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采访了义乌小老板后 川普制造业又回流中国了!

北美留学生日报 0

中国,被称为“世界的工厂”。

“Made in China”这个词在全球已经遍地可见,

相信很快就要出现“Made in Yiwu”了(不是)。

因为我国劳动人民实在太能干了,国内的很多行业实在太能生产了,

这些产业产能过剩,于是就玩命地出口。

外国人觉得,这对外国自己的同类产品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图源:Getty Images

所以前总统特朗普在任时打着保护本地劳工的旗号,对中国展开了各种各样的制裁。

今天对中国出口的这个那个加高额的税,明天对华为中兴进行打压,

没成想无论怎么制裁中国,自己国家的经济还是拎不起来。

美国政府赶紧又把中国20家大型科技企业加入了制裁名单。

可谁知,新冠疫情来了。

美国人对中国制造的东西,反而更加依赖了。




3月8日,《纽约客》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名为《中国制造外交的兴起》。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定居在四川的川大美籍教授、《纽约客》前驻华记者Peter Hessler(何伟)。




图源:纽约客

何伟认为,“中国制造”已经形成了一种外交手段。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中国制造”已经悄悄完全渗透美国的大街小巷,

强势占领了美国的零售市场。

打开亚马逊官网,试着搜索一下China(中国)这个词。

你会发现除了一些书籍的名字中有中国这个词,其他地方几乎哪都不会出现。




然而据Marketplace Pulse的数据分析,

在美国亚马逊年销售额超过100万美元的卖家,有将近一半都在中国。

当你打算从亚马逊买双鞋的时候,会看到一些以前从来没听说过的品牌。

比如Zocavias和Zocanias这样的双胞胎品牌,还有Biacolum, Qansi, NYZNIA这些听起来像欧洲品牌的名字。

卖家很少会在页面上说明这些品牌的鞋子来自哪里,仅有的一点产品说明也像是用翻译软件直译成英文的。




但如果上网搜索就会发现,Zocavias和Zocanias实际上是在四川省丹陵县官厅村的同一个人名下注册的。

Biacolum等其他十几个品牌,则都属于一家总部位于成都的公司。

而这家拥有众多品牌的公司老板,在2020年疫情刚刚爆发时曾告诉何伟,他正在重新考虑进军美国市场的新方法。

这家公司的老板姓李。

李老板表示, 就在特朗普政府发放给全民刺激经济支票的第二天,

他的网店销售额立即飞涨。




义乌小商品市场

图源:纽约客

特朗普的经济刺激计划颁布仅仅两周后,网店销售额几乎翻倍。

尽管那时的销售额还是略低于疫情开始之前的正常水平。

李老板公司的品牌在疫情前的中国本土网店,几乎可以说是一双鞋都卖不出去。

可是在美国,情况是反过来。

消费者似乎对这些物美价廉的鞋非常买账。

在去年3-5月这段时间,李老板的运动鞋销售额从每天500多双,飞快地上升到了每天2000多双。




图源:亚马逊

然而欧美、日本地区的市场不一定持久,因为国外的疫情应对和中国没法比。

美国疫情期间万物停滞,中国的物流却丝毫没有受到过影响。

现在,李老板和他的合伙人们正在考虑转型,把中国国内的生意做大。

这位拥有跨国公司的李老板,并不是什么名校学霸、经营大佬。

他的父母都只上过小学,连他自己也从来没去过美国。




鞋制造厂

但是,作为一名白手起家的中国零售商人,李老板却学会了研究美国的市场趋势。

千百年来,中国人习惯了存钱,为了留作急用。

据他观察,美国人是留不住工资支票的一个群体。

他们只要手里拿着钱,立马拖家带口上街买买买。




图源:纽约邮报

假如没有疫情,美国人拿到一张大额支票后,可能会立马买辆新车。

然而,在一些家庭连房租温饱都没法解决的疫情期间,只能去买买便宜小件过一下购物的瘾。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人一拿到特朗普的刺激经济支票,李老板的销量立马飞升上天。

李老板在对购买他公司运动鞋的消费者进行研究时发现,

在亚马逊上留言评论的人,简直就是底层美国人的缩影。




图源:Getty Images

那些评论很少提到运动或者体育活动,仿佛消费者购买李老板的运动鞋只是为了在需要一直站立的低薪工作中穿一样。

比如一名顾客说自己是快餐店厨师,穿这双鞋在厨房摔得“狗吃屎”;

另一名顾客说,买鞋是为了工作,但鞋到了却失业了;

还有个人评论鞋底不耐久。这名顾客穿这双鞋“只”被警察追过两次,但鞋底被磨薄了一半!……

最奇怪的一条评价是“我买了两双,因为新冠就没敢退货(因为我怕去寄东西被感染)”。




美国对中国的贸易禁令对李老板这样的零售商们没有任何威胁。

关税提高了,李老板的公司就相应地把鞋子价格也提高15%。

而面对一天一个变的对华限制措施,美国本土的公司也想出了各种办法来应对:

