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退学的“东方神童”背后是被“智商学”欺骗的家长

常青藤家长会 0

我们都喜欢年少成才的故事,他们的经历总能让我们津津乐道的“围观”。

这不,近日,又有一则新闻引起了人们对天才少年的讨论。

一位年仅26岁的青年攻克了一道物理届的“世界难题”,并受到了美国科学院院士的认可。

 

 他的名字叫做陈杲,1994年生人。14岁入读中国科大少年班,18岁赴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攻读博士学位。23岁博士毕业后,历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博士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助理教授。今年加盟中国科大几何与物理研究中心,年仅26岁。 看到了他的人生履历,不少年龄相仿的网友表示:我这辈子白活了、我连他的名字都读不出来。 

 

近些年,种种年纪轻轻便年少有为的新闻,让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人人皆天才”的时代:

96年天才少年曹原在《Nature》杂志发表5篇论文;华为“天才少年”年薪高达201万......

而“30岁还没成功就晚了”,“程序员超过35岁就会下岗...”,诸如此类的讯息也仿佛在告诉我们:成功一定要趁早。

于是,一波波焦虑的父母加入了鸡娃大军。“孩子4岁1500词汇,在美国够用,在海淀不够用”也成为了人们调侃鸡娃现状的梗。



而那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也纷纷陷入了“成名焦虑症”中,挤破了头都想出现在每年都要刷爆朋友圈的《福布斯》“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中。

但是,在平均寿命77岁的今天,30岁没能成功,人生真就“没戏”了吗?

对此,《福布斯》杂志的发行人就亲自来“打脸”。

他认为,比起“年少有为”,“大器晚成”要靠谱的多。

他本人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尽管硕士毕业于斯坦福,但他毕业后仍然无所事事,25岁时甚至还在加州做保安。兜兜转转了很多年,直到43岁才成为《福布斯》杂志的发行人。

在翻阅了无数案例、研究后,他发现,相对于20出头的年轻人,中年人更有耐心,情商更高,协调能力更强,考虑更加周全,反而更容易成功,他的书《大器晚成》就是他对这一观察的详细说明。下面,就让我来带你速读一下本书的核心观点。

 《大器晚成》 
 中国有句俗话叫“三岁看老”,寓意着一个人的未来发展如何,从很小的时候就能看出来。 但是,从小展现出了聪明才智,长大一定能够功成名就吗?“神童”就意味着前途无量吗? 别说,中国还真出过一位这样的少年,魏永康,他就曾被誉为“东方神童”。




生于湖南一个普通家庭的他被妈妈寄予厚望,只有两三个月大时就开始识字。

他也十分聪明,从小就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天分和高智商:2岁掌握1000多汉字;4岁基本学完初中课程;13岁以602分的成绩考入湘潭大学;17岁进入中科院硕博连读,在当年是名副其实的天才了。

然而他20岁时,却收到了中科院的“劝退”通知,原因是生活无法自理。

原来,魏妈妈为了让他专心学习,小到洗脸刷牙,大到恋爱交友、衣食住行,全都包办了。结果离开家庭到了中科院后,他完全无法自理:不知道考试、不写毕业论文、没有朋友。最后因为学业达不到要求,错失了读博的机会。




魏永康的例子虽然比较极端,但却是一个重要的提醒:童年期的成就表现——哪怕是看似科学的智商水平,也无法预测一个人未来的成功。 值得提醒的是,迷信智商测试的可不只是家长,许多专家也曾走进过类似的认知误区。 上个世纪20年代,斯坦福心理学家刘易斯·特尔曼就坚信,智商是未来成功与否的关键。

他发明的斯坦福-比奈智商测试(Stanford-Binet IQ test)曾帮助美军在一战时为了区分了不同士兵的智商(测试中的高分者被送到了军事情报和军官培训机构,而低分者就被送到战壕中),他也被称为“智商之父”。


刘易斯·特尔曼

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1921年,他发起了一项心理学史上历时最长的纵向研究: 他在加州找了1528名在斯坦福-比奈中得分超过140的中学生,并对他们进行了人生轨迹追踪,跟踪记录这些高智商孩子的一生成就。

