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投资协定到底是啥?对中国到底有啥用?(组图)

旺角黄汉城 0

智谷趋势(ID:zgtrend) |  黄汉城

2020年12月30日,中欧领导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这意味着中国经过长达近7年的艰巨谈判,终于迎来了里程碑式的历史性成果。

这是新年前全球最震撼的消息。对美国,对世界皆是如此。

一旦签订并生效,中国不亚于进入“第二次入世”的前奏。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中欧投资协定对中国到底有多大影响。




中国与欧盟,是全球最强大的两个经济体之一。

每天都有无数的航班和轮船,载着货物往返两地。去年世界经济形势那么波折,双边贸易总额也能达到7051亿美元。

但是这两个巨无霸,彼此间的投资相当不足。

201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1430亿美元,砸向欧盟的仅有81亿美元,占比5.6%。

2018年,欧盟对外直接投资流量3498亿美元,投入中国的仅有104亿美元,占比2.9%。

相比2011年的2.1%,这个占比有所提升,但明显不够。

要知道,2011年欧盟对外直接投资中有30%是投向了美国。中国一年就“薅”欧盟那么点羊毛,而美利坚大叔简直是开着推土机来铲钱。

是不是觉得很奇怪?

明明欧洲有那么多的科技公司和优质资源,中国早就垂涎三尺;明明中国的市场极为广阔,所有人都会眼红,但彼此间的投资额实在是太低了,跟双边货物贸易体量更是不匹配。

所以,这里头一定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第一个原因,是欧盟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的投资行为。大家看一下这张图片,这是历年来中国对外投资额最大的一百个企业。




(2018 年末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国非金融类公司 100 强)

前20强,无一例外都是央企和国企。前100强内,除了华为、复星、万达少数几个巨头,民企身影寥寥。

这说明,近年来中国走出去的主角,主要还是央企和国企。尽管这种情况正在逐渐改变,但一时也难以逆转。

像最近的2019年,非公有经济控股的境内企业和公有经济控股的对外(非金融类)投资流量分别为588亿美元、580亿美元,公有经济仍占据了半壁江山。

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也不复杂。首先,中国一直在努力做强做优国有企业,国企拥有走出去的雄厚实力。其次,对外投资需要用到宝贵的外汇资源,体制内企业作为亲儿子,拿到外汇的能力相对而言更强一些。

正因为如此,欧盟总觉得来自中国的资金,背后带有国家意志,投资越多威胁越大,便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和审查措施。尤其是在金融、媒体、基础设施等领域,壁垒更难以打破。

无形当中,就阻碍了中企进入欧盟市场。

第二个原因,是中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有自己特殊的国情,自然做不到发达国家那样的市场开放程度。

根据经合组织(OECD)公布的“2018 年全球外资限制指数”,中国在所有统计的地区当中排名第6 位,仅比菲律宾、沙特、印尼、俄罗斯、马来西亚好一点,外资限制指数放全球来看还是比较高的。

比如说,过去很长时间里,中国每年的政府采购高达几万多亿元,但是外资企业没有被一视同仁,参与的程度较低。

再比如说,某些地方的法治环境、营商环境、公信力多多少少还带有前工业文明时代的烙印,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海外中小企业的进入。

大型跨国公司有专门的法务部门,还有强大的利益游说集团。碰到什么不公平待遇了,可以放点料给媒体,用舆论发酵来“施压”。或者是让母国政府出面,放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政治谈判中解决。中小型企业可没有这个实力,心理上有一定障碍。

上述种种因素,导致欧盟对华的直接投资达不到应有的水平。

而中欧投资协定,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出世的。




2014 年,中欧投资谈判正式启动谈判,一开始双方一年会面4 次。

2019 年末,谈判节奏明显加快,中欧双方每月都要见一次面。从北京到布鲁塞尔,谈判官员们一次次在日与夜之间穿梭。

双方都有充分的理由加速推进。

在欧盟这边,特朗普推行的减税大战,使得2018 年流入欧洲的外国直接投资腰斩一半,硬生生被华盛顿给截流。

在中国这边,白宫扣响了贸易战的扳机,中美脱钩之势愈演愈烈,双边贸易投资额均走入下滑通道。中国急需用中欧投资协定的落地,来拉动经济增长,维持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持续发展。

举个例子,2013年中国最开放的高地——上海自贸区对市场准入门槛设定了190条限制措施,今天已经减少至37条,取得非常大的成绩。




但中国禁止或者限制外资进入的行业,仍遍及农林牧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十二大门类。

中欧投资协定签订后,会进一步缩短负面清单的长度。

据彭博社和华尔街日报的消息,中国会进一步开放新能源汽车,以及建筑、广告、航空运输、电信行业、金融服务、医疗服务、云计算。

也就是说,中国或将一些禁止类的行业降为限制类的,将一些限制类的取消合资要求。

过去开放的市场领域,该薅的羊毛已经薅的差不多了。未来放开新的场所,给欧盟的资本圈地,无疑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增量蛋糕。

而根据对等开放原则,欧盟也有可能会降低对中国国有企业的“歧视性政策”,帮助中国走出去并购更多科技企业、能源型企业,维护中国的能源安全和供应链安全。

再举个例子。中欧投资协定大概率会引入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机制,这个机制把投资者与东道国放在平等地位上。

投资者利益受损时,可以直接向国际上的第三方投资争端解决中心对东道国提起仲裁,而不必局限于东道国本土的司法体系。

如此,外资的心理安全度会大为提高,有利于吸引欧盟跨国巨头、尤其是中小企业来华投资。

2018年时,欧盟委员会曾发布一份研究报告称:在投资自由化适度的情景下,欧盟在中国的直接投资存量至少增加0. 6%。在投资自由化开放的条件下,将扩大到 1. 9%。

这些还只是直接效应。如果算上税收、就业、对上下游链条拉动等间接效应,中欧投资协定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更大。




中国与欧盟,是一带一路的两端。




欧洲一直坚持,应先达成投资协议,再谈自贸协议。

假设协定在2021年获得欧洲各国政府和欧洲议会的批准生效,那中国便能马上进入下一步的自贸谈判。

去年,美国GDP为21万亿美元,欧盟15万亿美元,中国14万亿美元,后两者的体量加起来相当于全球的三分之一。

一旦中国与欧盟深度交融,世界格局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大家能想象吗?

中国与欧盟签订自贸协定,是与过去跟新西兰、新加坡、智利、巴基斯坦这一类中小型经济体完全不可相提并论的历史性事件。




此外,中欧投资协定要求提高对国企补贴的透明度、禁止强制性技术转让、给与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引入投资者-国家间争端解决机制、提高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这些规则会倒逼中国内部改革,提前消除中国加入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机制障碍。

CPTPP的重要性就不用我多说了,具体可以参见我之前对RCEP的分析文章《本周全球第一大自贸区落地,中国迎来巨变前夜》。

因此,中欧投资协定对中国来说,就相当于“二次入世”的前奏。

借助这个非常重要的支点,中国可以撬动起影响更为深远的中欧自贸协定、CPTPP,加上RCEP,中国将更有底气化解美国布下的“经济孤岛化陷阱”。

虽然,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摆脱经济衰退的主要经济体,但面对着急速变化的地缘政治形势,中国一点都不轻松。

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欧投资协定来的甚为及时。

参考资料:

《中欧BIT 谈判重点、难点及策略》 卢进勇 李思静 张晨烨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59079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