觉得这是1984年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以来,这个构想正式地进入历史,换句话说,这等于是宣告“一国两制”的死亡,他感到非常遗憾。


然而,纵使没有中国人大修正草案的提出,试问,三十多年来,“一国两制”在台湾又何曾活过?

众所周知,“一国两制”本是北京针对台湾问题的制度设计,但最终先付诸香港。三十年多前,台湾也反对,而且是以蒋经国的“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坚决抵制,彼时“中华民国“政府的大陆政策是要“反共复国”,经由“武统”实现一国一制。再后来,小蒋自知反攻无望,又以“一国良制”来回应邓六条,再后来此主张又被李登辉拿去,甚至当年台陆委会还重申“一国良制”优于“一国两制”。

三十多年后,台湾仍反“一国两制”,区别是没人主张“武统”和“一国良制”,因为两岸一中不再成为“共识”,台湾人就是中国人也已“不是”,当两岸已非制度之争,而是面对“中国”去留的国族之争,真正改变的不是“两制”,而是举岛已无“统一”之志。

但不容否认的是,“一国两制”虽然被蓝绿的政治人物宣判死刑,但几十年来,台湾经济的活水靠的却都是这一主张,它带来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每年千亿美元的和平红利。

追本溯源,当年北京筹谋“一国两制”的愿景,是将两岸关系视为国共内战的延续,那时彼此虽有制度之争,但无涉国家主权领土分裂问题。台湾问题被看成一国之内的兄弟事、家务事,才有惠台让利、三通四流、台商西进,才有时任中国总理朱镕基所言,大陆始终愿意让利给台湾的中国人。因此,无论蓝绿对“一国两制”抱持何种观点,它背后反映的实则是北京对两岸关系的定性问题。

假使不认同两岸都是中国人,不再把两岸问题视为一国之内的家务事,当飞越海峡中线从当年的捍卫主权变成并吞侵略,当因应统一问题的客体在台湾比之几十年前发生了天壤之别,那两岸问题的实质无疑就从热乎乎的兄弟事、家务事,变成了冷冰冰的领土问题。

所以,或不是“一国两制”出了问题,而是认同的异化,很多人早已不将两岸视为“一家”,才把“一国两制”视为分家的理由。而台湾如果要捍卫一个新的所谓的“想象共同体”,首先应该弃绝的是大陆让利,因为这一切的建构基础正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政治愿景。

三十多年前,当两岸还是制度之争时,“一国两制”是道选择题。但时局多变,如今从金门看厦门,这场制度之争或已高下立判。而面对愈发趋独的主流民意,选择题已变成了设问题,如果两制难保一国,台湾还有多少“一国两制”的机会呢?

四年前,台大政治系荣誉教授张麟征投书《中国时报》,直言台湾已无缘“一国两制”。

张麟征认为,对台湾而言,这个提议应是最好的政治解决方案。那时如开始谈,台湾还可能要到更好条件,不过台湾始终不为所动。台湾不愿接受一国两制,理由很多。国共恩怨、正统心态、念日情结、分离意识、外力干预都是。台湾领导人,从两蒋到台独、独台等主张者,都没认真思考过如何解决两岸对峙这个难题。拖,是共同的选择。因为有美、日支持,他们不认为“拖”有多危险,拖不下去,最多也就是接受一国两制。

但台湾政治社会情势发展的偏差程度,犹胜香港,既拒绝一国两制于先,又大搞台独,牵手美日于后。民进党不接受两岸同属一中,执行全面去中国化政策。在这种情况下,不管两岸以何种方式统一,统一后要在台湾实施当年倡议的一国两制已难有可能。即使让台湾保有一些自主空间,但其内容将与一国两制完全不同。台独势力以近30年时间完成去中国化,去台独化是否也要相当的时间?大陆能放心台湾哪个政党来完成此一工程?不能,那就自己来,一切问题已难有台湾置喙余地。

马英九说,一国两制已死,他意外道出两岸关系的实质,但面对大陆民意一面倒的“支持”,未必是其初衷,只是真相远比想象来得更加残酷与现实!