那他的研究结果如何呢? 确实,这些少年就表现出高智力水平的孩子中,很多人获得了不错的成绩:2/3的人获得了本科学历(就算在2017年,也只有1/3的美国人有本科学历),平均收入是当时全美人均收入的3倍。 然而,换一个视角看,追踪这群孩子的25年后,这群智商属于最顶尖1%的孩子,仍有25%的人做着小职员、警察、推销员、工匠等“非精英”的工作。 最关键的是,两个被特尔曼的智商测试刷掉的孩子,路易斯·阿尔瓦茨和威廉·肖克利,在57岁和46岁均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路易斯·阿尔瓦茨和威廉·肖克利

可见,当这项“智商-成就”实验持续至今,就连“智商之父”特尔曼都不得不承认:“不管从哪方面看,我们距离发现智力与成就的完全相关性还很遥远。” 即使十几岁展现出了过人的智商,是“少年得志本人”,长大后也有不小的概率只是一介普通人。 智商拔高高,成功能趁早,只能是许多家长的一厢情愿。




 那么,为什么“大器晚成”更靠谱呢?中年人相比青少年,又有哪些更利于成功的特质呢? 对此,作者阐述道:对于大多数人类,我们的大脑要到25岁才真正成熟。 根据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NIMH)赞助的一项研究,研究人员在跟踪了近5000名3至16岁少年儿童的发展情况,他们发现,这些孩子的大脑至少要25岁时才会完全成熟。 


更新的研究则表明,前额皮质(我们大脑额叶的处理中心)的完全成熟期,通常发生在20多岁甚至更晚的时候。所以在18至25岁这个阶段,多数人还不完全算是成年人,而是一种处于多变的壮年期的状态。这个年龄段的人的认知过程,虽然蓬勃成长,但其功能还“不够健全”。 另一项研究则表明,我们智力的不同部分,会在不同年龄达到巅峰: 青春末期:认知处理速度最快20岁出头:学习和记忆力的巅峰

25~35岁:短时记忆最强

30岁出头:脸部识别记忆最突出

45~55岁:社会理解能力最高

65岁以上:对语言运用能力的掌控会达到巅峰


 

人生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大脑会不断形成神经网络,不断增强我们在增长旺盛的年轻时期所不具备的模式识别能力,从而培养出新技能和升级原有的技能,其中包括社会意识、情感调节、同情心、幽默感、倾听、风险-回报校准和自适应方面的智力。

不仅如此,纽约大学的神经心理学家和认知神经学家,埃尔克诺恩·哥尔德伯格指出,我们的创造力也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

我们总认为年轻才具有创新能力,但是事实是中年后才是人的创造巅峰。企业家的平均创业年龄为47岁。就算在发展最迅速的行业,例如医疗和信息技术行业,人们的平均创业年龄也达到了40岁,而不是大众以为的20多岁。

更令人意外的是,超过50岁的企业家数量是25岁以下企业家的两倍。很多国内外的人都是在中年、甚至更晚才做出惊人的成绩。

最好的例子之一就是华为创始人,任正非。

 


任正非

除去今天的光鲜事迹,很少有人知道,当年任正非在南油集团工作时被坑,曾经一度导致公司200多万货款收不回来,惨遭集团除名。与此同时,妻子也离开了他,留下他抚养一儿一女、退休的老父老母,同时兼顾6个弟弟妹妹的生活。

为了生存,任正非选择了“下海”。他在深圳湾畔一个杂草丛生的地方,以2.4万注册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凭借特区信息方面的优势,从香港进口产品到内地,以赚取差价。

当时华为做的是电信行业里的交换机代理,但在卖设备的过程中,任正非意识到这个行业在内地其实是一片空白,整个市场被跨国公司把持,民族企业完全没有立足之地,于是,43岁的他,决定撸起袖子自己搞研发。

1991年9月,华为租下一座老旧大厦的三楼,开始研制程控交换机。那段时间任正非坦言:“研发失败,只能跳楼。”凭着这股没有退路的压力,自主研发的交换机销售不出1年利润就超过了一千万。

又过了两年,华为才占领了市场。

那年,任正非距离不惑之年只差一岁。



另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全世界无人不知的品牌:肯德基。

它的创始人山德士上校在18岁时被解雇,刚结婚几个月的太太卖掉了他们的所有财产,逃回了娘家。

此后他卖过保险,轮胎、搞过运输、开过加油站,都以失败告终——要不是有一天邮递员送来一张退休金支票,他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65岁了!

