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海:昔日世界第四大湖,为何现在却濒临消失了?(图)

环球情报员 0



咸海在1960年以前是世界第四大湖,位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两国交界处,水域面积超过6.8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一大湖青海湖面积的15倍。

由于水域广阔,咸海在过去也曾一度拥有过一支沙俄的袖珍“海军”。然而半个多世纪以来,咸海因其不断地干涸、缩小,半个多世纪以来,水域面积缩小了90%左右,入湖水量仅为过去的五分之一,而水分含盐度提高了24倍,被科学家认为是“地球上最严重的生态灾难发生地”。



▲1985年的咸海

和一百年前的烟波浩渺的情形相比,当前的咸海已濒临消失,原大部分湖面均已蜕化成荒漠。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咸海的生态灾难呢?



▲咸海历年卫星图,逐渐消失的咸海


一、岛之海

咸海是一座内陆湖,其地理位置并不算出色,地处中亚腹地,距离大西洋约4300公里、北冰洋2500公里、印度洋2000公里、太平洋5000公里,再加上高原和山地的阻挡,除了大西洋的水汽可以偶尔经过平坦的东欧平原直抵中亚之外,其他大洋的湿润水汽都难以到达当地,这就使得当地形成了干燥少雨的大陆型气候。

发源于帕米尔高原的阿姆河,与发源于天山山脉的锡尔河,均是内陆河最终注入了咸海,成为咸海最重要的水源。由于中亚地区缺乏降水,锡尔河和阿姆河的水源大部分来自冰雪融水。



▲咸海和两条注入咸海河流的位置


当人类踏足这片土地时候,中亚的环境就已较为干燥,但由于拥有两条河流的流经,使得咸海流域仍然形成了不少沙漠绿洲。在古代,两条河流流经的河中地区,便已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灌溉系统。



▲左边绿地即为阿姆河下游三角洲


尽管古代中亚人民便已广为使用两河水源进行农耕,但这些人类活动和当时的生产力条件还不足以影响到咸海的水源。这里仍然烟波浩渺过,因湖中有多达一千余个小岛,而被称作是“Aral Sea”(在突厥语中意为“岛之海”)。

19世纪中期,沙皇俄国占领中亚地区后,便加大了对咸海流域的开发进程。当时咸海流域的居民仍然以农业为主要谋生手段,人口增长较为缓慢。为了发展当地的农业,俄国兴建了一批水利工程,但因技术落后和维护不善,这些水利工程质量也很低,需要经常维修才能使用,甚至造成亏本。

因此,俄国自1910年前对中亚进行了仔细考察,其考察结果也被后来的苏联政府接手。



▲俄国的咸海“海军”


苏联成立后,咸海流域开发速度开始进入一个高速期。整个沙俄时期,沙俄政府在中亚的水利灌溉方面的投资也不过3500万卢布,然而十月革命后的1918年,列宁就签署了一份5000万卢布的款项用于中亚的水利投资。

尽管苏联已经进行了一系列水利工程,但对咸海和两条河流的水量影响甚小,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前,咸海湖水蒸发量和流入量仍大致相当不过咸海流域。咸海真正得到大规模开发,还得到20世纪60年代。

二、咸海流域大开发


20世纪60年代以前,苏联主要粮食生产地集中在欧洲部分。由于二战带来的破坏,1950年的苏联耕地面积尚未恢复到沙俄时期1913年的水准。到1953年时,全苏联粮食收获仅有3100万吨,随着苏联的人口恢复和上涨,明显入不敷出。

1953年9月,赫鲁晓夫为解决粮食问题,开始推进一项名为“处女地运动”的政策,计划在全苏联境内大规模开发荒地,其中中亚地区是苏联重点工作方向。



▲仅1954-1960年,苏联全国就开荒4184万公顷土地,而哈萨克斯坦贡献了其中的2300万公顷。如此众多的耕地数量,对水资源的需求无疑也是巨大的


1954年-1955年,数十万台拖拉机、收割机、汽车以及其他若干大型机器设备开进哈萨克斯坦。同这些机器设备一同前往中亚的,还有数千名工程师、农业专家,以及几十万青年工人。到1956年,哈萨克斯坦的耕地面积已比开荒前多1730万公顷。

苏联大力开垦中亚荒地,除了获取更多粮食,也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棉花产量。棉花作为喜光作物,气候温暖、光照充足的中亚正是其理想产地。“棉花”也被称作是“白金”,对苏联而言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不但能出口赚取外汇,也能解决国内服饰保暖的问题。



▲乌兹别克斯坦的棉花采集者,棉花在灌溉用水领域的消耗量名列前茅


苏联“一五计划”期间(1928-1932),花了大功夫对中亚的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升级,一方面推广宽垄密植、移苗栽种、双层耕作等先进办法,另一方面使用机械化作业方式取代人力劳动,双管齐下,使得中亚植棉业得到了飞速发展。

1913年,中亚(不含哈萨克斯坦)的棉花播种面积仅为54万公顷,到1970年已达到251万公顷。

棉花种植对用水的需求是巨大的。为了解决中亚的灌溉问题,早在1930年,苏联政府便曾考虑在中亚修建一条从阿姆河通向里海,横跨整个中亚的大运河(土库曼运河)。

然而由于科技能力和经济成本的限制,这个计划在赫鲁晓夫上台后被取消了,但赫鲁晓夫却退而求次推动了从阿姆河引水到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的运河工程,即卡拉库姆运河。