如果“一国两制”已死 台湾的出路在哪儿


台湾前总统马英九近日在出席致敬孙中山的活动时,被问到中国人大会议决定修正香港自治区选举制度,他表示,他觉得这是从1984年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想法以来,这个构想正式的进入历史。马英九甚至说,换句话说,这等于是宣告“一国两制”的死亡,他感到非常遗憾。

马英九的观点,可能代表台湾社会的普遍观点,至少是台湾政治人物的观点。马英九在任台湾总统时,两岸关系缓和,2015年11月在新加坡举行的习马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时任台湾总统马英九的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首次会面,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对于“一国两制”,如果马英九都这样认为,那么台湾社会的看法可想而知。



国民党主席江启臣(右)3月12日上午率党务主管,与马英九(左)等人到孙文纪念馆出席孙文逝世96周年纪念活动。 马英九被询及中国人大会议通过修正香港自治区选举制度,他直言,一国两制已宣告死亡。(中央社)

北京整顿香港选举制度,重构治港体系的全部目的,确保“爱国者治港”是其中最基本的要求。站在台湾的角度,“爱国者治港”的延伸就是“爱国者治台”,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因为两岸过去70年的分治历史,在台湾社会这个“国”认知是中华民国,而非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对台湾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心理冲击。

众所周知,“一国两制”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共领导人,在解决台湾问题上提出的划时代的方针。1978年,邓小平涉及“一国两制”构想的最早谈话,透露出国家统一后中国政府将从实际出发、尊重台湾现实和保护外国人投资的最初思考。1979年,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指出“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

1979年发布的《告台湾同胞书》,大陆政府宣告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呼吁两岸就结束军事对峙状态进行商谈。1981年9月底,时任大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进一步阐明“一国两制”方针,表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只不过,为台湾量身定制的“一国两制”的方针,首先在香港进行了实践。回顾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国两制”方针的真正目的,或者说终极目的,是以和平的方式实现国家统一。“一国两制”本身不是目的,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方式。这一方式指向的是和平。如果台湾一直不接受“一国两制”,那必将意味着战争,甚至意味着“一国一治”。

邓小平说,“世界上一系列争端都面临着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的问题。”“我们采取‘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解决香港问题,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也不是玩弄手法,完全是从实际出发的,是充分照顾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的。”这背后其实是对香港社会和香港普罗大众的负责。

没有“一国两制”,难道北京就收不回香港和澳门了吗?答案显然不是。只不过其中的差别是,收回怎样的香港和怎样的澳门——是繁荣稳定的港澳,还是经历战火的港澳(甚至可能不需要动武)。北京选择了繁荣和稳定的香港。这不仅是因为北京需要繁荣和稳定的香港,更是出于香港社会和民众利益的考虑。虽然台湾的情况有别于香港、澳门,但于台湾而言同样如是。

如果真如马英九所认为的,“一国两制”已死,那么,台湾的出路在哪儿?可能就是台湾社会需要面对的现实了。因为到那个时候,维持现状已经不再可能,而“台独就意味着战争”。因为,于大陆而言,如果不能通过“一国两制”实现台湾的统一,那么武力统一台湾是唯一的选择。多维新闻在此前文章中就曾指出,统一台湾,早已成为大陆全民的集体意志。从这个角度讲,“一国两制”还是继续“活着”,于台湾更为有利,至少证明两岸关系还有转圜的余地,特别在今日以及可预见的未来两岸的悬殊的实力对比之下。

当然,对于大陆而言,只要台湾不触及大陆的“武统”红线,大陆也不会急于一时。大陆国台办近日针对“武统”台湾的声浪发声,重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表示“我们(大陆)愿意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来争取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景。但凡有一丝和平解决的可能,我们都将付出百倍的努力。”这并非一句空话。台湾未来的命运如何,可能取决于台湾的最终选择。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72840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