突然醒悟的他决心放手一搏。他之前曾开过炸鸡店,于是决定贩卖自己香料配方的所有权,把炸鸡香料配方卖给餐厅,每卖出一只炸鸡,支付4%专利费。

两年内,他被连续拒绝了1009次,终于在第1010次推销时拿下了一家餐厅的订单。那时山德士就下定决心:要么做一个有梦想的老头,要么碌碌无为走完一生。

肯德基的未来,大家就都知道了。


 山德士上校

所以说,“30岁没有成功就晚了”这种话并不具备任何说服性。未来的道路还很长,每个人的成长速度也各不相同。与其着急地你追我赶,不如好好地做搞明白,我到底能做些什么。



在书中,作者总结了大器晚成的人的6个特质:好奇心、同情心、韧性、冷静、洞察力、智慧,这里我们重点讲两个。

韧性

有这样一个中国台湾少年,他两次报考大学失利,在服完兵役之后,就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学习戏剧和电影艺术,他的热情也转为了导演。大学毕业后,他追随当时正在攻读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的女友(后来成了他的妻子)进入了纽约大学,成了该校Tisch艺术学院的研究生。

在校期间,他导演的两部短片《荫凉湖畔》和《分界线》相继获奖,引得威廉·莫里斯经纪公司来与他签约合作,事业正光明。

然而在那之后,由于种种阴差阳错的原因,6年内没有一个剧本和项目落地,他也6年没有正经工作,成为了家庭主夫,靠妻子赚钱养家。

转机在他36岁时发生。为了获得台湾“新闻局”征集优秀剧本的奖金,他写了《推手》。该剧本也使他获得了第一次独立导片的机会,才得再次得到认可,返影视行业。

在那之后,随着随着不断的积累,终于在自己58岁时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没错,他,就是李安。




李安


2000年,《卧虎藏龙》获得了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



2005年,《断背山》拿下了第6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他也因此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成为了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亚洲导演;



2007年,《色·戒》获得第6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2012年,凭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获得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随后,他又拍出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双子杀手》。



在遭遇生活的挫折后,李安也一度陷入极大的痛苦中。日后回忆起这段难熬的生活,李安曾说:“我想我如果有日本丈夫的气节的话,早该切腹自杀了。”甚至在这六年的后一两年里,他已经不好意思再拿理想麻痹自己,且全家人都不敢在他面前提起“拍片子”这些敏感词。

但最终,他凭着自己的韧性,悉心写参赛剧本,得到了机会,最终以更强大的姿态卷土重来,轰动了全球影视界。

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临床心理学家,莫顿·沙维茨认为,“韧性是一种以正确的行动应对逆境的能力”。

太过年轻的人很容易遇到挫折就放弃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转变对逆境的看法,慢慢培养出自己的韧性,而这正是大器晚成的人所具备的优势:经历多了,自然就不怕摔倒。

冷静

2009年1月15日,一架全美航空1549号班机从纽约起飞。

飞行15分钟后,航班遭到鸟击,两个发动机双双失效。

机长在确认既无法返回起飞机场,也无法在别处机场降落后,判断只有迫降在哈德逊河上,才能让所有人的存活几率最大。

他以接近失速的速度操纵飞机,使其撞击河面——机上乘客称撞击力度如同“龙卷风一般”。

在撞击后飞机的货舱门撞开,摄氏0℃的河水涌入。

但机长在飞机停下不到几秒钟迅速打开驾驶舱门,给出撤离的指示,最终使得飞机上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获救。

他就是著名的切斯利·萨利·萨伦伯格机长,那年他58岁。2016年的电影《萨利机长》就是由他的真实故事改编。




萨利机长

在这场空难中,他没有一丝慌乱,展现出了过人的冷静和镇定。而这种遇事不乱的品质,正是因为他有42年的飞机驾驶经历,使得他能够在危急时刻保持清醒。

在接受采访时,他说“这就好比我在42年间经常的在我的经验银行里存入一笔微小的经验,知识亦或是受训历程,在1月15日我已经有了足够的存款,因此我可以提出极其丰富的财富。”

大器晚成者正是因为有足够强大的情绪控制能力,遇事不慌,临危不乱,才能做出伟大的壮举。

人的成长是一件持续发生的事情,我们有自己的生长规律,沉淀和累积是变得更加成熟、稳健的必备条件。

无论是强行要求自己早早成功,还是把少年得志都愿望加诸于孩子,都好比上大学前完全不让孩子谈恋爱,大学毕业前必须找到对象一样,人家还没有任何这方面的经验,白纸一张,怎么就能够谈婚论嫁了?

客观认识到每个人独一无二的生长轨迹,拥有一个好的心态,才能培养出真正健全的成年人。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72377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