他们从合作的中国公司网站上把自己公司的名字去掉,然后继续从中国的工厂订购汽车改装部件。

新冠疫情对中国的实体店也有一定的打击。

用义乌举例,那里很多的实体店都经营不下去被迫关闭。但小店老板们其实并没有被击垮,而是把生意改成海外网上销售。




疫情前的义乌小商品市场

那些还没关门的实体店选择的自救方式是:白天关门,夜里起来上班,就好像和海外客户们在同一个时区一样。

当然了,因为有旅行禁令,卖旅行用品的厂家生意都不太好。

但那些售卖可以改善无聊的封城居家生活商品的厂家,生意则异常火爆。

比如瑜伽垫、自行车、充气泳池和玩具,在海外销量都很好。

疫情初期,中国还有一大批工厂改行做口罩。

尽管国内的口罩已经不再供不应求,国外的口罩还短缺着呢。




义乌的批发市场正在出售的口罩

图源:纽约客

一名口罩工厂老板介绍,她家工厂原先是做手链的。

现在每个月她的工厂能卖两三百万个口罩,而且并不担心再次改行的问题。

毕竟欧美的疫情离结束,可能还有一两年的时间。

美国大选期间,两名候选人的各种宣传横幅、小旗子、特朗普的MAGA棒球帽,也全部由中国厂家生产。

一名工厂老板说:客户要什么,他们就生产什么。




何伟采访了一名亚马逊员工,得知中美的商人思维截然不同。

美国人做生意时,喜欢先宣传品牌,把品牌在消费者心中打造出一种既定的形象,然后再卖货。

中国的商人完全相反。

他们走的是务实路线,先把东西卖出去了,再用口碑打造品牌效应。

美国人在售卖某种产品时,一般会选择当地没有或少有的商品。

中国人呢?会扩大生产线,使用不同的品牌名在同一个地方卖完全一样的东西。




疫情期间空荡荡的雪城商场

打个比方:

如果你打开app,发现全都在推送同一种产品,并且销量很好。

你会产生一种幻觉,认为这种产品一定是好东西,因为大家都卖,大家也都在买。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的专利局每年都收到无数个来自中国的商标申请。

那些申请的商标名字都和Biacolum, Qansi差不多,让人没法发音,根本就不是真正的英文单词。

奇怪的商标名仅仅是为了避免重名,想以最快速度得到专利局的批准。




李老板在跟何伟聊天时说,他在亚马逊上卖的运动鞋销量当时已经涨到了每天3000多双。

他觉得特朗普肯定又“发钱”了。




图源:纽约客

何伟那时候告诉李老板,一共只发了一次钱,最近并没有任何新法案通过。

但李老板发誓说,从销售额上能看出来,这肯定是发了钱了!

第二天,何伟就收到了来自美国的房客的邮件。

这名房客租住在何伟家位于科罗拉多的房子里,她刚刚发现门口信箱中发现了新的信件。

信件中,有一张里面存有3400美元的银行卡。

何伟这才得知,因为银行信息不完整的缘故,最初有一些美国人没有拿到钱。

他自己也没收到钱,但因为在中国工作十分繁忙,他把这事给忘了。




图源:福克斯新闻网

李老板还真没搞错。

由于去年4月份有很多居民联系不上,美国政府正在“补发”第一笔大额刺激款。

当初没收到支票的人突然有钱了,也赶紧去买运动鞋了……

中国的新冠疫情以最快速度控制住了。

去年5月初,何伟的女儿所在的全班54名学生恢复上课。

开学短短几周内,孩子们摘下了口罩。




同样是去年5月初,何伟乘坐了疫情后的第一次国内航班,整架飞机全部售罄,没有一个空座位。

在文章的最后,何伟写到:

“一开始,我以为中国会先经历新冠大流行,然后世界其他国家会一步一步地跟进:爆发、封锁、恢复。但现在,我和美国的朋友们的经历变得完全不同了。”




“在我的印象中,成都疫情期间为期一个半月的封城似乎变短了。我没有落下任何一次理发,我们最喜欢的所有餐馆都重新开张了。我们用视频会议app的唯一原因是为了与美国的家人和朋友沟通,主要是为了团结家人。”

“5月初,一些大学里的老朋友安排了一次Zoom会议,讨论他们在美国封城期间的经历。之后,我关掉电脑,骑着自行车穿过喧闹的成都市区到一家夜店做报道。”

“夜店里全是人。舞池里的几十个人里面,只有一个人戴口罩。”

ref:

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21/03/15/the-rise-of-made-in-china-diplomacy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71633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