▲蓝色线条为土库曼运河,红色线条为实际修建成功的卡拉库姆运河走向

在苏联举国体制的动员下,再借助古老河床的走势,苏联政府仅用十余年便成功将阿姆河水引入阿什哈巴德,而这条运河也成功灌溉了两岸数百万公顷的土地。

以卡拉库姆运河为例,它自建成后,便分走了阿姆河80%以上的水量,使得阿姆河注入咸海的水量锐减。此外,卡拉库姆运河沿岸由于气候干燥、日照时间长,导致水分蒸发量异常的大,再加上日常维护不善和渗透,使得河水浪费极其严重,约有62%的水资源浪费在了途中。



▲卡拉库姆运河走向,目前运河已成功将水源从阿姆河引向土库曼斯坦里海沿岸城市——土库曼巴希

为了保证农业、畜牧业的用水,苏联政府还在中亚修建了一批水库。到苏联解体前,整个咸海流域库容超过1000 万立方米的水库就有80 多座。而且苏联在中亚农业方面的投资,绝大部分也都投入到了水利工程建设上。

据统计,1970-1989年,阿姆河、锡尔河的灌溉面积都增加了一倍还多,总灌溉面积达到了1000万公顷左右。

中亚虽然面积广阔,然而却远离海洋、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并无多少降水量可供利用,因此农业用水主要仰仗冰山融水和河流灌溉。然而中亚粮食、棉花产量提高的基础,却是建立在水利灌溉系统的建设和发展上面的。1960-1990年间,苏联90%以上的棉花和40%的大米均产自中亚。

三、竭咸海而“渔”

如此大规模的棉花种植业、无节制的用水,河流改道和水库的兴建,使得原本仰仗阿姆河、锡尔河河水补给咸海的水量迅速减少。

1960年时,河川流入咸海的径流量便已从1911年的120 km³ 下降至了56 km³,到70年代中期,入海水量更是减少到了7~11 km³。径流量的减少,给咸海带来的破坏是空前的。



▲过去百年内咸海水位、水域及水量变化


以1960年为界,1960-1970年期间咸海的水位平均以每年20厘米的速度下降,到1970-1980年期间,下降速度已经到了平均每年50~60厘米,到1987年时,咸海因水位下降已分裂为南北两个部分。到2011年,整个咸海水域仅剩1万多平方公里。



▲水位下降后,咸海分为南北两部分


巨大的水体对调节气候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咸海的缩小,也使得当地气候产生了变化,使得当地温差变得更大,气候更加干燥。而入湖水量的减少,使得咸海含盐量不断上升,原本在咸海湖水中生存的动植物也因难以适应而逐渐灭绝。

60年代以前,咸海渔获量每年多达50000吨,而到了80年代仅不到3000吨。由于咸海面积的缩小,过去以渔业为生的小集镇此时距离水域已经远达上百公里,不少凭湖而兴的城市也逐渐衰落。



▲哈萨克斯坦,昔日咸海边被抛弃的船舶

除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十分明显。阿姆河、锡尔河流域的人类大量使用河水灌溉土地,在农业中所使用的各类化学物质也因此流入了两条河流,并被河水裹挟着流往下游。

而下游沿岸城市的生活用水却也因此被大幅度污染。尤其是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下游三角洲,当地婴儿死亡率远高于周边地区,而且其他疾病发病率也一度居高不下。



▲2010年3月,咸海的沙尘暴

面对日益萎缩的咸海,苏联也并不是没有进行过努力。1984年,苏联政府制定了关于阿姆河和锡尔河的水量分配的议定书,划分了中亚五国的用水比例,协调了灌溉期和非灌溉期内上游国家和下游国家的用水需求。

而苏联也曾一度想过引西伯利亚的河水到中亚缓解水资源危机。然而当时的苏联已经日薄西山,难以采取更有效手段将这种天马行空的计划付诸行动。

苏联解体后,中亚五国纷纷独立。失去了苏联中央统一调控的中亚五国,面对阿姆河、锡尔河水资源的使用开始吵得不可开交,咸海危机的解决也因此变得更加困难。

虽然1992、1993年,五国签署了共同管理跨界水资源和处理咸海问题的文件,然而五国内部的用水比例的分配仍然存在着不小的矛盾。2005年,咸海继分裂成南北两个小湖后,其南湖又进一步分裂为东西两个小湖。



▲咸海流域水资源


虽然苏联政府的政策加剧了咸海的萎缩,然而苏联的解体对咸海危机的解决也并无益处。失去了中央的财政支持,中亚五国已难以进一步维持本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更不用说恢复过去水量巨大的咸海了。

直到2006年,哈萨克斯坦才在世界银行的支持下,完成了小咸海的部分修复,使含盐量恢复到一些本地鱼类可以生活的标准,然而对于恢复大咸海仍然遥遥无期。



▲21世纪初咸海变化过程

从1960年到2018年,咸海的面积已从6.8万平方公里萎缩到了0.83万平方公里左右。目前咸海消失的一部分,已成为当地盐碱沙尘暴的源头。每年的沙尘暴将咸海萎缩遗留下来的盐碱以及其他有毒物质进一步刮向耕地,导致越来越多的耕地出现了盐碱化现象。

咸海危机的产生,可以说是纯粹的“人祸”,是不尊重自然客观规律的结果。很大程度上都源自于苏联政府对咸海流域的大规模开发,对阿姆河、锡尔河河水的过度使用和管理不当。

值得庆幸的是,2009年以来,咸海萎缩的速度有所放缓,并在多个年度出现了小幅度扩张。不过如果中亚五国仍然无法调整目前的农业用水结构,当冰山融水完全耗尽之后,咸海最终还是将面临无法扭转的消失危机。



▲咸海的水域变化(动图)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68570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